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洪彬
“鮮”,會意字,從魚、從羊?!棒~”表類屬,“羊”表味美。這是字典上的解釋。在我們現(xiàn)代語言中,鮮字常被解釋為“新鮮的”“鮮艷的”“少見的”“鮮美的”等意。至于鮮字的來歷,則知之甚少。
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時,第一次出野外是跟韓榕先生去山東日照發(fā)掘堯王城遺址。當時我們考古隊就住在堯王城村,還從村里請了位年輕姑娘做飯。時過近20年,廚娘的姓名和她做的大多飯菜,都已隨時光流逝而淡忘,但有一道菜卻記憶猶新,后來我還常常與友人談起。這道菜就是鲅魚、羊肉燉豆腐。剛開始吃的時候,不知道是什么東西,只知有魚、有肉,而且味道鮮美。后來一問,才知是魚肉和羊肉的結合。當時我們戲稱此菜為“魚羊鮮”。正是經(jīng)常有這道鮮美的“魚羊燉豆腐”,50多天的緊張發(fā)掘下來,我不但沒瘦,體重還增加了10多斤。從那以后,我對“鮮”字就有了特殊的感覺。
偶有閑暇,上網(wǎng)一查,發(fā)現(xiàn)彭城(徐州)還真有一道傳統(tǒng)名菜——“羊方藏魚”。據(jù)《大彭烹事錄》記載:彭祖小兒夕丁喜捕魚,彭祖恐其溺水不允。一日,夕丁捕得一魚,無奈家中正燉羊肉,其母趁彭祖不在,把魚藏羊肉中同烹,魚熟取出,夕丁食之。彭祖回,食羊肉時覺有異香之味,即問其故。其妻詳告,彭祖如法重制,果然鮮美異常,由此創(chuàng)制了這道“羊方藏魚”的名菜。據(jù)說,“羊方藏魚”現(xiàn)在仍是徐州的地方名菜之一。但聽徐州的朋友講,“羊方藏魚”的制作,古法取材十分講究,夏秋要用羯羊配鯽魚,冬春要用閹過的牝羊配鱖魚??磥砣魏我坏烂说膭?chuàng)制,可能于偶然處得靈感,但都要經(jīng)過長期不斷的試制、摸索才能得到經(jīng)驗。
2004年夏,我在安陽殷墟遺址主持發(fā)掘,在一座距今3000年前的商代高級貴族墓葬中,出土一批青銅器,約40余件,多數(shù)鑄有二字銘文“馬?!薄F渲杏幸患嚆~圓鼎(圖1),腹內有許多動物骨骼(圖2)。原來埋葬時鼎內應是盛有燉好的美味肉食,時經(jīng)數(shù)千年,肉質朽盡,僅余骨骼。經(jīng)鑒定,這些骨骼有羊骨、魚骨,還有豬骨等。由此推測,至遲在商代,人們已經(jīng)開始把羊和魚放在一起合燉,并已感知到魚羊搭配的鮮美滋味。但是,甲骨文中尚未見有“鮮”字,想必商人的這種魚羊配的感覺尚較朦朧模糊吧。
那么,“鮮”字最早始于何時呢?
前文曾提到,商代甲骨文中沒有“鮮”字,商代金文中也未曾出現(xiàn)此字形??梢姡檀恢~羊合燉之美味,尚未創(chuàng)制“鮮”字于文體。然而后世文獻記載,西周初年,殷紂王的叔父箕子受封于鮮,其后人以“鮮”為氏等。這里的“鮮”,是地名,大致位置在中國東北地區(qū)。現(xiàn)在的朝鮮族人,仍以箕子為其祖先。不過,這些記載多為晚世的傳說,有待考證。
但是,的確出土過一件青銅器,叫“鮮”簋,現(xiàn)藏法國吉美博物館。銘文記載說,在康王時期,有一個叫“鮮”的人,曾得到賞賜貝和銅若干,鑄銅器以作紀念。說明至遲到西周康昭時期,“鮮”字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有人以此為姓。
《詩·大雅·韓奕》中有“炰鱉鮮魚”的記載,《老子》中也有“治大國若烹小鮮”的說法。說明至少到兩周時期,“鮮”字不僅已經(jīng)出現(xiàn),而且用法已很熟練。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