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 合作學習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育理論與實踐,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合作學習是一種追求形式上的表面合作,是一種缺乏實際價值的合作學習。作者列舉一些小組合作的低效現(xiàn)象,并提出了一些解決策略。
關鍵詞: 職業(yè)高中英語教學合作學習低效現(xiàn)象對策
合作學習就是學生通過分組合作共同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一種互助性學習方式,它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應用于教學之中,以教學中的人際合作和互動為基本特征。如今,在學科交叉、知識融合、技術合成、注重群策群力的大背景下,合作學習已經(jīng)成為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并在我國的英語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對合作學習的認識、組織、操作不當,使合作學習表面化、形式化,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一、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低效現(xiàn)象及原因分析
(一)學生合作不主動
組織課堂小組活動的目的是讓全體學生在小組中積極充分地進行言語表達活動,而許多學生只顧自己思考,基本上停留在獨立學習的層次上,沒有真正地討論與合作,沒有發(fā)揮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二)學生參與不全面
有的學生習慣于講座式課堂教學,多數(shù)時候在合作中沉默不語;有的學生由于基礎薄弱,想?yún)⑴c活動又力不從心;有的學生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有的同學基礎較好,但不善于爭取機會,等等。這些原因,使得教師難以調動學生人人參與。
(三)學生合作不充分
教師在組織小組合作活動時,因為教學內容多,任務重,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不敢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討論時間,只要個別小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就匆忙結束任務,進入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致使許多問題的討論僅僅停留在表層,學生根本無法完成所布置的任務,只能被動接受別人和教師的觀點及看法。這樣,學生對合作學習就漸漸失去了興趣。
(四)學生角色不明確
教師在進行合作學習分組時,往往隨意性大,沒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各小組成員學習能力、性格等個性差異,使小組成員不能均衡搭配。加上小組成員分工不明確或角色落實不到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成了各小組名副其實的常任報告員,形成小組活動被一兩個“積極分子”壟斷,其他學生陪坐的局面。而教師怕影響教學效果,拖延時間,也不敢讓學習困難學生充當報告生,使他們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發(fā)展。
(五)教師評價不全面
教師在對合作學習進行評價時,要以小組團體的成績作為評價基礎,但在教學時往往把評價和獎勵過多地集中在小組整體上,從而忽略了對個體的評價和獎勵。而小組合作只是一種教學形式,它最終是為學生個性的全面發(fā)展服務的。如果教師在評價合作學習時,不把小組評價和個體評價緊密地結合,那么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個體的全面發(fā)展。
二、提高合作學習效率的對策
(一)合作小組的構建
合理的構建合作學習小組,既是學生合作的基礎,又是實現(xiàn)學生群體合作的基本手段。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互補,互相幫助,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使小組合作在短期內能獲得成效。一般可采用“同桌合作式”(適合做Pair work和conversation);“四人合作式”(適合做Group work,如討論、調查、辯論等復雜的交際活動)和“多人合作式”(通常按組分,適合做Team work,Interview,Tasks,單詞競賽或故事接龍等規(guī)模較大的競賽)等。這樣既有助于小組成員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又使小組成員彼此協(xié)作、相互支持、共同合作,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成效和實現(xiàn)該團體的學習目標。以Unit 12 Festivals:Warming up(中等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guī)劃新教材,基礎模塊上冊,語文出版社)為例,本部分的教學目的就是要求學生了解中國的節(jié)日,因此筆者把學生分為八組,四人一組,要求學生在課前列出中國節(jié)日的英語名稱和日期,并在課堂上進行分組搶答比賽,教師輪番說出日期或節(jié)日的名稱,學生分小組搶答,搶答正確得一分;最高分小組獲勝。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相互配合的精神,又營造了熱烈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的合作學習任務得以高效地完成。
(二)合作任務的設計
1.趣味性與教育性相結合
課堂小組討論是教師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模式,但在具體設計任務時,教師往往只考慮到問題的趣味性或可操作性,以利于學生進行積極的討論,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卻忽略了教育的本質,即任務的教育性原則。以Unit 10 Reading: The spirit of Marathon(中等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guī)劃新教材,基礎模塊上冊,語文出版社)一課為例,教師僅讓學生就課文內容——“奧運”的歷史展開討論。在課堂上學生們雖踴躍發(fā)言,討論氣氛還很熱烈,但討論后的匯報僅是照著課文上的細節(jié)朗讀了一下。這樣的討論,實際上只浮于語言文字的表面,學生僅了解了文中的信息,卻沒有深刻領悟到文章的內涵——“馬拉松”精神,更談不上在思想上有所升華。因此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既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考慮到問題的趣味性,又要考慮到問題的教育性意義。因此,仍以這課為例,在設計拓展性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馬拉松精神是什么?”“如果你在生活或學習中遇到困難或挫折,你會怎么做?”等問題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其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只有這樣的討論,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啟發(fā)他們去思考,從中得到感悟。
2.任務的多樣性和真實性
活動的多樣性指活動的空間、時間、內容和方式的變換。合作學習可以安排在教室或戶外;可以利用課內或課外業(yè)余時間;活動內容在緊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力求有一定的真實性。如筆者在教授Unit 10 Reading: Under the Blue Sky (中等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guī)劃新教材,基礎模塊下冊,語文出版社)時,在課前設置如下任務:要求學生調查本地區(qū)環(huán)境污染的情況,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及噪音污染,并與本地區(qū)十年前的環(huán)境進行比較,然后做一個報告。這樣各小組便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利用課余時間到本地區(qū)河流、工廠等地實地查看,到有關部門向專業(yè)人士進行請教,等等。將所有信息做好歸納、總結后由各小組總結員向全班報告。再經(jīng)過小組討論想出解決的辦法與措施。各小組根據(jù)本地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設立環(huán)境保護宣傳欄;從我做起,少用一次性用品;不買含磷洗衣粉等。由于這項任務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又具有真實性和實際意義,因而每個學生都帶著極大的熱情參與了這項任務,并有了一次與他人交往、合作的機會,增強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和主體意識。
3.任務的層次性和漸進性
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中,我們常會看到這種情況,即教師一聲令下,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或討論,或調查或采訪,但學生面面相覷不知道該怎么做。原因之一可能是教師指令不明,學生不知道如何活動;原因之二就是教師沒有注意到任務的漸進性原則,新授之后,立刻讓學生投入一些較復雜的交際活動中去,如角色扮演、辯論、敘事、調查、采訪等,由于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以至于在實際運用根本不知道如何應用,影響了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注意合作學習任務設計的層次性和漸進性。如在教授far的比較級farther,farthest時,筆者在給學生做此任務的設計時應考慮漸進性原則,設計時既要考慮學習的層次性系統(tǒng)性,又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要做到循序漸進地進行任務,然后逐漸過渡到高級任務。在任務的初級階段,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問答、轉換、擴展等簡單的重復率較高的活動來達到強化與鞏固的目的,而在高級階段任務時,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句型的基礎上,給學生布置如角色扮演、辯論、采訪、討論等一些聯(lián)系社會實際的任務,如在課堂上展示一幅中國地圖,上面標有各大城市。在初級任務階段,讓學生相互回答,如“Which city is farther from Shanghai/Beijing/Guiyang?”“Of these cities which one is the farthest from Shanghai/Beijing/Guiyang?”在學生熟練掌握 farther,farthest 的基礎上,給他們布置高級任務: 假設給學生兩天的假期,小組討論準備到哪些名勝去旅游,為什么?由于假期時間只有兩天,因此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勢必要考慮到這些名勝的距離遠近問題,那么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必須利用新知識并滾動以前所學知識,如提建議的句型“Why not...?”“Lets...”“What about...?”表達自己看法的句型,如“I think...”“I like...”“I dont like...”等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共同完成討論的任務,選擇一個小組成員一致贊成的旅游地點。在此階段學生不僅提高了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而且提高了合作的技能。
(三)合作成果的評價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教師應重視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在評價內容上,注重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情感、態(tài)度能力和學習策略,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學習內容的水平及表現(xiàn)出來的發(fā)展?jié)撃艿冗M行全面綜合性的評價。
1.小組自評
合作學習小組應定期地對小組活動進行評價,并反省在小組活動中,哪些組員活動是有益的,哪些是無益的,哪些活動可繼續(xù)或需要改進,以確保小組活動的有效性。但在實際的課堂中,由于教學時間緊,教學任務重,教師往往忽略了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得小組合作缺乏真實的反饋,也就無法在實踐中得到改善與提高。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給小組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其進行自評。教師應給學生提供一個具體的評價表,如:
2.組員互評
由于小組活動成果是以小組匯報或小組總分的成績進行匯報的,很難看出其成員個人貢獻,因此活動評價時,教師也只會注重對小組結果進行評價,而忽略也很難對個人做出一定的評價。因此,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筆者設計了組員互相評價表以滿足小組成員內在“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需求。具體操作如下:
根據(jù)此表各小組評選出組內最佳成員,然后在班組中評選,選出最佳參與者,并頒予“今日之星”獎。
總之,合作學習給英語課堂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使得學生自主合作地學習、探究,并學會與他人合作,快樂地競爭。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它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如何進行多角度思維,優(yōu)化改善合作學習,提高課堂的實效仍是一個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