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如錦
【摘要】多媒體的不斷發(fā)展,使人們的生產、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得到了改變,也給教育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多媒體與學科的整合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然,為此,教育部提出了在全國中小學推進多媒體教育,同時要加強多媒體與其他課程的“整合”.本文從多媒體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習方式、轉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及師生互動等方面對多媒體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多媒體;學科整合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具有信息呈現多媒化、信息流通多渠道、信息反饋多樣化等特點,將多媒體與數學教學融為一體,有利于改變傳統(tǒng)的“粉筆+黑板+一張嘴”的單一的信息呈現和流通形式.在數學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既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又能實踐個別化、小組合作等教學方式,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豐富教學內容呈現方式.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一切有條件和能夠創(chuàng)造條件的學校,都應使用計算機、多媒體、互聯(lián)網等多媒體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教育現代化的全面創(chuàng)建,更要求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現代教育媒體,加強學科教學與多媒體的聯(lián)系,切實提高教學效益.
那么,如何實現小學數學學科與多媒體的整合?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充分考慮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學習需要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小學生年齡小,以無意注意為主,持久性差,有意注意相對較差.如果教師善于用色彩鮮明適度的畫面吸引學生,點燃學生的好奇之火,那么教學過程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將有極大的幫助.特別是一些概念的形成、規(guī)律的發(fā)現、結論的推導,可以充分運用計算機技術在學生的頭腦中產生一種清晰的“動態(tài)表象”,使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總結、概括等過程,牢固把握知識點,加強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發(fā)展他們的思維.
例如在教學“比較分數的大小”時,我注意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展開教學.屏幕打開,播放了這樣一幅畫面:取經路上,炎炎的烈日下,唐僧師徒四人出現在一條荒草叢生的大路上,被太陽曬得口干舌燥.悟空蹦蹦跳跳地來到師傅面前說:“師傅,口太渴了,我去找點解渴的東西來!”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師傅.不一會兒悟空抱著一個又大又圓的西瓜回來了.悟空道:“我們師徒四人,只有一個西瓜,正好平均每人吃西瓜的1/4.”八戒一聽很不高興地說:“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1/4怎夠吃呢?我要吃1/8.”話音剛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個呆子!”到此,教師抓住時機提出問題:“悟空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學生特別喜歡《西游記》,課一開始,同學們便被生動的畫面、富有個性的人物對話所吸引,每個情節(jié)歷歷在目,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爭著回答:“八戒不知道1/8反而少.”“他真呆!”……教師緊接著追問:“為什么1/4比1/8多呢?”此時學生的興趣已被激發(fā),躍躍欲試,欲言不能.教師趁疑而入,因勢利導,達到了“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為新知的學習鋪設了一條平坦的大道.
二、變“靜”為“動”,轉變學習方式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形象生動的畫面是獲取知識的跳板.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載有大量的教學信息,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插圖是靜止的,很難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不利于教學的開展.如果借助多媒體,可以有效地創(chuàng)設動態(tài)情境,以鮮明的色彩、活動的畫面把活動過程全面展現,既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可以變“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
例如“相遇問題”,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教學有一定的難度.以往的教學中盡管教師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語言形象描述,或用畫圖講解,或用滑輪實物與幻燈投影演示,但由于學生年齡特點的限制和教學知識本身難度的阻礙,學生掌握起來總是很困難、很勉強.為便于學生理解相關術語,我運用多媒體動態(tài)的畫面進行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視聽情境,產生一種變“靜”為“動”的效果.利用課件,在屏幕上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王阿姨和李小紅首先顯示在甲乙兩地,接著顯示兩人同時從兩地對面走來(強調同時相向而行),一直走到兩人碰到一起(強調相遇).多媒體的動態(tài)演示,使學生正確、科學地理解了“兩人兩地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的含義,幫助學生正確地掌握了路程與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大大降低了傳統(tǒng)手段靠單一講解帶來的理解上的難度,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變“授魚”為“授漁”,拓展思維空間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數學教學,關鍵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學中抽象的教學內容,可采用電教手段,化靜為動,將教學中學生難以想象的事物、形象、過程等全部內容再現于課堂,變“授魚”為“授漁”,拓展思維空間,從而加強感知,深化理解.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用課件先出示一個圓,先將它分成紅、藍色各一半,再把它平均分成16份,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引導觀察;再演示將它平均分成32份、64份,繼續(xù)拼成新圖形,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不難發(fā)現: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于長方形,并且長方形的長就是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半徑,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很容易推出圓的面積=πr×r=πr2.這樣做不僅較順利地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具體形象的事物,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觀察力、注意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