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利
閱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而初中階段的閱讀教學的重點是記敘文的閱讀,我這里所講的記敘文是指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它的主要特點是通過生動的形象和具體的事件來反映生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蘊含在具體材料之中,而通過對人、事、景物的生動描寫來表現(xiàn)的。那么,我們應當如何來進行記敘文的閱讀教學呢?
一
首先,《初中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生的閱讀要求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點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2)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3)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
其次,中考記敘文閱讀大致包括以下題型:
(1)理解記敘的要素。
(2)理清記敘的線索。
(3)說明記敘的順序。
(4)分析記敘的詳略。
(5)概括全文內容。
(6)劃分文章層次。
(7)領會全文主旨。
(8)感受人物形象。
(9)理解的中心句。
(10)理解文中的過渡句。
(11)概括事件內容。
(12)感受人物語言。
(13)理解詞句的含義。
(14)對表達方式及文段作用的理解。
(15)對文中疑難之處的辨析。
(16)對文章藝術特色的欣賞。
二
我們在記敘文閱讀教學怎樣才能做到根據《標準》的要求,扣住考點,又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對語文課常保持一種期待心理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整體感知。
記敘文閱讀教學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其步驟大致分為:①理清記敘的六要素,這樣一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故事中的人物,以及起因、經過、結果全都明了,能基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②理清記敘的順序,記敘的順序有三種:順敘、倒敘、插敘。倒敘往往出于作者表達的需要,或是為了結構的變化,使敘述有波瀾;或是為了造成懸念,引人入勝。插敘有兩種:一是由于某種需要,暫時把敘述線索中斷一下,插進有關的另一件事情的敘述;二是插進對有關事情的追溯和回憶,敘述完了,仍按順序敘述。③理出記敘的線索,記敘文在寫人敘事中都會有一個綱,把事件串在一起,這就是記敘文的線索,抓住了線索,就能理順文章的內容,掌握文章的結構,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情感。記敘文的線索有多種,如以時間為線索,以事件為線索,以見聞感受為線索,以地點轉換為線索,以感情變化為線索等。
下面以《背影》為例來說明記敘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時進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第一,要求學生在自讀課文后,查資料,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寫作背景,并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概括出文章寫了哪幾件事,其中作者重點寫了哪件事?
第二,主要事件發(fā)生的具體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要求能敘述出來。
第三,弄清記敘的順序及敘事的線索。
第四,弄清事與事之間的關系,從而理解文章所寫的“背影”是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出現(xiàn)的,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過程中體會到濃濃的父愛。
(二)在學生對文章內容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對重點文段的鑒賞,以便更加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仍然以《背影》為例。在整體感知中,學生已經明白,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望父買橘”,而“回家奔喪”,“送我到車站”只是為寫“望父買橘”作鋪墊。重點分析“望父買橘”的每一個細節(jié),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父愛與兒子對父親的感情。重點文段要讓學生反復朗讀,盡量能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結合文段重點詞句,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三)在整體感知和重點文段鑒賞之后,再回頭理解作者如何處理材料的,包括文章的選材、剪裁、詳略處理等。
如對《社戲》這篇課文,要研究作者選材的匠心,就要討論作者是怎么寫社戲的,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待學生討論后,再讓學生思考平橋村是樂土,是因為哪些事,等學生答出是四件事(得到優(yōu)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釣蝦放牛可以看到社戲)后就引導學生研討作者為什么要寫前三件事。討論之后,學生們就能認識到,這些樂事為看社戲作了鋪墊,突出看社戲是在平橋村的最大樂事。同樣《背影》一文在重點刻畫“望父買橘”的背影之前,為什么要寫祖母去世、父親賦閑、變賣典質,以及父親親自送“我”到車站?讓學生明白,那是為描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也是為描寫“背影”作鋪墊,讓“背影”出現(xiàn)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和特定事件中,這樣更能打動讀者。
(四)分析記敘文的表現(xiàn)手法。
記敘文的表現(xiàn)手法有:
(1)過渡。主要從兩方面入手分析:用詞語、句子或段進行過渡,然后要了解過渡的作用:承上啟下。
(2)照應:內容與標題照應、首尾照應、前有伏筆,后有照應。
(3)欲揚先抑或欲抑后揚。
此外還有襯托、鋪墊、對比、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五)分析關鍵詞句的作用,有利于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如《背影》一文中寫“我”流淚的四個句子,父親過鐵道去給我買橘的動作描寫的詞語,都要作認真的分析。
(六)主題和寫作借鑒的歸納。
概括文章主題時,要引導學生抓住主要事件,體會作者的情感傾向及事件的社會意義。如《背影》望父買橘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在歌頌真摯無私的父愛。
歸納寫作借鑒時,一定要讓學生能夠從文章中感受得到,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總結出來。如《背影》中倒敘手法的運用,渲染和鋪墊,細節(jié)描寫等。
(七)在分析理解完文章之后,要讓學生明確,如果考試,會從哪些方面去出題,即考點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