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紅偉
一、觀察概述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是知覺的高級形態(tài)。觀察是兒童認識客觀事物的重要途徑,觀察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他們獲取知識的多少和深淺。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和培養(yǎng)來獲得和提高,對于孩子以后的智力發(fā)展十分重要。幼兒的學習活動都是以各種觀察活動為起點的,在美術活動中尤為突出,因此,美術活動對促進幼兒觀察力的發(fā)展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幼兒的觀察特點
觀察力是指一個人從周圍世界中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兒童時期智力上的差異往往首先表現(xiàn)在他們觀察力上。我們根據(jù)已有的實踐經(jīng)驗,歸納出幼兒有以下觀察特點。
(一)幼兒在觀察時,搞不清究竟要看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缺乏目的性和計劃性。
(二)幼兒在觀察時,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觀察,往往以興趣為轉移,經(jīng)常改變觀察對象,在觀察中只能堅持短暫的時間。
(三)幼兒觀察時,東一眼,西一眼,跳動著看,缺乏順序性,雖然抓住一些特征,但難以把握主要輪廓。
(四)幼兒在觀察時,往往被事物表面的非本質的特征所吸引,很難把握主要特征,缺乏概括性,很難看到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和關系。
針對幼兒的觀察特點,我們在美術活動中作了一定的探索和實踐,現(xiàn)提出如下方法和策略。
三、幼兒觀察力的培養(yǎng)策略
首先我們要有這樣的觀念:指導幼兒觀察不能只在課堂上、教學活動中,還要滲透在日常生活中。要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接受程度指導觀察,讓幼兒養(yǎng)成觀察習慣,即樹立觀察意識。
(一)激發(fā)幼兒的觀察興趣。
幼兒觀察往往從興趣出發(fā),興趣是推動觀察的動力,有了動力幼兒才會積極、主動地去觀察事物。觀察前,我們可通過談話、講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式來激發(fā)幼兒的觀察興趣。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每次講故事的時候都是幼兒最安靜的時候。通過講故事,除了能使幼兒學習語言、進行品德教育外,還可以利用故事提高幼兒對觀察與繪畫的興趣。將繪畫活動化為娓娓動聽的故事展開,是幼兒的一大愛好,把繪畫活動與講故事結合起來正滿足了幼兒的需要,它可以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節(jié)、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吸引幼兒,而且這些故事對幼兒來說有一種不可替代的親和力,它是幼兒觀察的動力和繪畫創(chuàng)造的源泉。幼兒不僅沉浸在藝術殿堂里,更沉浸在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jié)之中。在“長頸鹿”主題繪畫活動中,我從給幼兒講述“好心的長頸鹿”故事入手,講述一只可愛的長頸鹿從因自己有一個長長的脖子感到自卑到利用自己的長脖子幫助小動物們以后而感到非??鞓愤@樣一件事,引導幼兒認識這只樂于助人的長頸鹿,這樣一下子就激發(fā)了孩子們的觀察興趣。我還制作了一個身體各部分可以活動的長頸鹿,讓幼兒操作擺動,仔細觀察長頸鹿運動時四肢的變化、頭頸的變化等,孩子們非常感興趣,觀察得仔細到位。
(二)根據(jù)幼兒的興趣確定觀察目標。
觀察前,首先要確定觀察目標,即觀察對象,我們可以根據(jù)幼兒的興趣來確定觀察目標。在開展“小豬造新房”主題繪畫活動中,小豬為了逃避大灰狼的追捕,想要造出新穎堅固的房子,孩子們萌發(fā)了了解更多房子的興趣,于是以此為契機,以兩條線開展觀察活動:一條線是走進小區(qū)、走進生活中去觀察各種各樣的房子,一條線是多渠道搜集房子的圖片讓幼兒觀察了解。
從與孩子們的談話中我們了解到,孩子們雖然穿梭于城市與鄉(xiāng)村中,但他們對于自己居住的房子并沒有留心觀察過。于是老師帶著孩子走進小區(qū),對比觀察、了解樓房和平房等各種房子都由幾部分組成,它們的主要特征,等等。
另外,我們從網(wǎng)上搜尋、生活中拍攝了大量的房子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各種各樣的房子,尋找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通過多渠道的觀察,孩子們既了解了各種各樣房子的不同特征,又總結出了房子的基本特征:有門、有窗。
(三)指導幼兒學習如何進行觀察。
3—6歲的幼兒普遍具有無法持久注意的特點,在觀察時一會兒看這,一會兒看那,無目的、無重點、無順序。這時教師的引導很重要,要教會幼兒先觀察什么,后觀察什么,可以從整體—局部—細節(jié),再由細節(jié)—局部—整體,或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總之要按照一定順序進行系統(tǒng)的、有順序、有層次的觀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是達到預期的觀察效果、養(yǎng)成良好觀察習慣的基礎。
1.教幼兒學會抓特點。在教幼兒觀察事物時,我們指導幼兒首先抓其突出的特征,如小豬的大耳朵、小鴨的扁嘴巴、長頸鹿的長脖子。這樣不管這些動物的形態(tài)如何變化,幼兒都可以根據(jù)其突出特征加以辨別。
2.學會辨認輪廓。由于幼兒一般只能看到物體表面、局部、感興趣的方面,而看不到全面的特征,我們在教幼兒觀察并學會辨認輪廓時,制作了許多動物、植物等外形卡片,采用語言指導,讓幼兒在擺弄中學會觀察辨認物體的輪廓。
3.有順序地觀察。教學中,針對幼兒觀察的特點,我們指導幼兒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按順序仔細觀察。
4.教幼兒學會比較觀察。有些物體幼兒觀察起來難度較大,于是我們就指導幼兒采用比較法觀察,一般被比較的兩方中必須有一方是幼兒熟悉的,這樣幼兒才能根據(jù)熟悉的一方觀察比較,分析得出另一方的結果。如在《各種各樣的樹》繪畫教學中,最易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樹葉千篇一律。因此在戶外觀察中,我們一方面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不同樹的特征,一方面攝下各種樹的樹葉,回到教室后再次引導幼兒進行近景比較觀察,獲得清晰的認識。
5.教幼兒概括性觀察。有些觀察不僅需要看在眼里,而且需要幼兒在觀察各個孤立的事物時找出其內(nèi)在聯(lián)系。這種觀察僅用眼睛看是不夠的,還需教師用語言幫助幼兒對直接感知的形象進行表象加工,使從觀察中獲得的零星、片斷的知識得以整理、概括,從而形成清晰、正確的概念,使幼兒從個別事物中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在聯(lián)系,找出本質的東西,為將來主動進行觀察創(chuàng)造條件。
(四)討論、梳理幼兒的觀察記憶(適合外出觀察)。
外出參觀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幼兒通過回想法進行回憶和討論,以強化觀察效果,這種回想法是培養(yǎng)觀察力的一種方法。著名畫家達·芬奇就常使用這種方法訓練他的學生:讓學生先注意某個物體,然后閉目回想它的所有細節(jié),之后重新看這個物體,檢查頭腦中表象有多少和原物符合,有多少錯失。我們也運用此法:先引導學生,再讓全班幼兒互相問答,反復重現(xiàn)感知的形象,加深對物體形象的認識,效果很好。
(五)在欣賞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
無論是欣賞名家、大師的作品,還是欣賞自己和同伴的作品,都需要通過細致的觀察才能體味到作品的美之所在。在欣賞活動中,教師要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幼兒共同欣賞,引導幼兒多視角、多元觀察,鼓勵幼兒說出自己對作品的認知和感受,還要及時給予肯定并加以提煉,幫助幼兒理清思路和概念,從而培養(yǎng)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學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