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 陳星曲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展覽”新聞發(fā)布會,記者們的目光逡巡于臺前的保羅·愛因斯坦和背景板上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孫與曾祖父間,除了灰白卷發(fā),再無更多相似之處。起身、吃飯、乘車,保羅不離琴盒。在歐洲,他是一位自由音樂家,沒有流傳的作品,默默生活在人群。因為曾祖父余蔭的榮光,他置于鎂光燈中央,被武漢媒體追逐詢問“成就天才的秘方”。
有形生命的終止不代表傳奇終結。經(jīng)過歲月淘洗的人生,一切都變得耐人尋味。后世追逐、靠近、探尋,卻陷入謎一般的笑容里。保羅靦腆的微笑透露了這一點,他沒有天才的秘方,也無法復制的曾祖父的成功,用平凡印證,人生是自己的。
他輕聲回憶:曾祖父酷愛航海,尤其喜歡無風、有霧的天氣。對他人而言困難的壞天氣,卻讓愛因斯坦鼓滿征服的欲望。異于普通人的選擇,就是閃耀在天才身上的亮光,吸引我們飛蛾撲火般迎上。開展一周,連日急雨,領票口前積起水潭,仍有家長牽著個頭不到窗口的孩子走進展館。
時而低回、時而高亢的樂聲回響在8噸鋼鐵、2噸玻璃鑄就的鏡面大廳。燈光幽藍,參觀者很容易迷失在四面八方的倒影里,繼而注意到3面連續(xù)播放的銀幕,目睹愛因斯坦幼年、壯年、老年影像交錯出現(xiàn),貫穿始終的是他嘴角一抹不羈的微笑。
是笨蛋,還是天才
故事發(fā)生的地方叫烏爾姆,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小城,坐落多瑙河畔。赫爾曼·愛因斯坦出身卑微,在當?shù)睾捅硇趾匣锝?jīng)營床用羽毛生意。他幸運地娶到家境富裕的波林——她父親為符騰堡州供應糧食。1879年3月14日,他們的孩子出生了,赫爾曼激動記錄當天的細節(jié),而波林滿心憂慮,因為小孩后腦很大,頭骨呈棱角型。醫(yī)生安慰道:他是個健康、強壯的孩子。
赫爾曼和波林都具有猶太血統(tǒng),但家庭生活卻沒有猶太痕跡,他們不做猶太菜,不閱讀猶太法典,也不去猶太教堂。小阿爾伯特在宗教氣氛寬松的環(huán)境慢慢長大。這對他影響至深,他不信教,不相信上帝存在,甚至調(diào)侃“雖然我是猶太人,但很久沒有去猶太教堂了,恐怕上帝已經(jīng)不認得我了。但若上帝還是認出我,情況可能更糟。”
從3歲起,阿爾伯特就顯示出“與眾不同”。當同齡人嘰嘰喳喳吐字、造句時,他還不會說話,發(fā)育遲緩、不合群。小阿爾伯特不喜歡,也無法融入同齡人的軍事游戲,大家嘲笑他是“老實頭”和“無聊伯伯”。1880年夏,全家搬到距離烏爾姆130公里外的大城市慕尼黑。
19世紀80年代末,慕尼黑急速變化,每年新增人口17000人。赫爾曼也迎來事業(yè)的轉(zhuǎn)機,他和弟弟合伙開辦電器工廠——愛因斯坦公司,建造發(fā)電站和照明設備。他們?yōu)槟侥岷谄【乒?jié)提供電燈,巴伐利亞的街道、公共建筑、工廠也使用他們的電燈。愛因斯坦公司有近200名工人,是當?shù)刈畲蟮墓局弧?/p>
生病時,阿爾伯特收到父親的安慰禮物,袖珍指南針。他非常喜歡,小盒子里似乎藏著另一個神秘世界。9歲的阿爾伯特用卡片壘起14層的房子,用積木搭建復雜建筑,還喜歡蒸汽機。在父母督促下,他成績優(yōu)異,但內(nèi)心卻不喜歡上學。天主教小學里,同學們默契地排斥異教徒阿爾伯特;上學路上,他經(jīng)常遭遇暴力侵擾和言語侮辱;再加上校園彌漫的軍事氛圍和教條化的死記硬背,如繩索般綁縛他向往自由的翅膀。阿爾伯特毫不掩飾厭惡,與老師沖突不斷。不過,他沒有以暴制暴,只是不合作、不隨從。1889年班級照,52個面容緊繃的孩子里,他是唯一輕揚嘴角、微笑的。
訂單減少,技術瓶頸,盡管赫爾曼幾次使用抵押貸款,甚至押上家族莊園,仍舊無法避免愛因斯坦公司倒閉。生意失敗的父母移居米蘭,而阿爾伯特為了完成高中學業(yè),留在慕尼黑。可是,他難以忍受嚴酷的教學方式,沒有參加期末考試,便離開學校,回到父母身邊。他打定主意報考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現(xiàn)“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大學ETH”),因為它不要求高中畢業(yè)證書,只需通過入學考試。
“背叛”父母的愛情
盡管沒有達到報考年齡,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破例給了阿爾伯特考試機會,他的數(shù)學、物理發(fā)揮不錯,但其他科目未能通過。學院院長推薦他到阿勞州立中學學習一年,補齊功課再投考。
經(jīng)濟繁榮,教育自由,1900年前后的瑞士吸引大量來自北歐、東歐的知識分子,包括許多在本國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學生。而阿爾伯特也第一次真心喜歡上學,阿勞自由的氛圍與慕尼黑軍事化的嚴格截然不同。他很快融入寄居的家庭——溫特勒一家,原本有7個孩子的家庭變得更加熱鬧。男主人溫特勒是瑞士阿勞州立中學教授希臘語和歷史的老師,他對阿爾伯特影響至深,包括激進的共和黨人思想。
少年甜蜜的煩惱也來了,阿爾伯特愛上溫特勒家的女兒瑪麗。1896年,他做出決定放棄德國國籍,擺脫成為軍事機器上一顆螺絲釘?shù)拿\。同時,考試論文里,他用法文寫下未來的計劃,“去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深造物理學,成為理論物理學教授?!弊鳛榘嗉壸钚〉膶W生,他以最高的平均分通過考試,如愿考上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不過,初戀的花朵在入學后凋零,因為他遇見了米列娃·馬里奇。
論長相,米列娃算不上美女,還有點跛腳。她出生在塞爾維亞(當時屬于奧匈帝國),父親是富裕的農(nóng)民。11歲以后,她每年成績都是女校第一,由于學業(yè)優(yōu)異,破格進入王室興辦的薩格勒布男子中學。米列娃對數(shù)學和物理興趣濃厚,總能拿下這兩門的最高分。
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是歐洲少數(shù)招收女性的高等學府,而米列娃是物理系唯一的女生,也是年紀最大的,比阿爾伯特長4歲。其他男孩對米列娃心懷敬意保持距離,阿爾伯特卻與她一見如故,因為他們都愛好廣泛。
一起討論數(shù)學和物理問題,一起出入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交換學習筆記,米列娃和阿爾伯特出雙入對,形影不離。周圍的朋友卻并不看好,有人對阿爾伯特說:“我可沒有勇氣和這樣一個(一條腿比另一條腿短)的女人結婚,除非她是絕對健康的。”米列娃的朋友也看不上不修邊幅的愛因斯坦——留長發(fā)、不梳理,衣服扣子錯位,不系鞋帶,所以公眾場合,她們回避和這對情侶走在一起。
20歲生日前夕,他鼓起勇氣把米列娃的照片拿給母親。波林盯著照片,許久沒有出聲,阿爾伯特以為是默許、松了口氣,卻不知道母親壓抑的不快。波林容忍兒子暫時的“荒唐”,期望時間改變一切。她提出溫和的勸告,甚至按他們同居的地址寄過甜食。
然而,殘酷的現(xiàn)實總在不經(jīng)意的時刻齜牙咧嘴。當米列娃的朋友度假途經(jīng)米蘭、拜訪愛因斯坦父母時,波林無情地譏誚米列娃,公開對這段戀情的反對。1900年7月底,阿爾伯特4.9分勉強獲得畢業(yè)證,而米列娃平均分僅拿到4分,連續(xù)兩年無法通過而離開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未知的生活鋪展在他們面前。阿爾伯特向父母攤牌,要娶米列娃。話音剛落,波林撲倒在床,頭埋進枕頭哭泣,咆哮著預言:米列娃會毀了他的前程和生活。
不被祝福的愛情依然走到了婚姻。阿爾伯特寫信給米列娃:“等你成了我親愛的小妻子,我們會一起勤奮地致力于科學的研究,如此,我們才不會變成庸碌之輩。”
柏林歲月
雖然不寬裕,但阿爾伯特每月都會省下錢做瑞士入籍費。1901年2月,蘇黎世管理委員會批準了他的申請。成為瑞士公民1個月后,他收到軍隊體檢命令。由于靜脈曲張、扁平足和汗腳,阿爾伯特不具備入伍條件,他終于離厭惡的軍隊和戰(zhàn)爭更遠一點。
當阿爾伯特還是16歲少年就幻想,如果一個人以光速追逐光,將會發(fā)生什么?26歲時,無數(shù)劃過腦袋的奇思凝結成重磅炸彈,震驚了物理學界。1905年,他發(fā)表了《關于光的產(chǎn)生和轉(zhuǎn)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揭示微觀世界的基本特征,波動-粒子二元性,推進光量子理論)、《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布朗運動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論動體的電動力學》(首次提出狹義相對論)、《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物體質(zhì)量可以度量其能量,導出了E = mc),4篇論文重塑物理學疆界。曾經(jīng)求職高中而不得的他有機會走進夢寐以求的大學執(zhí)教。
1914年,阿爾伯特接受德國科學界邀請,遷居柏林。7月底,米列娃帶著兩個兒子重回蘇黎世,他們的婚姻走到破碎的邊緣。阿爾伯特提出各種要求:“只要我要求,你必須無條件離開我的臥室或書房”、“如果我說停止說話,你必須馬上停止”、“保證我的衣物、被褥清潔,保證我的一日三餐,我的辦公桌別人不得使用”……他用蠻橫羞辱米列娃,盡管偶爾態(tài)度軟化,“我打算回家,因為我不想失去孩子”。
但是,家回不去了。1919年2月,蘇黎世地方法院判決離婚。6月,阿爾伯特步入第二段婚姻的禮堂。此時的對象是柏林邂逅的艾爾莎——與阿爾伯特有親緣關系。泛濫的荷爾蒙讓他的一生不乏女伴,從圖書館管理員到當紅女明星,從夜總會舞女到蘇聯(lián)安插的女間諜。阿爾伯特偏愛強勢的女性,從她們身上獲得自在和安全感。
不是相對論,而是光電子研究,為阿爾伯特贏得了諾貝爾獎,獎金12萬瑞典克朗。他用獎金在蘇黎世購買3套公寓,以租金支付米列娃和孩子們的生活費。領獎有段插曲:他乘船赴日旅行,沒有收到諾貝爾得獎電報。因為得獎人無法出席,必須由國家代領。結果,德國和瑞士都站出來。獎章被德國領走后,瑞士代表拂袖而去。雖然取得美國國籍后,阿爾伯特也沒有放棄瑞士國籍。但瑞士政府卻因為這段領獎罅隙,當戰(zhàn)時阿爾伯特求助瑞士解除納粹凍結的賬戶時,瑞士沒有響應。
猶太血液,反戰(zhàn)情懷
“反猶”情緒已從火苗燃燒為烈焰,納粹上臺,阿爾伯特下定決心離開德國。1933年10月,他到達美國,定居普林斯頓。寫給米列娃的信中,阿爾伯特建議她回到南斯拉夫與父母同住,米列娃沒有同意。
研究之外的時間,他竭盡所能幫助逃離戰(zhàn)爭的歐洲人、猶太人。航海和音樂會是阿爾伯特尋求寧靜的選擇,他不會游泳,卻從不穿救生衣,船上也從沒有應急馬達。
可是,軍事鐵蹄的踐踏,讓阿爾伯特不能不擔憂。1939年8月2日,他致函羅斯福,建議美國務必搶在德國之前制造出原子彈。當廣島蘑菇云轟然沖天時,人間煉獄的場景深深震撼了阿爾伯特,他堅定的成為反戰(zhàn)者,呼吁和平,電視演講針對美國研究氫彈。在麥卡錫主義盛行的美國,他的言行引起FBI密切注意。
1952年,以色列政府邀請阿爾伯特擔任第2任總統(tǒng),他拒絕了;而遺囑上,他卻把信件和手稿捐給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因為身體里流淌的猶太血液。
Tips:
展覽時間:2012年3月2日-6月17日
展覽地點:武漢科學技術館(江岸區(qū)趙家條104號)
展出票價:免費
看點提示:1、現(xiàn)場有50多件原件、10多件互動展品,以及其他影像資料及復制品共計200多件。3件重量級展品值得特別留意:諾貝爾獎牌、愛因斯坦的懷表、愛因斯坦的瑞士護照。
2、光速自行車,當屏幕顯示速度接近光速時,影像中的空間會扭曲。
3、宇宙小劇場,體驗仰望星空的浩瀚,重溫宇宙誕生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