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碧
毛澤東同志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一個國家需要有偉大的民族精神,一個民族需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個地方同樣需要有自己的地方精神。地方精神是一個地方的靈魂,是一種文明素養(yǎng)和道德理想的綜合反映,是一種意志品格與文化特色的精神提煉,是一種生活信念與人生境界的高度升華,是一個地方各族人民認同的精神價值和共同追求,也是展示一個地方形象、引領地方發(fā)展的旗幟。這種精神是靈魂,是財富,是推動發(fā)展的動力與源泉,起到導向、凝聚、激勵的作用。
盛夏的滇東南文山,大地一片蔥郁,無限生機。
透過繁花似錦,穿越厚重的歷史文脈、紅色的文山精神、多彩的民族文化、獨特的特產資源、耀眼的名人效應、優(yōu)美的山水生態(tài)、飽脹的城市張力、科學的發(fā)展強勢、和諧的邊疆安寧……,“老山精神”、“西疇精神”、“文山精神”成為時代最強音。31456平方公里的文山大地,在陽光雨露下,在燕子的追逐翻飛歡鳴聲中,春潮涌動,熠熠生輝,新鮮亮麗,大地飛歌。
展開祖國的版圖,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形如碩大的“金葫蘆”、又如被贊譽為“金不換”的三七,橫置在祖國西南邊陲。從古至今,這里都閃耀著五彩繽紛的光芒。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塊古老、神奇、紅色和充滿希望的紅土地上曾譜寫過不少輝煌的篇章,文山人憑依大山般的堅定執(zhí)著譜寫自己的文明史詩,因而留下了不少令人憑吊緬懷的史跡。遵循人類發(fā)展的規(guī)律,文山經歷了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和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丘北縣黑箐龍洞穴古遺跡、西疇縣仙人洞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牙齒化石、丘北縣曰者鎮(zhèn)獅子山“鳥圖騰”古巖畫、硯山縣春秋時期的大各大銅鼓、戰(zhàn)國時期的丘北草皮銅鼓、廣南縣出土目前最大的石寨山型銅鼓和戰(zhàn)國時期的羊角編鐘、鞋形絨、銅劍、龍虎金腰扣等文物以及廣南句町古國古墓、麻栗坡縣大王巖畫、富寧縣歸朝土司衙署石柱、廣南縣昊天閣和孔廟、丘北縣彩云觀、馬關縣茅坪國門和抗法堡等等,均在文山大地多處留存,它們無不折射著古代先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艱辛和睿智。先秦之時,這里衍生著句町、進桑部落民族,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西南置郡設州,文山州就成為祖國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后的數(shù)千年朝代更迭,風雨變幻,文山人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始終息息相關,須臾不離。漢、壯、苗、彝、瑤、蒙、回、傣、白、布依、仡佬等11個民族兄弟,世世代代在這里生息繁衍,用勤勞和智慧不斷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生活,創(chuàng)造著文山的歷史,又一代代地不斷哺育出新的民族英杰。山川鐘靈毓秀,必然人物輩出。在長期的歷史長河奔流中,文山各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壯族的長詩《幽騷》、彝族的古歌《木臘米臘》;壯族的銅鼓、壯錦和苗族的蠟染、蘆笙及敲響銅鼓、踩山舞云、坡芽歌書……是各族民間文學和工藝的精華。壯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踩花山”、彝族的“花臉節(jié)”、瑤族的“盤王節(jié)”……一個節(jié)日一個傳說,一個傳說一種向往,體現(xiàn)著各族人民對美好未來的執(zhí)著追求。清代抗法英雄項崇周、李應珍;文學家方友石;辛亥革命時期云南代理督軍、省長劉祖武,辛亥革命靖國聯(lián)軍總司令陸軍上將黎天才;中國最早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位成員之一王友德;現(xiàn)代中國新詩民族化、群眾化的杰出代表,原全國文聯(lián)副主席、著名狂飚詩人柯仲平;著名作家、翻譯家、書法家、社會活動家、教授、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楚圖南等。都是在這塊具有深厚的民族歷史文化積淀的土地上哺育出的人中英杰。有了這些傳統(tǒng)文化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脈,文山人一直創(chuàng)造歷史。記得那是二十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地處邊疆的文山人民,為了祖國的神圣領土完整和邊疆和平安寧,積極響應“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號召,全力以赴支援前線,付出了沉重代價,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chuàng)造了“辛苦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艱苦奮戰(zhàn)、無私奉獻為核心內容的“老山精神”,舉世矚目,聲震寰宇。文山各族人民創(chuàng)造的這些博大精深、悠久燦爛、瑰麗多姿的民族歷史文化,養(yǎng)育了一代代人的情感和精神。這些民族文化成為各個民族生存的根和血液,成為一種信仰和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像燈光一樣引導他們的生活,神形兼?zhèn)洌斡安浑x,并以圖騰、口傳心授、文學、音樂、歌舞等形式,世代相傳,源遠流長。它既是民族的心靈史,又是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歷來就與自然抗爭、與命運抗爭。如大山一樣不屈,像大山般堅定執(zhí)著的品質成為文山人民勇往向前的內在力量和精神動力。同時,又是凝聚民族團結和人心的強大力量,猶如巍巍大山,堅韌不拔,堅不可摧。這種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共有的精神家園,也是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老山精神”,以“辛苦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艱苦奮戰(zhàn)、無私奉獻為核心內容,曾經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愛國建設熱情。那種偉岸與宏大、現(xiàn)實與久遠、內核與蘊力,筑成了中華民族史冊上的英雄豐碑。
老山的出名和當年井岡山、延安寶塔山的出名一樣,并不是因為這里有什么奇峰飛瀑、云海日出、古剎佛光之類奇異景致,而是以老山軍民共同締造的那種催人奮進、發(fā)人深思的“老山精神”聞名于世,在震撼、感染、激勵著全國人民。蘊含著軍人生命中最有價值的“老山精神”,是勝利的象征,是中國軍人不怕流血犧牲,維護中國領土完整的象征,它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一往無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一種催人奮進與奉獻的力量精神。“老山精神”更是歷史與未來的契合,是一首永遠蕩氣回腸的曲譜,以撼人心魄的軍魂韻律,融入了歷史長河不息的濤聲。而“老山精神”在血與火、生命與靈魂中流淌的雄渾樂章,卻又在撞擊歷史的脈搏中,贈給了流逝的久遠的時空無盡的神圣回音。1987年9月31日,時任國防部長張愛萍登臨老山主峰,親筆題詞:“老山精神萬歲”!從此,“老山精神”名揚四海,被視為國魂、軍魂。現(xiàn)在,這座祖國南疆的英雄山,成了全國人民心向神往的名山。
一個時代催生一個時代的偉大精神,一個社會造就一個社會的杰出標桿。文山人民攻堅克難,一往無前,無論是在激情燃燒的創(chuàng)業(yè)歲月,還是在血火考驗的災難面前,都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面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等等,文山人民沉著應對,取得了重大勝利,“老山精神”就是這奇跡背后的原動力。這種精神與文山人民百折不撓、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互相契合、水乳交融。
“老山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戰(zhàn)爭中熱愛和平、不屈不撓精神的折射與升華,同樣也是中華民族在和平建設時期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精神的折射和反映,這種精神是文山人民共有的寶貴財富。在當前,經濟社會建設任務依然繁重的時期,文山人依然繼承和弘揚“老山精神”,用“老山精神”激發(fā)文山各族人民的頑強斗志,堅定必勝信心,必將戰(zhàn)勝發(fā)展中遇到的艱難險阻,才能實現(xiàn)文山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
當槍炮的轟鳴聲停止,硝煙散盡,文山人民感悟到貧窮是最大的困難,發(fā)展是最大的任務時,那一顆顆被淚水滾過的心開始激跳。1992年12月,省政府在文山召開了戰(zhàn)后恢復建設現(xiàn)場辦公會,文山州才真正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才開始了在百孔千瘡中乘風破浪前行的歷程。與全國其它地區(qū)相比,甚至與云南省其它州市相比,文山改革開放時間整整晚了14年。
上個世紀80年代,在“老山精神”的感召下,“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極大地鼓舞了貧困地區(qū)群眾不甘落后、艱苦奮斗的苦干實干熱情,拉開了文山改天換地的序幕。在那些激情燃燒的日子,在稱為地球“癌癥”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區(qū),西疇縣蚌谷人民炸石造地、種土造地。他們先在石頭上播種土壤,然后才在淺淺的土壤里播撒種子,用辛勤的汗水鑄就了“西疇精神”。西疇人民用與天斗與地斗的偉大創(chuàng)舉,在貧瘠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感天動地的篇章。
西疇縣頑石雄踞,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處云貴高原東南部,北回歸線直穿縣城橫貫縣境。自古以來,都是走西串東、南來北往通商的衢道和國家抵御外敵時屯兵蓄糧的要地。境內的瀕危植物,即被人們稱為“活化石”的華蓋木,展示著西疇歷史的古老。另外,解放以來,西疇除“西疇精神”外,還有一件驚天動地的事,那就是1955年,毛澤東主席對中共西疇縣委上報的關于《一個混亂的合作社整頓好了》一文,不僅編輯入了《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高潮》一書,而且毛主席親筆寫了“按語”。西疇成了全國的典型。
西疇1506平方公里的面積由十萬大山拱衛(wèi)著。平均海拔1500米。這是集“老、少、邊、窮、戰(zhàn)”為一體的貧困縣,嚴重的石漠化,石山區(qū)占國土面積的74%,“七分石頭三分地,缺土又缺水”是對它最好的概括。這里最惹眼的確實要數(shù)石頭了。最震撼心靈的是這些頑石堆積起來的大石山,這里是石頭組成的世界,一塊擠著一塊,一片接著一片,一山連著一山。如峰如林的怪石,鬼斧神工,千姿百態(tài),妙趣橫生,自然天成,如千軍萬馬列隊。怪石組成的大石山,蒼涼雄險,荒蠻大氣,把西疇的自然個性展露得淋漓盡致。躍上山脊,可見峰巒云海,走入谷底,總有曲折小路,人在山頂山腰安家,地走七里八里不遠,繞山繞水幾十里,一不小心,才發(fā)現(xiàn)出發(fā)的地方不過就在山對面。西疇是石的天,石的地,石的路,西疇當之無愧是個石的王國。據(jù)當?shù)馗刹拷榻B,西疇山惡、土少、石頭多,石頭頑劣,栗禾呻吟,當時全縣23萬余人,人均僅有耕地0.8畝。曾經有一位外國專家到西疇縣蚌谷鄉(xiāng)一個被當?shù)乇扔鳛槔憾疾簧腻硎汗瓤疾旌?,摸著山梁上的頑石說:“西疇縣相當部分地區(qū)已失去人類生存的條件?!币粫r間,一些外地干部不安心,本地干部無信心,人民群眾盼遷居。從此,一些耐不住苦的人,背井離鄉(xiāng)搬遷到外地去了。搬出去的人,撒尿都不愿意朝西疇這方。小伙子找不到媳婦,成了家的媳婦跑了。然而,那畢竟只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西疇人還是留下來了。生存環(huán)境的冷涼閉塞,彎彎山路的艱險難行,生產生活的落后貧困,使西疇人凝集了太多的沉重。于是生活把西疇人推向了絕路。他們面對生活重新冷峻地思考:不干不行,不干沒有出路。祖先既然選擇了這片土地,就一定有生路。向石頭宣戰(zhàn),向石魔宣戰(zhàn)。終有“搬家不如搬石頭”、“若熬不如苦干”、“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與其等著餓死,不如干著累死”……一句句鐵骨錚錚的豪邁之聲在干部群眾中吼出。光喊口號不行,說干就干,于是,多少年,多少代,一直寂寞地默默無聞地躲在山旮旯里的西疇醒了,隨著轟隆隆一聲巨響,蚌谷拉開了一場破石驚天、勇斗頑石的惡戰(zhàn)。為了打破外國專家的結論,西疇人別出心裁的把屙屎谷改為摸石谷。一時間,摸石谷千余人上陣,叮叮當當,一個石頭一個石頭地炸,一個石頭一個石頭地壘埂,用肩頭一擔一擔地挑土來填。沒有錢,沒有炸藥,他們用“火燒石”的土辦法來開山。一個冬春過去,昔日人見人怕、鬼見鬼愁的摸石谷山梁上,奇跡般地出現(xiàn)了道道石埂、石墻。西疇人硬是從石縫里造出1500畝“三?!迸_地。世間一片嘩然……
站在摸石谷聽當?shù)刎撠熑私榻B到這里,你一定會想起昔日大寨人奮戰(zhàn)狼窩掌的事來,你也一定會想起中國人民熟悉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來。一個德國地質專家到摸石谷考察時,聳聳肩,搖著頭說:“No,No,No,能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存,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然而,就是在這“不可思議”的山梁上,西疇人硬是憑著一股“石性”使這方熱土沸騰起來,并演出最具震撼力的脫貧大戲,讓人不敢再小視。有了土地就有了生的希望,有了土地,脫貧不再是難事。1995年12月,云南省扶貧工作會議在文山州召開,時任省委書記高嚴、時任省長和志強及全體與會者到蚌谷摸石谷參觀后,全被震撼了,并高度贊揚了西疇的扶貧路子是正確的,把西疇精神歸納為16個字:“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自強不息,團結拼搏?!薄拔鳟牼瘛睆拇嗣麚P天下。
山里人崇拜大山,生成的就是這不倒的大山性格??!扎根大地,屹立巍然,雄視萬物,立地頂天。無聲中奮起,堅持中屹立,攀高不止,高峰連綿。西疇人的精、氣、神在大山中彰顯。艱苦奮斗,改天換地,石縫中求生存的西疇人,憑借著大山精神創(chuàng)造了土地的神話。有了土地,糧食夠吃了,跑了的媳婦回來了,外出打工的人回來了。現(xiàn)如今的西疇,真是“億年華蓋木、喀斯特綠洲”,大地一片蔥蘢,一條條耀眼的公路延伸到大山深處,一簇簇嶄新整潔的新農村占領了石旮旯,一塊塊石頭砌成的土地播種著希望,一首首發(fā)自內心的歌聲響徹云霄……2011年,全國石漠化治理現(xiàn)場會在西疇召開……
在這里,我們倒覺得西疇人應感謝頑石。是呀!在歷史的長河中,頑石是阻撓過西疇的發(fā)展,然而也正是這些頑石給西疇人的“滋養(yǎng)”令他們受用無窮,也就鑄成了他們終生的頑強和堅硬。不是嗎?西疇人自落地的時候,頑石就給他們打上胎記,他們的性格都通過頑石的鍛打而成。再經過云貴高原七月流火的燒冶,十二月風霜的鍛煉,肌膚和魂魄都注入石性,永不可變。正是這石性,西疇人像大山一樣信念堅定、執(zhí)著,像大山一樣扎實苦干、根基牢固傲然聳立,像大山一樣不斷進取、攀高不止、生生不息,像大山一樣不逃避電閃雷鳴、勇于擔當,歷經風霜雪雨而巍然。正是有了這石性,西疇人硬是把生命的足跡鐫刻于巖石之上,正是這石性,使西疇人也不像別的貧困地區(qū)的人一樣總是站在自己的一方熱土上認真而好奇地望著外面的世界,也有一批批年輕人自愿不自愿地走進了都市,沒多久又三三兩兩地回流故土,說是受不了企業(yè)的那份管,也看不慣都市人真假難測的處世言行,還要防備滿街的車水人流和總是比肩接踵的陌生人。也有人堅持下來了,可還是有些魂不守舍地思念,總禁不住要回望故鄉(xiāng)。
天山峭,秦嶺峻,廬山奇,昆侖莽……而西疇的山,其特點就是硬,西疇人恨這硬石,但更神往硬石的崢嶸險峻,氣象萬千。他們向頑石宣戰(zhàn)的第一炮是偉大的,這是大山打破沉寂的吶喊,這是歲月從昏然中清醒的舉措,這是西疇人在經歷了去意徘徊的迷惘之后直奔世紀主題的宣言。這是“老山”精神和延安精神的延續(xù);這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之精神所在。朋友,當你第一次闖入西疇,我敢說,你不會迷戀那里的奇峰異谷和流連翠屏,倒是那些在崎嶇的山路上勇猛登攀,奮力達到光輝頂點的西疇人,會賦予你深刻的內容,給你力量的啟示。
改革開放之初,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說:“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子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yè)?!痹凇拔鳟牼瘛钡募钕拢纳饺嗣裼珠_創(chuàng)了“放下包袱,與時俱進,窮則思變,后來居上”的“文山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全州各族人民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努力實現(xiàn)科學發(fā)展、和諧發(fā)展、跨越發(fā)展的熱情。
是??!有多大的胸懷,就有多大的境界;有多高的境界,就能干多大的事業(yè)。從“西疇精神”到“文山精神”,文山人以敢于承認落后的勇氣,堅持以發(fā)展為第一要務,不爭論、不懈怠、團結一致、凝心聚力、加快發(fā)展,全州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一個個令人矚目的成就。在新的世紀,文山人民又提升和充實了“文山精神”的內涵,即“科學發(fā)展,開放和諧,窮則思變,后來居上”,這一精神在文山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演繹。文山區(qū)位優(yōu)勢突出,后發(fā)優(yōu)勢明顯。在省委、省政府提出構建“一圈、一帶、六群、七廊”的戰(zhàn)略布局中,文山扮演著沿邊對外開放經濟帶、滇東南次級城市群、昆明—文山—北部灣和泛珠三角對內經濟走廊、昆河對外經濟走廊的重要角色。在實施“中國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戰(zhàn)略中,文山又吹響了打造“新高地”的號角。這無疑向世人宣告:作為云南省惟一又鄰海又沿邊的州市,文山已從幕后走到了全省對外開放的前沿。
收官“十一五”,文山交出了7項主要經濟指標翻番的靚麗答卷:地區(qū)生產總值翻1.2番;財政總收入翻2.1番;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翻2.1番;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翻1.7番;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翻1.7番;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翻1.9番;貸款余額翻1.5番。開局“十二五”,文山以“新高地、新跨越、新文山”贏得開門紅:地區(qū)生產總值401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0億,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69.8億,各項貸款余額306.8億……以7個翻番為標志,文山完美收官“十一五”;以“新高地、新跨越、新文山”為標志,壯鄉(xiāng)苗嶺贏得了“十二五”開門紅。今天,新高地千帆競發(fā),壯鄉(xiāng)苗嶺熱潮涌動,紅色土地潛力迸發(fā),邊疆和諧穩(wěn)固,科學發(fā)展和諧發(fā)展跨越發(fā)展,一個嶄新的文山真正在祖國的西南邊陲崛起。
跨越時空,情境多么相似。
記得那是“十一五”末“十二五”初,文山州委七屆六次全會提出了一個響亮而嶄新的科學論斷:“把文山建成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東盟開放的新高地”。這一論斷不僅是貫徹胡錦濤總書記2009年7月在云南考察時提出的“使云南成為我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中共云南省委八屆八次全會明確提出的“將云南建設‘橋頭堡上升為云南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三大戰(zhàn)略目標之一”的指示精神,也是文山對外開放的一次重要戰(zhàn)略轉移。這又如同當年“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一樣,舉全州之力打響了攸關全州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
新高地:一個重要的軍事戰(zhàn)略名詞。它具有輻射力強、覆蓋面廣、居高臨下、總攬全局、鳥瞰全景、視野開闊、擊中目標準確等特征,新高地因地勢高、因優(yōu)勢地理位置而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誰首先占領了它,誰就掌握了獲勝的主動權。
新高地:一個切合文山實際的科學定位。文山具有438公里的邊境線,邊境貿易歷史悠久,眾多的便民通道和天保、茅坪、田蓬等國家級、省級口岸。數(shù)10個跨境民族,山同脈、水同源、民族同根、語言相通、習俗相近,具有與東盟割不斷的地緣、族緣、親緣國際情結。
新高地:一個重要的戰(zhàn)略舉措,有利于推進文山產業(yè)結構的調整、特色產業(yè)開發(fā)、旅游資源、生物資源、水能資源等利用,建設新高地是實現(xiàn)文山經濟社會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美好藍圖的必然選擇,良機不可錯失。
新高地:標志著文山迎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fā)展機遇。國家在云南建橋頭堡,對橋頭堡關乎的一些要素,如邊境重鎮(zhèn)的建設、國際大通道的提升、邊境民族的扶持、邊境文化的繁榮、邊境口岸的投入無疑會有更多、更優(yōu)惠、更強的政策扶持。
新高地:文山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戰(zhàn)略目標。在重大機遇面前,文山州委、州政府審時度勢、順勢而謀,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與“十二五”規(guī)劃描繪的“大力實施建設一個城市群、構建三條經濟帶、做強四大基地、打造七個經濟增長點的1347區(qū)域發(fā)展總體戰(zhàn)略”一脈相承。以新高地為標志,文山對外開放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如果說文山自1992年以來實施的對外開放是打基礎的話,那么,可以說自建新高地開始,文山將進入對外開放和發(fā)展建設上水平、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國際化的鼎盛時期。
新高地……
歷史的車輪承載著文山人千年的致富夢想,改革開放揚帆起航鑄就了破繭成蝶的騰飛。如果說,“老山精神”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誕生并激勵著文山各族兒女奮勇向前的“集結號”,“西疇精神”是文山彈奏改革開放,邁出追趕式、跨越式發(fā)展的強勁旋律。那么,“文山精神”就是新的時期文山各族干部群眾建設文山的原動力。這三種精神一脈相承,渾然一體,有機統(tǒng)一,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共性和文山人民的個性的統(tǒng)一,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tǒng)一,理想追求與價值實踐的統(tǒng)一。是在不同的時期文山人民跳動的時代強音。當前,文山州“十二五”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文山各族兒女將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老山精神”、“西疇精神”和“文山精神”的激勵下,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務實的作風,奮力開創(chuàng)“十二五”科學發(fā)展新局面,為建設富裕文明開放和諧文山譜寫新的篇章。
文山精神是在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中、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是文山人民長期建設實踐中所形成的精神財富的概括和總結,它不僅與文山的歷史相生相伴,更是和文山人民的現(xiàn)實創(chuàng)造與未來發(fā)展相隨相依。它根植于文山這片神奇美麗的土地,滲透在文山各族人民的血肉心靈里。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體現(xiàn)了文山歷史文化的特征,體現(xiàn)了文山各族群眾的精神文化追求。建設新文山呼喚文山精神,現(xiàn)實新發(fā)展亟需文山精神,文山精神的強大感召力、凝聚力和驅動力,必將激發(fā)文山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的斗志,也必將有力推動文山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程中奮發(fā)前行。
今天,風景這邊獨好,風景更勝當年。
給我一個支點,可以撬動地球。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突破瓶頸,要建設富裕文明開放和諧的新文山,突破口就是“新高地”,它就是文山經濟社會發(fā)展騰飛的“支點”。從這個“支點”,老區(qū)人民看到了希望。
壯鄉(xiāng)苗嶺各族人民愛唱山歌,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喜抒情懷,他們用山歌表達著自己的期盼,他們用山歌傾訴著幸福的心聲?!恫壬轿柙啤贰ⅰ镀卵扛钑?、《祝福文山》……,聽,“你是一幅畫,掛在那云之南;一條美麗的盤龍河,流過了西華山;你是一杯酒,醉在那云之南;一座嶄新的文山城,追趕著新千年……”。一首《祝福文山》唱出了文山令人陶醉的美麗與美好的生活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