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東風(fēng)
這堵墻曾經(jīng)是猶太王國第二圣殿圍墻的一部分,羅馬人在毀城之時為了保存自己的勝利證據(jù),故意留下。以后千年流落的猶太人一想到這堵墻,就悲憤難言,直到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猶太士兵抵達這堵墻時仍然是嚎啕一片。
—余秋雨
《金色的耶路撒冷》是電影《辛德勒名單》中的主題曲,汽車在翻越猶大山的時候,CD中播放的正是這首聽起來令人心酸落淚,旋律卻十分優(yōu)美的曲子。猶太教法典《塔木德》中曾提到:“世界上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但也有人說,上帝給了世界十分愁,九分都在耶路撒冷?!币苍S正因為集美太多,圣城耶路撒冷才成為兩千年來紛爭不斷的焦點。
一天中最美好的夕陽時刻,我終于來到了神往已久的耶路撒冷,在陣陣寒風(fēng)中登上橄欖山,面對古城滄桑的輪廓長久佇立。這是一個歷經(jīng)37次征服,8次被毀,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分別統(tǒng)治了500多年、400多年、1200多年,留下各種宗教遺跡200多處,相互重疊、難分彼此的地方。
時隔很久,連我自己也無法解釋,為什么像我這樣的無神論者,面對期盼已久的圣殿山,心情會異常激動,愣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在我近30年的攝影生涯中,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從來沒有哪座城市景觀會令我如此激動。那是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強烈震撼,復(fù)雜的心理糾結(jié)不是用詞匯可以表述清楚的。當(dāng)激動的心情稍微平靜后,我才把相機架好,除了偶爾按動一下快門,更多的時間是面朝耶路撒冷古城方向發(fā)呆。天色早已暗淡下來,饑寒交迫的朋友們催促我早點離開,我站在原地遲遲未動,任憑狂風(fēng)吹打著我的面頰,因為我明白,今世今生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再次站到此處。
在耶路撒冷的第一個夜晚我失眠了,躺在酒店舒適的大床上輾轉(zhuǎn)反側(cè),久久難以入睡,只得披衣起床,隨手翻看著耶路撒冷的介紹,仔細研究古城的地圖,抑或站在陽臺上眺望古城。夜幕下的耶路撒冷有一種別樣的凄美,那是一個離神很近的地方,一個隨時能夠與神傾訴心愿的地方。
次日清晨,我再次來到橄欖山,與古城共同迎接初升的太陽。從橄欖山眺望圣殿山,古城周邊最好的位置沒有建造豪宅別墅,而是千百年遺留下來,數(shù)不盡的陰宅墓穴,這種活人、死人同城共眠的現(xiàn)象,東方人難以理解,也無法接受。以色列朋友告訴我,他的父母就葬在橄欖山,那塊巴掌大小的墓地,是他的家族在30多年前花巨資買下來的,對于猶太人來講,死后能夠葬在橄欖山就是最好的歸宿。
從錫安門進入古城后,便開始了我的耶路撒冷苦路行。古城方圓一平方公里左右,圍著城墻轉(zhuǎn)一圈也不會超過5公里,這樣的距離,對于行者來講是最合適不過的,對于一座城市,特別是像耶路撒冷這樣有著神秘宗教色彩,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圣地為一體的地方,要想在一次旅行中,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看到更多的內(nèi)容,徒步游覽是最佳選擇。
沒有確定目標(biāo),沒有嚴(yán)格的時間概念,我放任自己在迷宮般的街巷中漫步。猶太教的西哭墻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巖石金頂寺和阿克薩清真寺;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這些耶路撒冷最重要的宗教圣地都集中在古城寸方之間,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總能抵達。
耶路撒冷的哭墻是猶太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圣地,每天都會有無數(shù)來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前來禱告。面對哭墻,男女分設(shè)兩個區(qū)域,男士必須戴帽,離開時不能轉(zhuǎn)身,必須面對哭墻倒退出去。在哭墻前,虔誠的猶太人以頭抵著巨大的墻石,左手握著經(jīng)書,右手扣著胸口誦經(jīng)祈禱,身子隨著誦經(jīng)有節(jié)奏地微微晃動,念完一段,就用嘴親吻墻石,有些人還會在墻縫里塞進早已寫好的字條,內(nèi)容是什么,無人知曉,猶太人認為那是轉(zhuǎn)交給上帝的信。
每一位來到哭墻廣場的游人都會有相同的感受,在這里除了神圣和膜拜,看到最多的就是觸碰親吻哭墻和不盡的淚水,這是一個數(shù)千年遺留下來的愁苦,這種愁苦豈是眼淚可以解脫的,為了和平,免于再次戰(zhàn)亂,猶太人只能選擇哭泣這種可以釋懷的方式。
在哭墻廣場,除了有哀怨的哭泣外,也會有歡悅的笑聲,這種聲音來自于猶太人為年滿13歲的男孩舉行“成人禮”儀式。在陣陣激昂的號角聲引領(lǐng)下,父輩男親屬們陪同孩子到禱告堂中請出裝有猶太教圣經(jīng)的約柜,在眾親屬的關(guān)注下接受母親、女眷及長輩的囑托。然后打開經(jīng)書禱告,宣誓成為“頂天立地”的男人,親人們圍攏在一起,載歌載舞為男孩祝福。
哭聲、歌聲、歡呼聲、嘆息聲匯聚在哭墻腳下,彌漫在廣場上空,猶太民族以獨特的方式傾訴著千年的壓抑。
在耶路撒冷,我更想了解那些生活在隱秘街巷中,不同種族,擁有不同信仰的人們。漫步街頭,隨時會遇到沿耶穌苦路14站巡游祈禱的基督徒,據(jù)說在每周五下午,虔誠的教徒們會背上沉重的十字架,重復(fù)當(dāng)年耶穌受難的過程。我雖然沒有機會感受圣人精神上的痛苦,卻無意間感受了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在禱告堂里,我看到老者為懵懂的少年們耐心講述著《圣經(jīng)》中的傳奇故事;在僻靜的一隅,我看到熱戀中的年輕人面對圣殿山,以紅酒碰杯,海誓山盟;在小巷深處,我還看到擁有不同信仰的人們在同一個棋盤上對弈,“楚漢之爭”畢竟是歷史的演繹,和棋才是尋常百姓追求的美好愿望。
今天的以色列早已不是我們曾經(jīng)了解的那個狂熱的猶太國,這里的百姓熱愛和平,珍惜眼前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人說:“在耶路撒冷既有傳說中耶穌的苦路,也有現(xiàn)實中尋常百姓的浪漫小徑”,其實這就是生活。
責(zé)任編輯/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