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爸的雙重標準
文:吳淡如
“告訴你一件事,你爸今天來找我聊天呢。”永智說。
“我爸?他找你做什么?”
慧群才十九歲,剛念大一,永智是她第一個男朋友?;诤蛬寢尩募s法三章,有男友候選人一定要先帶回家瞧瞧,于是她把永智帶回家吃飯。飯桌上,爸爸沉默不語,好像有心事一般。只在永智離去之前,才向永智要了電話。
“他把我家里的狀況問得很清楚,”永智說:“臨別前,他忽然警告我說,他就只有這么一個寶貝女兒,要我好好照顧你,警告我不可以花心,也不可以動你一根汗毛,否則,他一定會打斷我的腿……”
“他是開玩笑的啦。”
“不,他很嚴肅?!庇乐钦f。
慧群暗暗覺得好笑,想不到父親會有這么一招。
“我爸爸有雙重標準,”慧群說:“聽我媽說,爸年輕的時候,一直很花心,惹得媽很生氣,媽脾氣一來就會向他動手,他也不甘示弱地反擊,互毆到鼻青臉腫的地步……”
這樣的爸爸,竟然會如此警告女兒的男朋友,豈不是待己以寬,律人以嚴?
其實,多數(shù)男人,在當丈夫和當爸爸時,對于“男人”的要求,確有雙重標準。
我見過一些父親:并不怎么珍惜妻子,卻十分疼惜女兒──妻子為他做了一輩子家事,他覺得理所當然,還會挑東嫌西,女兒幫他洗了一件衣服,他就連聲贊美、充滿感激。
娶媳婦要娶賢慧的、為夫家奉獻的,嫁女兒卻不希望她為夫家貢獻太多。
妻子花錢嫌浪費,為女兒花錢都值得。
對妻子沒耐性,對女兒耐心十足。
世上的男人花一點都是應該的,包括自己;女婿花一點,就罪該萬死。
是的,完全不知反省。
這樣的爸爸,在妻子眼中并不是個好丈夫,但在女兒心里,會一直是個好爸爸。
重點請放在“最后”
文:晴天
日文里有個特色,就是“句尾比句首重要”。也就是說,愈是后面出現(xiàn)的內容愈重要。因此,絕對不要將人們喜歡看的或是宣傳重點放在句首,一定要放在句末。
比方說,賣和服給京都人時,要說“這是使用大阪的絲線,但是在京都織成”。相反,賣和服給大阪人時要說“這是在京都織成,但是使用大阪的絲線”,這樣一定能讓對方感興趣。
說明同樣一件事情時,只要改變陳述順序,就能給人截然不同的印象。下面例句,前者就給人否定的感覺。
“工作效率高,但是個性隨便?!薄皞€性隨便,但是工作效率高?!?/p>
“頭腦很好,但是男女關系復雜。”——“男女關系復雜,但是頭腦很好。”
“很努力,但是最近沒有精神。”——“最近沒有精神,但是很努力?!?/p>
“便宜,但是難吃?!薄半y吃,但是便宜?!?/p>
每句話里都包含了“負面”及“正面”詞匯,雖然將正面詞匯放在句尾,結構上感覺相差不大,可是給人的印象卻變得肯定。
心理學上有所謂的“峰終定律”,這是丹尼爾·卡恩曼創(chuàng)造的詞匯,說明最后的印象會決定給人感受的好壞。約會遲到時,只要能在臨別前好好致意或道歉,就能帶給對方好印象。峰終定律指出,最后印象會比第一印象來得更重要。表達時,陳述的順序很重要,一旦順序錯誤,即使講的是同一件事,給人的印象也會有一百八十度轉變,這點務必小心。
當你想要表達某些難以啟齒的事情時,請記得把正面詞匯放到句尾。
為“意義”埋單
文:劉瑜
我在國外生活了幾年,回國前想給親戚朋友買點禮物,便去了名牌折扣店。一些過了季沒賣出去的名牌,也就是名牌中的“半老徐娘”,在那里薈萃一堂。
以前在國內讀研時,和一個朋友合譯過一本書,叫《禮物之流》,是一本人類學的書,大意是說:禮物這個東西,本質不是東西,而是意義。禮物的流動也就是意義的流動、秩序的流動,或者說得更嚴重一些,就是人類關系的流動。沒有禮物,人類的生老病死這些事件,和動物的生老病死也就沒有了太大區(qū)別。
想到這一點,我就更覺得買一些名牌送人是一件事關重大的事情,因為我送給人家的不僅僅是東西,而且是“意義”。從使用價值的角度講,一條地攤上買的圍巾和一條名牌圍巾沒啥大區(qū)別,但是從“意義”的角度講,給名牌產品付款的那一刻,象征著我對你的重視,也就是你對我的意義。
于是,我就在這里轉來轉去,尋找價格適中的“意義”。這個“意義”不能重到砸壞我的心臟,但也不能輕到讓我連眼睛都不眨一下。“意義”們前呼后擁,五顏六色,朝我擠眉弄眼。在它們的勾引下,最后,我買下了一大堆“意義”,其中包括五個錢包、兩條圍巾、一件衣服、兩個挎包、三個裝飾品、一雙鞋。
后來,我累得氣喘吁吁,買不動了,坐在商場旁邊的窗臺上休息。我拿出紙和筆,統(tǒng)計我買了幾樣東西,還差幾樣。我算得很專心,鉤鉤叉叉打滿了一張紙,腳邊堆了一座小山似的禮物。
最后結賬的時候,收銀小姐笑嘻嘻地說:“你買了一大堆東西?!蔽艺嫦爰m正她,不是一大堆東西,是一大堆“意義”。我要把這堆“意義”裝進箱子,坐上飛機,帶回家,然后打開,一件一件拿出來,一件一件送到人家的手上,聽人家的贊嘆。到那個時候,我會想,所有這些無聊的名牌,無聊得多么有意義。
如何讓男人變心?
文:陳保才
生活中,大多數(shù)女人想的是:如何找到一個不變心的男人。
其實,與其挖空心思、絞盡腦汁鉆研如何讓男人不變心,倒不如看看,女人做什么男人會變心?
調查了許多男人,他們無一例外地認為,當一個女人讓自己不滿意時,也就是他們開始變心的時候。當你沒有追求,當你成了無聊的主婦,當你變得無趣,當你漸失風情,男人對你也就不滿了,這時最容易變心。
另一個讓人跌破眼鏡的變心法則是:女人付出越多,男人越容易離開。這種情況生活中常常發(fā)生。有的女人犧牲了自己的事業(yè),把孩子撫養(yǎng)長大,變成了徹頭徹尾的主婦,結果呢?老公在外面私生子都搞出來了。女人付出,終究都是白付。所以,女人只有想著法子讓男人付出,男人才會珍惜。
我的一個朋友說他老婆并不讓他沉醉,但他對老婆付出了太多,工作是他幫忙找的,學習是他幫忙搞定的,他把她從一個鄉(xiāng)村教師培養(yǎng)成了一個公務員,付出的血汗比誰都多,你說,他能輕易放棄她嗎?
還有一個危機。有的男人換了好幾個女朋友,每一個都差不多,前一個總是被后一個替代。當他找到更年輕的替代者,那個年老的,便成為過去。也就是說,如果你很容易被替代,你的男人就很容易變心。
一個相反的例子是,有的女人不顧家、貪玩,甚至連孩子都不生,但老公就是對她死心塌地。很多人想不通,其實,這是因為兩人很合適。因為這個男人是個內心羞怯的人,他對外部世界是恐懼的,他的人生有點緊張,他缺乏將困難干掉的勇氣和果斷,所以,他不需要一只依人小鳥,而需要一只孔雀,哪怕那只孔雀會四處開屏,但也有她的魅力和能量,而這個女人恰恰就是這樣的人,愛情因兩人性格互補而變得堅固。
綜上所述,結論大致出來了,想讓一個男人變心很容易:讓他不滿;對他付出太多;可隨意替代。而如果想鎖定一個人,你就要反過來做:做他最中意的人;不要付出太多;成為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者。
這正適合西方心理學家提出的公式:男人對某個女人的執(zhí)著程度=滿意度+投資量-可替代性。你信也好,不信也罷,反正鎖定一個男人就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