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柱
郭峪古城是太行山麓一座唐朝初年開始建置的村莊。城堡依山傍水,雄偉壯觀。城內豫樓高聳,官宅豪華,民居典雅,是中國鄉(xiāng)村獨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
郭峪古城建于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是郭峪村在屢遭劫難之后為避戰(zhàn)亂自保而修建的。當年郭峪村曾遭到陜西農(nóng)民軍的4次騷擾。在全村死傷慘重的情況下,由郭峪村的鄉(xiāng)宦張鵬云提議,富商王重新帶頭,不到10個月的時間就建起了一座面積為18萬平方米,固若金湯的古城堡。
城中共有3個門,東門名為景陽門,西門為永安門,北門為拱辰門。在南邊還有一個排水溝,上下兩道水門。郭峪城內的城窯共有627.5眼,這些窯洞具有戰(zhàn)時貯存軍械、糧食、藥材和藏兵的功能,體現(xiàn)了建城者的聰明才智。這種城建形式在我國實屬罕見,因這些窯洞密密麻麻,酷似蜂窩,所以郭峪城還有個別稱叫“蜂窩城”。
2010年,郭峪古城街道以及臨街古建重新修復整飭,增加了許多民間演藝、婚嫁儀式等吸引游客參與。別具特色的建筑風格及風土人情還吸引了很多影視劇組將此作為外景拍攝地,《別拿豆包不當干糧》《文化站長》等電影都是在這里拍攝的。
我是那種自游自在慣了的人,總是避開游人,尋找我想看的我想聽的東西,所以行程時間不是很晚就是很早。
路邊閑坐的一位大叔主動跟我說起了郭峪燦爛的歷史、曾經(jīng)的榮耀。濃濃的晉城口音雖然不能全部聽懂,但也能半聽半猜地感受到他作為郭峪人的自豪感。
進到城里,幽靜的街道和被歲月打磨得光滑而凸凹不平的青石板路延伸開去,幾百年前的古宅從身邊閃過,散坐在墻邊條石上打發(fā)下午時光的老人和婦女悠閑自得。一張張純樸的笑臉,折射出民風的純良、古村的遺風。城墻、城門、角樓、古屋、老街,濃郁的古風古韻撲面而來,那種超凡脫俗的原生態(tài)風貌,仿佛飛逝的時光在這兒趨緩了、放慢了。
古城建筑的制高點是豫樓,取防御、居安思危之意,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是郭峪城中的巨賈豪商王重新獨資“為里人思患豫防而建也”,是一座集“保護瞭望”“生活起居”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雄偉而堅固的堡樓式建筑?!霸恰眱勺譃橥跹芩},樓高7層,33.3米,每層5間,長15米,寬7.5米。墻上建有炮口4個。一樓為半地下層,墻由整石修砌,厚約2米,上用磚拱券,內部置有井、灶、碾、磨、廁所、暗洞,暗洞通過石門,進入暗道,通往城外。豫樓外裝石門,內安木門,兩旁為兩組有套間的窯洞,3層~7層均為梁檁木板蓋頂,踩在上面有一種輕輕的晃動感,5樓、6樓西墻分別鐫有《煥宇變中自記》《煥宇王翁豫樓記》兩塊石碑,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7層之上四周為磚堞。磚堞之上,又起檐封頂。樓頂4角,掛有4個鐸鈴,于風中叮呼作響,樓四角垂直,四墻平展,數(shù)百年風采依舊。從豫樓高處四周向外張望,皇城相府、有“山上山,廟中廟”之奇的明代巨觀白云觀、無梁廟“文昌閣”及郭峪古城盡收眼底。
從豫樓下來,來到緊挨西門的湯帝廟。廟建得有氣勢,據(jù)說址高有28米之多。始建于元至正年間(1341年~1368年),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2年)擴建,嘉靖年間曾毀于火災,修復于萬歷年間,清順治九年(1652年)又拆舊整修。全廟分上下院,上院前沿有石欄,中有石梯可通上下,北面為正殿,東西殿各3間,另有3間角殿。下院東西兩面為兩層樓房,上下各10間,上為看樓,下為住房及客房,南面上為戲臺,下為山門,兩旁又各有角樓,門外西側有鐘鼓樓。在這樣一個較偏辟的村落中,建有如此規(guī)模的廟社,實不多見。特別是廟宇頂部琉璃的造型更是讓人贊嘆不已。
看看時間還早,我開始走家串戶。從陳氏祖宅“大獅院”到進士府上“小獅院”,只要是大門虛掩的,我都進去看看,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貼近郭峪,感受郭峪的地方。陳氏的祖宅依然莊嚴凝重,至今還有村民在此居住。小獅院門口的獅子已滄桑得面目全非,卻依然挺立在古老的門欄下張望著世事的變遷,年輪的更迭。
當我或走街串巷或步入一個又一個古樸的院落時,仿佛和500年歲月鍛造的氣氛息息相融,每走一步都怦然心動。
真是無可救藥地喜歡品讀這種由歲月本身來描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