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柑清
“布白”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概念,是指為了更充分地表現(xiàn)主題而有意識地留出空白。教學“布白”藝術是將布白手法運用于教學,以此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提高教學藝術水平和效果的活動。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有意識地恰當“布白”,能在學生心理上營造一種懸念,有效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考,對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向往,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學生對知識結構本身的理解與掌握。同時,也會給學生一種完善的心理結構和定勢,能對以后的智力活動產(chǎn)生強大的延續(xù)力。
一、存疑“布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在某些問題的講解中,教師故意留下一點不完全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去動腦筋思考,或者當學生回答某個問題、提出某種設想后,教師不急于作出評價,不急于作出結論,而是留下一定時間,啟發(fā)學生再想象再思考。
如教學《螞蟻》一課時,當學生認識到“螞蟻的身體由頭、胸、腹三部分組成,在胸部長著三對足”這一主要特點,并初步形成昆蟲概念,講到昆蟲與人們的關系時,學生對“蝴蝶和螳螂”是害蟲還是益蟲發(fā)生了爭執(zhí):有的學生說,蝴蝶只會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對我們沒什么幫助,而螳螂會剪頭發(fā),所以它們都是害蟲;也有學生認為,蝴蝶會幫助植物傳授花粉,螳螂會捕食害蟲,所以它們都是我們的朋友。對此,我并未立即作出肯定或否定,也沒有急于解釋說明,而是啟發(fā)學生從它們的生活習性上去分析思考。結果,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能幫助植物傳授花粉,同時也給自然界增添了一道風景。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蝴蝶本身是有利于人類的,而它的前身(青蟲或毛毛蟲)卻是危害農(nóng)作物的害蟲;螳螂以捕食害蟲為生,至于會剪頭發(fā)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jù)的,所以說螳螂也是我們?nèi)祟惖呐笥?,也就是說蝴蝶和螳螂都屬于益蟲。
這樣,教師故意給學生留下一點未完全解決的問題,也就是有意識地為學生設置了一些思維障礙,給學生以思維想象的余地,讓學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能有效地勾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fā)其思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是直接引起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理解和掌握等興趣的有效手段。
二、懸念“布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苯處熗ㄟ^制造懸念,有意在學生的思維中“設坎”,引導學生進入“憤悱”狀態(tài)。這其實就是學生進行積極思維之前短暫的心理狀態(tài)上的“空白”。
如教學《空氣占據(jù)空間嗎》一課時,上課伊始,我便一邊出示一個乒乓球和一只玻璃杯,一邊說:“如果把這個乒乓球放在水面(講臺上放有一個裝有八成水的水槽),再把玻璃杯倒過來罩住乒乓球,然后把玻璃杯豎直按入水底,你認為乒乓球將會在玻璃杯的底部、中部還是頂部?”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認為乒乓球會浮在杯子的頂部(32人);有的認為乒乓球會懸浮在杯子的中部(8人);還有人認為乒乓球應該在水中,但不會在杯子底部,也不會在杯子頂部(3人)。然而,經(jīng)教師實驗演示,卻出現(xiàn)了乒乓球沉入水底(即杯子底部)的狀況,(怎么會這樣呢?)學生疑惑不解。顯然,通過這一懸念的創(chuàng)設,有意在學生的思維中“設坎”,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狀態(tài),使教師在教學伊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學生創(chuàng)新的欲望。
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對知識本身發(fā)生興趣,產(chǎn)生認知需要,產(chǎn)生一種學習的心理傾向,就能激發(fā)學習的動機。教師借實驗演示營造懸念,造成學生所見現(xiàn)象與原有知識和經(jīng)驗之間的矛盾沖突,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這種“空白”會激起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的意識,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沉浸于探尋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思維過程中,促使他們帶著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到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求答案,經(jīng)歷成功的體驗。
三、謬誤“布白”,誘發(fā)學生思維的靈動性
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獨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xiàn)成的知識?!痹诳茖W課堂教學中,有時教師可以故意設置一些謬誤,給學生造成暫時性知識上的完形刺激。
如教學《溶解的快與慢》一課時,當學生提出“攪拌”要比“不攪拌”溶解得快時,我便說:“你們都認為攪拌要比不攪拌溶解得快,那我來試試。你們看,(邊說邊操作)在小燒杯里放入冷水、冰糖,不停地攪拌,而在大燒杯里放入熱水、白砂糖,不攪拌。”(學生紛紛舉手提出:“不公平?!保┪艺f:“哦,那該怎么做呢?請小組討論后再匯報交流吧!”顯然,這一看上去是老師不經(jīng)意間的操作失誤,卻將這個對照實驗的“變量和不變量”凸顯出來,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巧妙地在學生的思維間留下“不公平”的“空白”,激化矛盾,使學生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了一種急于“填補、完善”的情緒沖動。于是,經(jīng)過小組討論,學生便提出了“公平”的科學實驗方案:做攪拌實驗時,燒杯的大小、水的多少要一樣;糖的粗細、多少也要一樣;水的溫度也要一樣;糖放入的時間也要相同;不同的是一個燒杯攪拌,另一個不攪拌。也就是說,我們在做對比實驗時,只能有一個變量(不同條件),其余都是不變量(相同條件)。只有做到這樣,實驗才是公平的,所得的實驗結果才是科學的。
人的一生中,最有用的不是科學知識,而是科學的思想和學習方法。人類社會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不是某一個科學家憑空想象得到的,而是通過不斷實踐和探索得到的。所以,有時教師故意設置一點謬誤,給學生以急于填補“空白”的完形刺激,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劃亮閃閃的智慧光點,進行周到的、比較深刻的思維活動,從而能有效地誘發(fā)學生的靈感,提高學生思維的靈動性。
四、游戲“布白”,開拓學生思維的多向性
藝術化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張與弛的完美結合、動與靜的有機統(tǒng)一,疏密有度,富有節(jié)奏。一堂課40分鐘,切忌“兩頭無剩”地滿堂灌,要在知識銜接處,或講授高潮時,或提出問題之初,或結論得出之后,留有回味、思考時間,讓學生主動地或細細地咀嚼,或反復品味,或操作演練。
如教學《種類繁多的動物》一課時,當學生理解了“身體中有脊柱的動物叫脊椎動物,沒有脊柱的動物叫無脊椎動物”這一概念,并掌握了動物分類的方法后,我便精心設計、組織學生做了下列動物分類游戲:先發(fā)給每位學生一張動物卡片(正面畫有一常見動物,反面寫有該動物名稱),再由老師隨意出示寫有“脊椎動物、水生動物、卵生動物、兩棲動物、無脊椎動物、胎生動物、爬行動物、陸生動物”等動物種類卡片,學生出示所屬種類的動物卡片,并以小組為單位,比賽誰出得又對又快。然后師生評議:讓那些出示卡片又對又快的學生說說經(jīng)驗和體會,并幫助那些出錯同學分析原因,同時讓那些出錯的學生談談自己對這一活動的感悟,以便從中發(fā)現(xiàn)動物分類的規(guī)律,總結經(jīng)驗,接受教訓,加深對相關知識、概念的理解。最后再讓全班學生獨立填寫課后的動物分類表。
在平時的科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絕禁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唱獨角戲,也要切忌“兩頭無?!钡貪M堂灌,而應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探究,要引導學生圍繞某一專題“沸水旋風”似的熱烈討論,更要給學生獨自靜靜思考的足夠空間。這種時間、空間和聲音的有意留白,就是遵循藝術創(chuàng)作中“虛實相生”的規(guī)律,追求啟發(fā)思維的藝術效果。它能最大限度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課堂教學始終貫穿著緊張、活躍而又愉快的智力活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無形的教育,體會到思維勞動這種“智慧體操”的無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