李鵬飛等
[摘要]目的:探討面部皮膚惡性腫瘤的臨床特點,提高美容醫(yī)生對該類疾病的認識。方法:回顧分析筆者科室2007年6月~2011月6月收治的490例面部皮膚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結果:490例患者,其中男227例,女263例,男女之比為0.86:1,其中基底細胞癌221例(45.1%),鱗狀細胞癌60例(12.2%),皮膚惡性黑素瘤26例(5.3%),鮑溫病16例(3.3%),日光性角化病148例(30.2%),其他惡性腫瘤19例(3.9%)。臨床上面部皮膚惡性腫瘤易誤診為色痣、脂溢性角化病、疣、表皮囊腫、瘢痕、化膿性肉芽腫、皮膚纖維瘤等。結論:面部皮膚惡性腫瘤臨床表現(xiàn)多樣,易和良性增生性疾病混淆,對于發(fā)生在面部的不確定增生物,應盡早行病理檢查,明確診斷,為選擇正確的治療手段提供依據(jù)。
[關鍵詞]面部;皮膚惡性腫瘤;組織病理
[中圖分類號]R739.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2)11-1999-02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激光、液氮冷凍、藥物腐蝕、電烙、高頻電等非手術治療手段在美容科被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患者和美容醫(yī)生在使用非手術療手段治療面部增生物。但是,面部是皮膚惡性腫瘤的好發(fā)部位[1],一些面部惡性腫瘤和良性增生物在臨床上不易鑒別,若處理不當,將延誤患者的治療,甚至加重或導致疾病擴散。本文筆者通過對490例發(fā)生于面部的皮膚惡性腫瘤進行臨床分析,以期提高美容醫(yī)生對該類疾病的認識和和診治水平,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病例來源:所有病例均為2007年6月~2011年6月在西京皮膚醫(yī)院行面部皮膚病理檢查,且臨床、病理資料完整者。
1.2方法:①經病理檢查符合皮膚惡性腫瘤的診斷;②本研究涉及的疾病主要有: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皮膚惡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鮑溫?。˙owen'disease,BD)、光線性角化?。╝ctinic keratosis,AK),為敘述方便將面部發(fā)生較少的腫瘤,如:皮脂腺癌、微囊腫附屬器癌、汗腺癌、瘢痕癌等,歸為“其他惡性腫瘤”;③就患者的性別、就診年齡、皮損特點、病理診斷和臨床易誤診的良性疾病進行分析。
2結果
2.1一般資料:490例患者,男227例,女263例,男女之比為0.86:1。其中BCC 221例(45.1%),男103例,女118例;SCC有60例(12.2%),男34例,女26例;MM有26例(5.3%),男12例,女14例;Bowens病16例(3.3%),男4例,女12例;AK 148例(30.2%),男63例,女85例;其他惡性腫瘤19例(3.9%),男11例,女8例。就診年齡最小6歲,最大97歲,平均64.2歲,年齡<60歲者202例(41.2%),年齡≥60歲者288例(58.8%),BCC、SCC、MM、BD和AK平均就診年齡分別為61.2歲、69.8歲、50.1歲、68.5歲、65.4歲。
2.2 臨床誤診為良性疾病的情況:見表1。所有面部惡性腫瘤中,誤診為良性疾病者72例,占所有統(tǒng)計病例的14.7%。臨床資料和病理診斷對照,主要是誤診為色痣、脂溢性角化病、病毒疣、表皮囊腫、瘢痕、血管瘤、化膿性肉芽腫、皮膚纖維瘤等良性增生性疾病。
3 討論
隨著審美觀念的變化,人們對面部增生物的治療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各種新型激光的不斷問世,非手術治療手段在美容科處理面部增生物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的確,對于臨床表現(xiàn)典型的良性增生物,如:黑子、病毒疣、血管瘤、汗管瘤、粟丘疹等可采用激光手段等治療,即可達到美容效果,損傷小,操作相對簡單,又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瘢痕形成[2]。但由于面部等暴露部位也是皮膚惡性腫瘤的好發(fā)部位,且有時良惡性增生物單憑臨床表現(xiàn)不易鑒別,因此,在處理面部增生物時,不能一味強調非手術治療。
本研究中,490例患者,男227例,女263例,BCC 221例(45.1%),SCC有60例(12.2%),MM有26例(5.3%),Bowen病16例(3.3%),AK 148例(30.2%),其他惡性腫瘤19例(3.9%), BCC最多,雖然BCC惡性程度低,很少轉移,但如誤診,得不到及時治療,可向皮膚深部生長,引起嚴重的損害。在皮膚惡性腫瘤的發(fā)生過程中,紫外線是公認的最危險致癌致癌因素[3],避免暴曬和長期慢性日曬對預防皮膚惡性腫瘤的發(fā)生有重要意義。遮光劑的使用可以有效預防紫外線誘導的免疫抑制,減少皮膚癌的發(fā)生[4]。
典型的皮膚惡性腫瘤不難診斷,有以下表現(xiàn)需引起高度警惕:①單發(fā),多呈黑色、褐色丘疹或斑丘疹,表面可光滑或鱗屑,有易破潰、出血史;②后天發(fā)生的增生物,無明顯癥狀,近期逐漸增大或周邊長出新的類似皮損;③長期不愈的潰瘍、糜爛;④丘疹或痣樣增生,接受過激光、冷凍、電烙等處理后復發(fā)或惡化者;⑤患有自身免疫缺陷性相關疾病,或長期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面部發(fā)生的增生物。臨床上誤診為良性病例的占所有病例的14.7%,尤其是面部較少發(fā)生的惡性腫瘤,誤診率更高。面部皮膚惡性腫瘤和色痣、脂溢性角化病、疣、表皮囊腫、瘢痕、血管瘤、化膿性肉芽腫、皮膚纖維瘤等良性增生物易混淆。因此,對于發(fā)生在面部的不確定的色素痣樣、血管瘤樣腫物以及無明顯自覺癥狀、持續(xù)存在、緩慢增大的浸潤性斑片、丘疹應想到皮膚惡性腫瘤的可能性,不能貿然地選擇非手術手段治療,需及早病理檢查,明確診斷。
在我國,MM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肢端,在頭面部發(fā)生率約13.5%[5]。本研究發(fā)現(xiàn)MM患者平均就診年齡為50.1歲,早于BCC、SCC、MM、BD和AK,可能和MM生物學行為及色痣切除行病理檢查有關。我們發(fā)現(xiàn)26例MM中有3例是由于色痣使用激光治療不當造成的,4例是臨床考慮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病,病理確診為黑素瘤。下列特點可能為色痣惡變征兆:①青春期后皮損顯著增大或在斑疹上出現(xiàn)丘疹;②青春期后皮損出現(xiàn)疼痛不適;③青春期后皮損色素不均勻、明顯加深,周圍出現(xiàn)紅暈;還需注意少數(shù)色痣在妊娠期可出現(xiàn)增大、疼痛不適現(xiàn)象,可能與痣細胞上孕激素受體相關[6]。另外色痣出現(xiàn)衛(wèi)星灶、潰瘍可能已經惡變了。黑素瘤隨腫瘤細胞浸潤深度的增加則預后不良,但早期確診的黑素瘤經正規(guī)治療后生存率較高 [7]。對于色痣我們建議是:無論是美容需要還是預防性治療,均采用手術切除,并行病理檢查。
總之,激光、液氮冷凍、藥物腐蝕、電烙、高頻電等非手術治療手段在美容科的應用,給患者帶來了方便和美觀。但對于發(fā)生在面部不確定的增生物,應盡早行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只有這樣才能在選擇治療手段上做到有的放矢。
[參考文獻]
[1]Staples MP,Elwood M,Burton RC,et a1.Non-melanoma skin cancer in Australia:the 2002 national survey and trends since 1985[J].Med J Aust,2006,184(1):6-10.
[2]潘政,嚴道金,張羽文,等.面部痣樣病變476例分析[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1,20(8):1262-1263.
[3]Kim RH,Armstrong AW. Nonmelanoma skin cancer[J].Dermatol Clin,2012,30(1):125-139.
[4]Clark C.Non-melanoma skin carcer:past,present,and future,current problems[J].Dermatology,2001,13(2):109-113.
[5]高天文,孫東杰,李春英,等.中國西部兩醫(yī)院1905例皮膚惡性腫瘤回顧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36(5):469-472.
[6]高天文,李春英,齊顯龍,等.色素痣的再認識[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11):680-681.
[7]Anger M, Friedhofer H, Fukutaki MF, et a1. Primary cutaneous melanoma: an 18-year study[J].Clinics (Sao Paulo), 2010,65(3):257-263.
[收稿日期]2012-07-11 [修回日期]2012-09-28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