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我國民歌的分析與研究的范圍在不斷的擴大,民歌分析的參與者的隊伍也在不斷的壯大。本人收集了1980至今有關民歌分析的論文,并對其進行整理、歸類,從民歌音樂本體分析和不同視角分析兩大方面對中國民歌研究進行綜述,并對其研究的優(yōu)點與不足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民歌 分析 研究
【中圖分類號】J6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008-02
民歌音樂本體的分析
近些年隨著研究民歌的工作者的隊伍的不斷壯大,民歌分析的文章、論著也不斷在增多。這些論著中分別從自己采集、收集的民歌、以某個民歌或某一民族民歌為個案等對民歌進行音樂本體的研究。從這些音樂本體的研究不論從深度、廣度來講,較以前來講都有所發(fā)展。
音樂形態(tài)分析的文章、論著中有從形態(tài)結構中的某一特點為個案分析民歌的;有的從民歌旋律中的時間因素、音高因素、邏輯因素等方面分析某一民族民歌的;有舉幾個特殊民歌品種對其音樂形態(tài)的分析的文章;還有的從民歌風格的來分析文章(筆者在中國知網查到從1980年到2009年,關于這方面的文章與論著有92篇);還有通過對某一地區(qū)或某一民族民歌形態(tài)的分析總結出其地區(qū)或民族民歌風格的文章;除了以上角度分析民歌的文章外還有從民歌的功能方面入手的文章,但此類文章較少。
從民歌結構中的某一特點為個案對民歌進行分析的文章、論著。李汶的《兩句式不對稱結構民歌分析》這是一篇以音樂本題中不常見的曲式結構為個案研究,作者解釋了為什么有些民歌刻意打破固有追求平衡的秉性,但并未因此破壞我們的審美愉悅,相反卻帶來了一番更新鮮的刺激,作者通過觀察得出結論:這種不對稱結構的民歌是有其內在構成規(guī)律的,特別是歌詞對歌腔構成有其規(guī)律作用;崔憲的《簡論民歌的曲隨詞唱與詞曲異步》這是一篇論述民歌詞曲關系的文章,文中提到曲隨詞唱是民歌即興演唱的基本特征之一,詞曲異步則是民歌詞曲同步關系外的另一種重要結構。曲隨詞唱與詞曲異步的共同特點,都是民歌在歌詞之外的音樂特殊屬性,作者針對民歌中曲隨詞唱和詞曲異步兩個方面進行論述。這類個案研究的文章還有呂驥的《民歌中的節(jié)拍形式》、天風的《陜北民歌的曲式》、李娟的《左權民歌音階調式特征分析》、湯曉霞的《清代滿族音樂結構與曲牌的研究》、張淑霞的《東北漢族民歌調式分析》等等。
從民歌旋律的時間因素、音高因素、空間因素來分析民歌。馬福生、朱大偉的《新疆蒙古族民歌形態(tài)探究》(載《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五卷第03期);鄭瑾的《阿拉善東北部蒙古族民歌音樂形態(tài)研究》(載《內蒙古在師范大學學報》),王銳的《自然淳析、親切悠然》——赫哲族民歌分析、郭魏的《淺談黑河地區(qū)少數民族民歌》、趙莉的《99首蒙古族民歌精選》、趙英、何元平的《巴渠民歌音樂形態(tài)解析——以755首民歌樣本為案例》、劉曉濱、劉遠的《鄂倫春民歌的文化內涵與形態(tài)研究》等等,這些文章的共同點是文章論述的重點,都是從民歌旋律的時間因素、音高因素、邏輯因素等方面進行分析,最后總結出某一地區(qū)、某一民族民歌的風格特點,從而深化讀者對某地區(qū)或某民族民歌的認識;或者是以多少首在實地調查中采集的民歌為樣本,以歸類、列表統(tǒng)計等形式對音樂形態(tài)進行細致的對比,從曲式、調式、節(jié)奏等方面解析種類繁多、體裁多樣的民歌形態(tài)特征。近些年來這類文章在各個報刊專著中常見。這類文章的整體結構類似,但由于學者的側重點不同所以也有其不同特點,如劉曉濱、劉遠的《鄂倫春民歌的文化內涵與形態(tài)研究》中除了與其他文章一樣對調式音階、曲式、音調等進行分析外,還提到了鄂倫春民歌的歌詞的更新。文中提到縱觀人類音樂發(fā)展的歷史,民間藝術總是在傳承中不斷的創(chuàng)新,但就民歌的旋律和它的歌詞比較而言,旋律的變化是相對緩慢的,而歌詞的更新則要快得多,特別是在社會急劇變革的時期。歌詞的創(chuàng)新幾乎是“與時俱進”的,鄂倫春新民歌的出現與發(fā)展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從風格方面分析民歌的文章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對民歌風格進行直接的論述;另一類是通過對民歌音樂形態(tài)的分析總結出某一地區(qū)或某一民族民歌的風格特點;還有一類,分析民歌方面的文章是從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千差萬別的自然條件、語言、生活方式、勞動方式、文化背景對民歌影響等方面入手,對某一地區(qū)、民族的民歌形成的風格進行分析。這類文章在近幾年的碩士論文中出現的很頻繁,是帶有民族音樂學色彩視角的文章。歌是語言的升華,無語就不為歌。民歌形成的客觀影響基因——生活習俗,是民歌生存的特定條件。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的智慧,是勞動和生活的產物,離不開特定的環(huán)境和生活。正如游牧、漁獵的民族不可能產生伐木、舂米歌,耕種的民族不可能形成牧歌、奶幼畜歌一樣。審美特征是一個民族文化素質的折射,是民歌結構的簡單與復雜、深與淺等不同層次的象征。信仰與想象離不開思維,思維的邏輯與形象依據離不開生活中自然跡象的反饋與推測。因此,審美特征必與生活習俗連為一體,也是民歌形成的客觀因素與特定條件。據理類推,脫離了風格,民歌則如無源之水。民歌是在民族文化這塊沃土上孕育起來的鮮花,它作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延續(xù)至今,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是風格維系的結果。這類文章還很多,如:《望謨縣布依族傳統(tǒng)民歌特點》、諾敏的《論蒙古族民歌》等等。近些年來這類文章與原來關于民歌風格類的文章有所不同,這也是民歌研究的一大進步。
從不同視角對民歌的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民歌研究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突飛猛進多元發(fā)展的騰飛時期,尤其是在近幾年來,這種多元化的趨勢尤為明顯。不同學者借自己的學術平臺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次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研究,從整體上深入地認識民歌本質,揭示其發(fā)展規(guī)律。
從區(qū)域文化、地方色彩入手分析民歌的文章,如:馬錫騫、王凱的《從民歌的地方色彩差異——看青?!盎▋骸钡乃囆g風格特點》中提到民歌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民歌歌種繁多、風格多樣。不同地域特點形成與此相對應的不同色彩風格。青?!盎▋骸弊鳛槲鞅钡貐^(qū)民歌的代表,形成了節(jié)奏自由、旋律悠長、音樂寬廣的獨特風格特點與特色的唱詞結構。從中分析可見地域特點對于民歌風格色彩形成的制約。此類文章還有紅梅的《從區(qū)域文化特點分析呼倫貝爾巴爾虎民歌》、李鳴鏑的《中國民歌地方風格特色及形成原因解析》等等這些文章都是以資料分析和實地調查為依據,不僅重視文獻、樂譜類的分析還把民歌作為文化來研究,并且認識到千差萬別的自然條件、生活方式、勞動方式的影響下,中國民歌形成了體裁形式、風格色彩、表現手段、藝術經驗、音調素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本文擬通過對民歌的風格特色的介紹和分析,進而說明民歌之間所存在的地域差異及這種現象對我國民歌的發(fā)展所造成的深遠影響。
從民族學、民俗學、形態(tài)學、人類學等跨學科研究的文章。如:哈斯巴特爾的《鄂爾多斯傳統(tǒng)宴歌及其演唱習俗》中,把鄂爾多斯傳統(tǒng)宴歌視為眾多民歌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運用民族學、民俗學、形態(tài)學這種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去進行分析和研究,這樣不僅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建立新的理論體系,也是對被人們忽視了的音樂文化“鄂爾多斯宴歌及演唱習俗”給予全新的關注和應有的重視;除了此類從民歌的本體分析入手運用民族學、民俗學等學科的方法研究民歌的文章外,還有一些純論述性的文章。如:《從民族音樂學視角看民歌》(載三明高等學校學報)、范秀娟的《少數民族民歌研究的人類學意義》、《民族音樂學與我國民族音樂的研究》(載淄博學院學報)、師占成的《原生態(tài)民歌與新民歌以蒙古族短調為例的音樂文化研究》、諾敏的《論蒙古族民歌》、鐘見賓的《從歌聲中蘊含著畬族文化》這些文章都是出自不同的專業(yè)學者,從自己專業(yè)角度出發(fā)來認識民歌本質的。
筆者在中國知網以上查到的從1980-2009年運用比較方法進行的研究的文章有以下幾篇,如:王俊的《苗族飛歌和侗族大歌旋律形態(tài)的比較研究》這篇文章中介紹到:旋律是音樂的基本要素,旋律除了它最特殊的因素——音的高低線條外,還包括調式、調性、節(jié)拍、節(jié)奏以及結構上的動機、樂匯、樂句、樂段等??梢哉f,音樂的內容、風格、體裁、民族特征等等無不首先從旋律中表現出來。作者曾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團任歌唱演員十余年,唱過不少苗歌侗歌,深深感覺到這兩種民歌在情感的表達方式上各具特色,對比鮮明。下面對其旋律形態(tài)和文化內涵作一比較研究。此類文章還有:師占成的《原生態(tài)民歌與新民歌以蒙古族短調為例的音樂文化研究》、談士杰的《河湟花兒與藏族民歌比較研究》等;還有一些中國民歌與其他民歌國家民歌進行比較的研究的文章,如:李濤的《中國匈牙利民歌親緣》,林書勤的《主述位結構理論在英漢民歌對比中的應用》。
從史學角度對民歌分析的文章?!犊茽柷呙晒抛彘L篇敘事歌研究》、劉海霞的《走過歷史長河的裕固族民歌》等,劉海霞的《走過歷史長河的裕固族民歌》作者從歷史角度出發(fā),從公元840之前漠北時期裕固族民歌產生時期、840到十六世紀初民歌發(fā)展期、十六世紀到1953年裕固族民歌活躍期、1953年到1990年創(chuàng)作的多產期、1990年至今傳統(tǒng)民歌低谷期和創(chuàng)作歌曲的發(fā)展時期這一歷史脈絡梳理分析了裕固族的民歌及作品。
民歌分析的優(yōu)點與不足
通過以上的分析整理,可以清楚地看出近些年來,在民歌研究領域中,民歌分析的視野漸漸拓寬而且學術探討逐漸走向深入但也有所不足之處。如:1.重復性的研究比較多。有很多關于某地區(qū)、某民族民歌淺析的文章。這些文章千篇一律的從民歌形態(tài)、風格上進行簡述,內容上都有重復。2.文章、論著結構的程式化。這種情況在學士論文中體現的尤為突出。3.運用西方曲式分析中國民歌有其局限性,尤其對于少數民族民歌來講。總之,我們要在不斷的反思中才能不斷的進步,這樣才能使這一研究有更進一步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莉 《99首蒙古民歌精選》研究[D]. 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01)
[2]鄭瑾 阿拉善東北部蒙古族民歌音樂形態(tài)研究[D]. 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01)
[3]趙曉軍 《民歌發(fā)展趨勢之我見》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編輯部郵箱 2004年 05期
[4]師占成 《“原生態(tài)民歌”與“新民歌”》 [D]. 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05)
[5]杜森 《從比較研究的視角看“原生態(tài)”民歌》濟寧學院學報 2007年
[6]鄭瑾 《阿拉善東北部蒙古族音樂形態(tài)研究》[D]. 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05)
[7]林琳 山東聊城八角鼓音樂形態(tài)研究[D]. 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01)
[8]趙英、何元平 《巴渠民歌音樂形態(tài)解析——以755首民歌樣本為案例》音樂探索 , Explorations in Music, 編輯部郵箱 2008年 01期
[9]韋伯泉、郭小東 《傳統(tǒng)黎族民歌簡論》
[10]黃淑梅 《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及其演唱方法》 [D]. 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3,(05)
[11]哈斯巴特爾 《鄂爾多斯傳統(tǒng)宴歌及其演唱習俗》[D]. 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5,(06)
[12]顧洪濤《趕五句、穿號子、信天游——民歌佳作鑒賞》
[13]黃志勇 《論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多元化》四川理工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報第23 卷第4 期
[14]丁守璞 《論蒙古民歌的文化屬性》
[15]潮魯 《蒙古族長調牧歌研究》中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3,(05)
[16]王麗丹 《內蒙古哲里木盟蒙族民歌漢化研究》[D]. 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05)
[17]林書琴 《主述位結構理論在英漢民歌對比中的應用——對英漢兩首同題材民歌分析》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 , 2008 年 [英文會議錄名稱]
[18]鐘福祖 《談談裕固族民歌》民族文學研究 ,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1984年 02期
[19]唐力《瑤族民歌研究與創(chuàng)新運用——以瑤族民歌《呤啰啦嘞》為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年03期
[20]李濤 《中國匈牙利民歌親緣關系研究綜述》邢臺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
[21]李鳴鏑 《中國民歌地方風格特色及形成原因解析》音樂舞蹈論壇
[22]王銳 《自然淳樸親切悠然·赫哲族民歌分析五例》
[23]王紅妮,趙建斌 《陜北民歌研究綜述》2007年12月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Dec, 2007第29卷第6期
[24]烏日娜 《試論幾首鄂爾多斯傳統(tǒng)民歌的地域性文化特點及其在傳播中的流變情況》內蒙古藝術 2006年 01期
[25]路廣 《蒙古族敘事性短調民歌的悲劇性研究》[D]. 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
[26]崔憲 《簡論民歌的曲隨詞唱與詞曲異步》文藝研究 ,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編輯部郵箱 2002年 04期
[27]李枚《兩句式不對稱結構民歌分析》 中國音樂學季刊 2004年第2期
[28]馬錫騫,王凱 《從民歌的地方色彩差異說起——看青?!盎▋骸钡乃囆g風格特點》[D]. 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年 23期
[29]王彥蘅 《金湖秧歌的藝術特色及其演唱風格》 [D]. 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6年
[30]劉晨燃的《菏澤地區(qū)民歌曲調與演唱風格研究》[D]. 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2007年
[31]楊荊州 《河南信陽民歌的風格及演唱技巧》[D]. 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3年
[32]李娟 《左權民歌音階調式特征分析》[D]. 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2009年
[33]張淑霞 《東北漢族民歌調式分析》吉林藝術學院學報 1981年
[34]趙富平 《山西民歌中的民俗文化》藝術評論
[35]談士杰 《河湟花兒與藏族民歌比較研究》民族文學研究 1994年 03期
[36]王俊 《苗族飛歌和侗族大歌旋律形態(tài)的比較研究》 郴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8年 04期
作者簡介:
王玲玲,女,蒙古族,1983年9月24日出生,內蒙古呼倫貝爾人,呼倫貝爾音樂協(xié)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員。2003年9月-2007年7月就讀于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2008年9月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理論研究,2011年6月正式通過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答辯,成績優(yōu)秀獲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