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成秀
摘要: 要素主義教育思潮是西方近代主要的教育思潮或流派之一,其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認為人類文化遺產中有著共同不變的要素,學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人類文化遺產中的“共同要素”傳授給青年一代,教師在其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學校注重學生的心智訓練,使之掌握堅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促進社會發(fā)展。要素主義在美國教育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局限。
關鍵詞: 要素主義教育流派教育觀點存在的弊端
一、要素主義教育流派的形成和發(fā)展
要素主義是新傳統(tǒng)教育學派中影響最大,最主要的教育哲學流派的一個分支。它既是一種教育運動,又是一個教育理論。
要素主義教育哲學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源于當時美國的政治、經濟的需求,也與當時科學文化的發(fā)展息息相關。1929年全球性經濟危機的爆發(fā)對美國社會的影響空前巨大。由于這場危機,加上對法西斯恐怖專政的恐慌,人們對主宰教育界的進步教育思潮產生了嚴重懷疑。1957年,蘇聯(lián)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成功發(fā)射使美國極為震驚。而在二戰(zhàn)中美國士兵在操作一些先進武器時所顯現(xiàn)出來的不足,足以看出他們文化水平太低,所有的一切都引起了美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當時人們一致認為,美國教育暴露出來的弊端,和當時有較大影響的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和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影響有很大的關系,因而對其展開了批評。而此時,作為進步主義代表的批判者,彌補了進步主義的缺陷,順應了時代的潮流,要素主義便應運而生。
要素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錢德勒·巴格萊(William Chandler Bagley)、邁克爾·約翰·德米阿什克維奇(Micheal John Demiashkevich)和F.艾爾登·邵(F.Alden Shaw),其中,巴格萊是20世紀30年代要素主義最杰出的和最有說服力的代言人。為了解決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中所出現(xiàn)的眾多問題,巴格萊認為教育應該首先負起責任,提出一種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教育理論,即要素主義。
要素主義教育思潮的發(fā)展歷經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20世紀30年代,要素主義誕生。全球性經濟危機使人們發(fā)現(xiàn)了當時教育的軟弱無能,對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1938年,“要素主義促進教育委員會”的正式成立,標志著要素主義教育理論的正式形成。20世紀30年代末期,巴格萊領導了要素主義運動,對美國當時的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要素主義復興。40年代要素主義一度沉迷,幾乎消逝。但是1957年蘇聯(lián)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上天的消息給了美國教育界巨大的震動,美國國內對進步主義的批評更趨激烈,要素主義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們普遍認為當時美國的教育已經迷失了方向,此時要素主義的出現(xiàn)應時應景。1958年《國防教育法》的頒布,使要素主義在美國教育界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對美國教育的發(fā)展進一步擴大了影響。
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要素主義持續(xù)發(fā)展。要素主義由于自身的一些缺陷,在20世紀70年代逐漸失去在教育界的統(tǒng)治地位,然而1983年4月,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向美國教育部長提出了一份題為《國家處于危險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報告書,[1]這個報告要求加強新基礎課的教學;提高教育標準和要求;延長學習時間,把更多時間用在學習新的基礎訓練科目;提高師資質量,改善教師待遇,調整課程結構,提高學業(yè)標準。[2]這個報告的要求符合要素主義的思想觀念,推動了要素主義的發(fā)展。
二、要素主義的教育觀點
要素主義,又被稱為“精華主義”、“精粹主義”、“本質主義”“保守主義教育”和“傳統(tǒng)主義教育”[3]等,是西方主要的哲學流派之一,也有學者認為其從根本上講是一種教育運動。[4]這里的要素,英文是essentials或minimunessentials,也有人譯為“精華”,[5]指的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中保存下來的文化精華。
(一)要素主義的哲學基礎——唯心主義思想。
進步主義的教育思想是在資產階級的領導下,以杜威的實用主義為基礎的教育運動,而要素主義主要采用唯心主義的觀念和實在論的哲學觀點。觀念論屬于唯心主義的范疇;主張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心靈優(yōu)先于物質而存在;人們依靠心靈認識事物,身體屬于心靈。要素主義由此觀念出發(fā),在教育上強調形式教育,注重對學生的心智訓練,嚴格學業(yè)標準;在課程上以觀念為主,注重文化遺產、文化要素在課程中的地位。[6]
(二)要素主義教育目的——促進社會進步。
要素主義代表們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社會的進步,而社會的進步主要在于文化的積累。人類遺傳下來的共同經驗,是文化的結晶。這些經驗是在歷史的考驗中逐步形成的,是社會進步的基礎,文化發(fā)展的核心。學校的使命就是將這些共同要素傳遞給學生,使其不但能夠永久地保存下來,而且最終達到促進社會進步的目的。
(三)要素主義的課程內容——人類文化遺產中的“共同要素”。
學生應當學習人類的“共同要素”,掌握一般原理,學習基礎知識,受到科學規(guī)律的基本訓練和“永恒真理”的熏陶。所以,傳遞文化要素是教育的核心。由此出發(fā),要素主義者在課程設置上反對適應當前需要的課程,主張學校必須具備由人類知識精華組成的穩(wěn)定的課程。面對當時教育軟弱無力的實際狀況,要素教育者認為積極強調人類文化遺產的價值,強調在課程實踐中傳遞人類文化中基本要素;強調要加強和訓練人的智慧因素,重視天才教育;強調教學的社會效率,提出重視教師的權威與教材的價值,這些都對教育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要素主義課程觀提出的教育策略和教育主張受到政府的重視,其中有一些甚至被采納為國家的教育政策。[7]要素主義提倡學校向青年一代傳遞人類文化的共同要素,不僅突出了社會文化知識的基本特點,而且符合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這也是在學校教育中課程教學占主導地位的重要原因。
(四)要素主義學習方法——重視智力訓練。
20世紀60年代,要素主義注重天才教育,重視對學生智力尤其是優(yōu)秀智力的培養(yǎng)。里科弗認為:“規(guī)律是絕對的。凡是不重視有訓練的智慧的民族是注定要失敗的。”[8]巴格萊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進行心智訓練;在巴格萊看來,人的教育應該注意嚴格的理智教育,學生刻苦努力地學習。教育過程就是心智訓練的過程,且重在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嚴格訓練。學生可以在接受人類共同文化要素的基礎上形成以某種形式保存下來的種族經驗,這些經驗體現(xiàn)出了人類文化中那些經久不變的共同要素。
(五)要素主義認為教師應起主導作用。
與行為主義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相反,要素主義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處于中心地位,是學生的引導者。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教師才能保證共同要素的傳遞和教學任務的完成。這一點是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但同時他們對教師本身的自身素質要求也非常高。教師必須在各個方面都具有適當?shù)哪芰Τ袚@一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相長。
三、要素主義教育存在的弊端
要素主義是一種教育運動,同時是一種教育理論,在美國教育界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雖不及進步主義在美國教育界的統(tǒng)治時間之長久,但是其對教育界的影響始終存在。從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誕生,50年代到60年代復興,到80年代持續(xù)發(fā)展,要素主義教育思潮始終影響著美國教育界發(fā)展。要素主義的哲學基礎是唯心主義思想,它的教育內容是人類文化遺產中的“共同要素”,并且認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促進社會進步,重視天才教育,心智訓練,并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絕對地位和權威,但是要素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如:盡管它提出要把人類文化遺產中的“共同要素”傳遞給學生,但對于要素并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提出要把教師放在教育的中心,“以教師為中心”,這對于實用主義“以兒童為中心的”的偏差有所糾正,但因過分注重教師的權威而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生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沒有很好地開發(fā)出來;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主要強調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學生情感、意志的發(fā)展,輕視了學生的實踐活動中能力的培養(yǎng);在強調教育要適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同時,卻忽視了教育要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自由發(fā)展。
要素主義教育思想盡管存在以上這些弊端,但其對美國教育界的影響巨大,有力地推動了美國教育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姚麗霞.論要素主義對美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影響》[J].龍巖學院學報,2006.7.
[2]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陸有銼.現(xiàn)代西方教育哲學[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95.
[4]金傳寶.美國教育之要素主義的實際回歸與展望[J].教育學報,2005,(2).
[5]鐘佑潔,黃妍.新傳統(tǒng)主義教育流派比較研究[J].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4,(2).
[6]吳式穎.主編.外國現(xiàn)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64.
[7]單中惠主編.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8]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編譯.現(xiàn)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