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宇
經(jīng)常聽說“吾家有女初長成”,看著女兒如小花骨朵一樣逐漸成長含苞待放,作為父母的喜悅心情無以言表。但是家里閨女眼瞅著就快四十了,仍然待字閨中,這時候父母真高興不起來,只剩下著急了。張阿姨就是來替女兒咨詢的,她說自己家的閨女相貌不差、學歷不低,收入和人品都不錯,可就是一直沒成功嫁出去。一直令父母驕傲的女兒,如今就為了婚事和父母經(jīng)常發(fā)生爭執(zhí),可不是,換了哪個父母都會著急,況且女兒條件并不差呢?
為何會被剩下?
最近某網(wǎng)站做了一個調(diào)查,很多人認為“剩女”是個偽命題,男人找不到媳婦那是真被剩下的,女人卻是自己不愿意嫁,并非真被剩下。聽過一個小故事,說的就是男女擇偶心態(tài)方面的差異:
女人走進一棟大樓,這里只能上樓卻不能往下走,除非找到一位合適的異性做伴侶兩人結(jié)伴走出大樓。第一層里的男士都很帥氣,于是女人上了第二層樓,發(fā)現(xiàn)二樓的男士不僅帥氣而且很有錢,于是女人不假思索的上到了第三層,這里的男士又帥又有錢,還情感細膩懂得浪漫又體貼。女人覺得上面一定還有更好的,于是到了第四層,四樓里沒有男人全是愁眉不展的女人,她們都是上樓來找更優(yōu)秀的男士的,結(jié)果全被困在這里了。
另一棟大樓里也是同樣的游戲規(guī)則,卻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男性都是一進大樓在第一層就找到了中意的女孩,沒人上再往樓上走。
其實,身邊有不少大齡剩女真就是這樣被剩下的。與其說是被動剩下,不如說是生存環(huán)境改變的結(jié)果。很多白領(lǐng)上班緊張忙碌,下了班并沒有其他業(yè)余生活,即便網(wǎng)絡發(fā)達覆蓋范圍廣闊,但是社交圈子卻在日漸縮小。
除了社交圈子過于狹窄以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社會分工的變化。隨著時間遷移歷史更迭,男女社會分工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過去,男人承載著守護與耕種勞動的社會分工,女人則承載著哺育后代和料理家務的社會分工,二者不能相互替代。所謂男耕女織,需要兩個不同分工來完成一個家庭整體的功能。
而現(xiàn)在卻大不同,男女的社會分工不但可以互相替代,并且還能請其他人來完成,例如請保姆或者小時工來做飯料理家務,或者出去吃飯,也都是比較容易的事。
況且如今,女性不但有獨立的經(jīng)濟來源,并且有些妻子與丈夫賺得一樣多,甚至比丈夫的收入還高。這樣完全打破了過去男女社會分工的模式,也就是說大家對另一半的需求程度都沒有過去那樣急迫,即使不結(jié)婚,自己也能夠完成整個家庭的社會功能,這其實是造成大齡未婚人數(shù)眾多的根本原因。
從艾森克的心理發(fā)展理論來看,人在不同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每個階段的需求也不同。上一階段任務未完成會直接影響后面的各個階段。所以,還需要想辦法盡快“脫光”。
如何才能盡快“脫光”?
據(jù)調(diào)查,目前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單身男女已經(jīng)沖破百萬,而在1990年,北京30歲至50歲單身人數(shù)約為10萬人。若要追述這次大范圍單身開始的時間,恐怕至少要到2006年下半年以前,那會兒“剩男剩女”的叫法已經(jīng)開始流行,光棍隊伍悄然壯大。
本來是少數(shù)人的個體行為,現(xiàn)在一躍成為群體現(xiàn)象,并且近些年大齡未婚人數(shù)還在不斷增長,尤其北京、上海和廣州等一線城市。也許正因為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未婚者底氣越來越足,相親找對象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
繼婚介所和婚戀網(wǎng)站后,線下交友被認為是最新的第三代交友模式。
不可否認,電視臺的婚戀節(jié)目為這些單身男女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面對全國的剩斗士們,又實在不解渴。 所以,說到解決婚姻問題求“脫光”,線下交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線下交友靠譜嗎?
線下交友多是俱樂部形式的交友場所,就像一個文化會所,內(nèi)部的結(jié)構(gòu)是模塊化的,有讀書讀報的區(qū)域,上網(wǎng)區(qū),打臺球、乒乓球的區(qū)域、還有KTV能唱歌的地方,也有供下棋聊天的區(qū)域等等。雖然各店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相同大于異同,主要提供單身會員認識和了解其他單身異性的機會,這里每位會員都有專門負責的一位顧問,就是當你看到了某位中意的異性,又怕被拒絕,這時你可以告訴你的顧問,他們會幫你去問對方的意思。這樣既避免了直接沖上去被拒絕的尷尬,也不會錯過任何一個機會。
任何交友模式都是因需求而發(fā)展起來的,這種在固定場所的交友模式能夠屏蔽掉一部分婚托,婚騙,但還是存在一定缺陷。
支持:說靠譜的主要是因為進入俱樂部的會員都需要用身份證登記,只要交會籍費,沒有其他任何費用。并且,在俱樂部里無論讀書看報還是上網(wǎng)唱歌,都是不需再繳納任何費用的,這樣避免那些以會約的名義約你到黑店消費的婚托。另外,在線下俱樂部所見都是真人真面孔,不像網(wǎng)絡上的照片,化過妝再經(jīng)PS,或者拍攝角度問題,看到的個個都是美女帥男,而在這里見到的面孔保證做不了假。還有就是但凡來這里的都是有共同意愿和目的的,所以凡是出現(xiàn)在這里都被默認為單身狀態(tài),省略了考察對方婚姻狀態(tài)這一程序,的確省了不少事。試想在酒吧看到一心儀的對象,但是又鬧不清楚對方的狀況,搭訕怕人誤以為是色狼,要么不表白就這樣錯過,在這里,即使你不好意思會籍顧問也會幫你間接詢問,的確是個好辦法。
另外,走訪多家線下交友俱樂部就會發(fā)現(xiàn),那里會員多以外地人為主。父母在老家著急孩子婚姻大事,而北京這邊又沒有特別靠譜的熟人給介紹,所以線下交友的方式能為這些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提供交友的平臺。從以上這兩點來看,線下交友還是比較靠譜的。
反對:去過線下俱樂部的人都有體會,就是這種模式對外貌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如果相貌平平,很可能不會有異性跟你主動搭訕,機會自然就少;相反,相貌好的,總會獲得更多認識異性的機會。因為大家互相都不了解對方的時候,相貌就成為了很重要的考察要素,所以在這里碩士博士的受歡迎的程度都不如漂亮的帥的,哪怕他們腹中空空。
所以,線下交友模式會帶給那些容貌姣好的個體更多機會,但是對于相貌普通者不占優(yōu)勢卻有內(nèi)容的人來說,這種模式就要考慮了。人們在相互不了解時,容貌肯定會影響人的判斷力,尤其男性更是容易以貌取人。
可見,線下交友自然有它的優(yōu)勢,但是以貌取人的缺陷也是不能回避的問題。對于單身俱樂部宣傳時所說的這種“告別單身最時尚最高效的交友模式”,大家還需根據(jù)自己實際情況來判斷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