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松 劉蓓
信息技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信息技術是一門基于技術的應用學科,具有發(fā)展性、工具性和實踐性等特性。這些特性決定著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操作計算機,也不僅僅是教會學生使用應用軟件,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教會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使問題的解決更具創(chuàng)新性。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需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其中教材的作用至關重要。教材是教學目標的物化形態(tài),目標的實施必須借助教材來進行。筆者認為,“應用性”是信息技術教材首要考慮的問題。在編寫教材時,要考慮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使內容貼近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讓學生感覺到學習信息技術是非常有用的、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筆者就從“應用性”角度,對安徽省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內容的遴選談談自己的看法。
● 教材選擇軟件內容上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
整套教材涉及的知識點過多,涵蓋了大部分的Office組件,還包含其他一些應用軟件,如畫圖、Flash,Logo語言、音視頻編輯、機器人等。但部分內容目標的設定卻相對過難。
就拿五年級第五冊第三單元學生初識Flash動畫時來說,F(xiàn)lash軟件無論從界面上還是方法理解上都更為復雜,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一單元每一課的知識點都過多。例如,《初識運動漸變動畫》一課,涉及圖層的理解,關鍵幀的理解,運動漸變動畫的原理,設置透明效果等。40分鐘,大多數(shù)學生很難按質完成學習任務,這樣會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影響其學習興趣。即使有學生能完成任務,也純粹是機械模仿操作,不能理解其原理,不會真正應用,更不會創(chuàng)新。學生對該單元知識點掌握不透,經(jīng)過一個寒假,可以說,肯定又“還”給了教師。教材安排上,第六冊教材第二單元又加大難度,加之制作Flash MTV的綜合任務,導致學生學得累,教師教得累。原本學生對Flash MTV有興趣,也給“嚇”沒了。讓學生有興趣的學,更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體驗成功,與他們分享自己的喜悅。因此,筆者給予以下四點建議。
1.內容上要降低難度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適合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不是培養(yǎng)信息技術學科專門人才,因而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應簡單些。
例如,《初識運動漸變動畫》中教材實例可選用“倒計數(shù)”、“汽球飛了”等簡單的內容。關鍵讓學生理解運動動畫的原理,知道動畫是怎樣做的,知道為什么這樣做,而不是讓學生花大量時間在一些概念、術語上糾結,他們是小學生,應重在體驗和感悟。同時,這樣做可放手讓學生自由地創(chuàng)新,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做出自己的動畫。
2.內容安排上要有持續(xù)性和梯度性
省編教材在知識點的編排上呈螺旋式上升,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從簡到繁,由易到難。
例如,學習文字處理技術時,在第二冊學習簡單的字處理軟件寫字板,到第三冊學習專門的字處理軟件WPS。但有些內容要考慮持續(xù)性,如Flash模板,安排在教材的兩冊,而且中間穿插了其他單元模塊內容,對學生知識的建構是否有利呢?
每課教材示范實例部分,選擇的任務要易操作,面向全體學生,學生基本能完成任務。在試一試、練一練板塊中再增加難度,有層次的內容,學生根據(jù)能力有選擇地完成,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
3.教材應加強鍵盤基本操作等訓練
如學習漢字輸入模塊,總共安排了9課時,5課時的鍵盤基本功練習,4課時的漢字輸入練習,學生的鍵盤練習應該說很不充分。教材后面緊接著學習WPS等學習,把側重點放在如何編輯文字上,這影響了學生的操作鍵盤習慣的養(yǎng)成。能否多穿插一些讓學生“寫一寫”的練習,既能訓練基本功,又能有所收獲呢?比如,我有這樣一個想法:第二冊第二單元是上網(wǎng)漫游。三年級學生對網(wǎng)絡世界充滿好奇,他們更容易沉迷網(wǎng)絡。在學生暢游網(wǎng)絡前,增加1課時,讓學生了解網(wǎng)絡世界是很神奇,但也是一個虛幻的世界,小朋友要文明上網(wǎng),注意網(wǎng)絡安全,讓他們自己談談網(wǎng)絡文明公約,在記事本中寫一寫想法。
4.教材內容可適當調整
教材內容的選擇,應對學生終身有用。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人使用FrontPage自己制作網(wǎng)站,且微軟已宣布了FrontPage的終結版,但現(xiàn)行教材還大篇幅涉及這方面的內容,建議刪除這部分內容。又如第八冊的機器人教學,雖然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但從現(xiàn)在各小學的現(xiàn)狀來說,具備機器人設備的學校不是很多,這些學校機器人的數(shù)量也很少。應該說學生只能進行仿真軟件學習,但仿真軟件的學習并不符合大多數(shù)學生的認知和興趣特點。這部分知識點,建議改為選修內容。
● 教材內容的選擇要與學科課程內容整合
整套教材與語文、社會等其他學科整合的內容很少。若細看其他學科教材,會發(fā)現(xiàn)其中很多內容素材都是可“借用的”,借用它們,會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信息技術是工具,是用來幫助他們學習的。
例如,小學《信息技術》第八冊網(wǎng)絡論壇單元,這一單元論壇模塊可以和六年級品德社會“男生,女生”單元整合。六年級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和心理差異越來越明顯,他們之間交往會煩惱,會羞于表達,有了“三八線”。若讓學生在網(wǎng)上辯論“好男孩 好女孩”,他們會暢所欲言,進而發(fā)現(xiàn)異性的閃光點,理解尊重對方。再比如,三年級第二冊“網(wǎng)上沖浪顯身手”這一單元,在教材編寫中也可以結合三年級品德生活課,讓學生上網(wǎng)去搜索“有關垃圾分類”的內容,學生在查找資料時,自然而然就想去保存自己查找到的資料,有圖片,有文字等。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在活動中,學生了解了一些知識或分享了一些經(jīng)驗,同時,信息技術作為工具不但在具體操作中被不斷理解、強化,也更體現(xiàn)了自身的價值。
● 教材內容的選擇要與學生學習生活整合
學習的目的是什么?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學以致用”。筆者認為教材在呈現(xiàn)“新授內容”時就要融入這種意識。教材中的內容可以以主題活動的形式出現(xiàn),而這樣的活動不應是憑空造出的一個空中花園,而應該更貼近學生,對他們的實際生活或了解周圍的世界有所幫助,這樣的活動才是有意義的。書中例題、練習題的選擇,也同樣應盡量來源于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問題,本地的社會問題以及國家的發(fā)展與科技進步等方面的問題,同時留有一定的思考題目或練習題目,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去了解并解決這些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表達自己思想的意識和習慣。當我們有意識地設計相關的人文、社會、教育主題時,學生也在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被引導著不斷內化與信息技術應用相關的倫理道德觀念與法律法規(guī)意識。
例如,五年級的規(guī)劃成語故事單元,主要的目標是學習PowerPoint應用。5個課時去完成故事幻燈的制作,感覺是在“教技術,學軟件”。通過這一單元學習,學生有哪些收獲呢?無非是了解了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學生的興致并不是很高。所以我感覺,通過前面的一系列學習,完全可以設計一個貼近他們生活的主題活動,可與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整合。新授課呈現(xiàn)的內容完全可以圍繞一個研究主題,如“蚯蚓的一生”,涉及的圖片、文字資料由教材的配套光盤提供,進而達到學生在學會PowerPoint基本操作的同時學會用這個軟件做研究性學習報告,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表達自己思想的意識和習慣的教學目標。
● 教材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要多樣化
筆者仔細瀏覽了整套教材,發(fā)現(xiàn)所有涉及操作的內容,呈現(xiàn)方式整齊劃一,幾乎所有的課都是一個樣式、一個套路:“跟著做①……②……③……”“試著做”,先不說這種培訓方式在小學教材中使用的合理性,筆者覺得讓學生看這種千人一面的課本內容,不利于孩子想象力的發(fā)揮,會阻礙其形象思維的發(fā)展,最終扼殺的是創(chuàng)新能力。當然,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講、演、練的方法還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只要內容適合,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要講究多樣化。因此,筆者給出以下兩點建議。
1.增加留白
在教材中,設置“探究園”板塊,作有指導性的留白,不將直接的操作方法告訴學生,而是將如何嘗試的方法告訴學生,這樣給了學生更多在實踐中思考的機會,體現(xiàn)出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的先進教學理念。
2.修改評價
教材中運用了評價表,但是學生對這樣的量化評價不是很感興趣,教師上課采用的也很少。筆者感覺教材處理完全可以更靈活些。比如,教師可以把評價設置為成果籃,在成果籃里,學生可以把本堂課的收獲或者疑問寫在成果籃里;教師、學生也可以在他的成果籃中補充內容,畫個肯定的笑臉等。這既是對自己的課堂表現(xiàn)所作的自我評價,也正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多樣化評價方式。而教師可以通過總結學生成果籃中的內容,把握班級整體及個人情況,適時進行教學調整,也可以此為依據(jù),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