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阿完
摘要時代需要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才。創(chuàng)新人才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想前人之未想,做前人之未做,而質疑能力是創(chuàng)新的必備要素。西方家長常問:“親愛的,你今天給老師提出了什么問題?”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質疑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是激發(fā)其學習的內驅力。
關鍵詞質疑;覺悟;誘因
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孩子的質疑能力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能說;解放孩子的空間,使他能接觸大社會、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時間,使他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可見,我們惟有真正放下架子,擺正位置,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摒棄“我只有教你才會”的教學思想和“牽著學生走”的教學套路,才能使學生敢于自主學習,敢于質疑問難,敢于提出異議、討論爭辯,真正實現(xiàn)教學“群言堂”。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從多種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答疑難,鼓勵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敢爭辯、敢否定老師或他人意見、敢異想天開、標新立異,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
一、緊扣題眼質疑
課文的題目是文章的雙眸,往往點明了中心、說明了本質。抓住題眼質疑,可以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如教學《親人》,揭示課題后,可引導學生抓住“親人”來質疑:你有哪些親人?文中會寫些什么人?讓學生各抒已見,保留意見。引導學生看圖后再質疑:圖中漢族小姑娘和苗族老奶奶是什么關系?為什么題目叫“親人”?讓學生再討論,再保留意見。然后引讀課文,最后質疑:“誰把誰當作親人?為什么?”讓學生充分討論,暢所欲言。這時,老師稍加點撥,就能水到渠成:學生了解到小姑娘和媽媽把苗族老奶奶當作親人來關照,老奶奶把漢族小姑娘當作親人來疼愛,他們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從更深層次領悟了作者歌頌我國各族人民友好相處、親如一家的寫作目的。
二、抓住關鍵詞質疑
關鍵詞是記敘文中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點和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詞,是說明文中最能說明事物特征的詞,也是一般文章中與中心有關的用得好的詞。遣詞造句往往體現(xiàn)了作者在文章中表情達意的匠心獨運。要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這些看似平常、實有深意的關鍵詞提出質疑,以理解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挖掘其間蘊含的思想感情。
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經常訓練學生找出關鍵詞并進行質疑:為什么用這些詞?換成別的詞效果有什么不同?如《“你們想錯了”》一文中寫道:“他們把方志敏全身都摸遍了,從衣領直捏到襪底……”文中“摸”和“捏”顯得用得既準確又形象,可引導學生就“摸”與“搜”、“捏”與“找”進行動作摹擬,然后琢磨:“摸”換成“搜”、“捏”換成“找”好嗎?為什么?學生通過摹擬、比較、討論,不僅理解到“摸”和“捏”更形象地表現(xiàn)了敵兵搜身的貪婪、無恥的丑惡嘴臉,凸現(xiàn)了方志敏一心為革命、廉潔奉公的光輝形象,而且學會了從關鍵詞入手,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也初步懂得運用恰當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圍繞文中重復出現(xiàn)的句子質疑
寫文章時,作者為了突出強調自己的某種寫作目的,往往采用重復的手法。重復出現(xiàn)某些詞句。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此引起重視,進行質疑。如《一定要爭氣》兩處寫到童第周想:“一定要爭氣!”可圍繞課后思考題:“課文有幾次講到‘一定要爭氣?都是在什么情況下講的?”讓學生找找劃劃,讀讀議議,學生就能明白雖然“爭氣”的含義是共同的,一是要有志向,二是要有自信心,三是要肯努力,但是第二次爭氣要比第一次更深,它是一種民族的自信心,是一種為祖國人民爭氣的精神。
四、從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質疑
矛盾能提示事物的本質。教學中要重視矛盾的解讀。如《新年禮物》最后一段寫道:“弟弟送給老師的算不上什么禮物,其實是最好的禮物——一顆真誠的心!”可引導學生針對“算不上什么禮物”與“是最好的禮物”這對看似矛盾的詞組進行質疑,化整為零地提出:“弟弟送給老師的禮物是一個普通的算術作業(yè)本,為什么說它算不上什么禮物:為什么說它又是最好的禮物?”從而理解認真完成作業(yè)是一個學生的本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確實算不上什么禮物。但是這個作業(yè)本里的每一次作業(yè)都是弟弟認認真真地寫的,它標志著弟弟進步、向上的開始。這是多么可貴?。∷哉f它有著特殊的意義。是一份最好的禮物,它代表了一位三年級小學生的一顆真誠的心。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實際上是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在閱讀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領悟,使學生在終身的學習中受益。在閱讀教學中致力培養(yǎng)學生善于質疑、議疑、辯疑、解疑的能力,不失為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主動發(fā)展之有效途徑。因此,教師要千方百計地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于無疑處生疑,讓學生樂疑善問,能說會道,敢為天下先。讓我們一起把“問”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孩子思緒飛揚、妙語連珠,讓課堂閃耀生命的光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