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盛穎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幾年了,這期間地理教師以務實的態(tài)度、緊跟課改的步伐,積極投身實踐,認真參與新課改的各級各類培訓和研討活動,努力領會新課改精神,學習新課程標準,重塑新課程理念,把握新課程教材,探索新課程教學方法,在努力學習、積極嘗試、勇于探索中不斷提高。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我們將會不斷遇到新的困難和問題,這對我們來說是一次嚴峻的挑戰(zhàn),也是一次新革命。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多設疑、緩坡度。
學生對問題產生困惑并產生求解問題的愿望,這是創(chuàng)新教學的前提,地理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營造一種讓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氛圍。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課堂情況、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適時地提出經過精心設計、目的明確的問題,這對啟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好地理有很大的作用。還要引起注意的是,提出的問題不能跨度太大,要遵循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問題的坡度要緩,要在漸進中不斷加深。當然地理設疑應該掌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新課開始時設疑。在上新課之前可通過地理小故事、熱點事件來設疑,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因為好的開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二)在思維分散時設疑。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不可能在一節(jié)課內,都集中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上,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或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三)在課堂小結時設疑。一堂好課也應設疑而終,使其完而未完,意味無窮。例如在學習了《大規(guī)模的海水運動》后,讓學生總結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1.中低緯大洋西岸為暖流,東岸為寒流。具體地說,中低緯太平洋西岸為日本暖流和東澳大利亞暖流,大西洋西岸為墨西哥灣暖流和巴西暖流,印度洋西岸為馬達加斯加暖流和莫桑比克暖流;中低緯太平洋東岸為加利福尼亞寒流和秘魯寒流,大西洋東岸為加那利寒流和本格拉寒流。2.中高緯大洋西岸為寒流(太平洋西岸為千島寒流,大西洋西岸為拉布拉多寒流),東岸為暖流(太平洋東岸為阿拉斯加暖流,大西洋東岸為北大西洋暖流)。在此基礎上繼續(xù)設疑:除了同學們總結的規(guī)律外,還能夠概括出哪些分布規(guī)律(如中低緯洋流呈反氣旋型流動,中高緯洋流呈氣旋型流動等)?在一堂課結束時,通過提出新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新的求知欲望,為學生課后進一步思維,也為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注意新教材內容體系的改變。
新課標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簡短,圖、活動、案例增多,很多知識點到為止,內容非常突出時代信息,許多新內容教師沒有接觸過,這對我們來說是變相地加重了負擔。設計的探索活動靈活新穎,學生很活躍,但由于活動過程多,一些活動需花費很長時間,一節(jié)課很難講完,往往按設計把試驗做了,但后面的內容難以進行完,出現地理教學任務重,課時不足的現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動沒有現成的答案,答案開放性過大,這對我們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講哪些、講多少、講多深、怎么講,很難把握。
在這種形式下,一線教師在業(yè)務上就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強化教育理論與地理知識的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識,使自己的地理教學能力提高,跟上新課程的時代步伐,進而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落實。備課時要加強集體備課、統(tǒng)一要求、集體討論,按單元進行課時備課,對每一節(jié)課要講的內容統(tǒng)籌安排(講多少?講哪些?講多深?怎么講?)。并緊密結合實際、尋找生活中一些和地理知識相關的案例,搜集相關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參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豐富相關知識點,發(fā)動學生觀察現實生活和搜集相關材料。對于實驗課等要花費精力多一點,在課前就應對學生說明該實驗的目的、操作過程,提前準備,如“沙塵暴的成因和風沙災害的防治”。這樣既不耽誤時間,又可保證課堂教學的流暢性。
三、明確新時期高中地理的教學目的與要求,切實轉變教學思想。
新的《普通高中課程計劃(試驗)》明確指出:“基礎教育的任務是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有側重地對學生實施升學預備教育和就業(yè)預備教育,為高等院校輸送合格的新生,為社會主義各行業(yè)輸送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力量?!币虼?,在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應該是明確新教材各章節(jié)的“教學目的與要求”,對于“新綱”中要求“理解”的內容,即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必須反復講透。而對于“了解”的內容,則作一般性掌握,至于其他內容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取舍。教學中要堅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努力實現向素質教育轉軌。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擺脫“高考”指揮棒的束縛,使學生在課堂上接受到完全能適應今后生產和生活而必需的知識。為此,在教學中,對于新教材刪去的專業(yè)性理論性較強的內容,教師只要簡明扼要地講清現象,而不再需要過細過深地探究其理。
四、重視讀圖、用圖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地理很明顯的一個弱點是地理知識的空間概念差,不會用圖,讀圖,圖成為地理知識的附屬物。據了解,雖然學生每一本教材都配有地圖冊,但實際上有很大部分同學不會主動去使用地圖冊,可想而知,學生在高考中地圖部分知識失分較明顯。區(qū)域地理的學習也不例外,特別是初中部分的區(qū)域地理知識如城市、工業(yè)、農業(yè)、交通干線、河湖等,學生掌握還是比較差。
正確引導學生重視利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尤其重要。因為區(qū)域地理知識的不同首先反映在地理空間的差異,空間的差異引起自然和人文各方面要素不同,才會引起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差異。如西北地區(qū)和東南地區(qū),學生都知道這兩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存在明顯差異,但要分析其原因首先從地圖上找出兩個區(qū)域地理位置的差異,通過地理位置了解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等各方面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再如“西氣東輸”一節(jié)中,教材首先出示地圖,教師只有指導學生看圖,找出其起點、終點及其經過的地區(qū)才能掌握其重大意義。除了看圖,教師還要讓學生學會填圖,把教材中的文字轉化成圖,通過圖記憶地理知識效果比較顯著。如我在給地理班進行地圖知識復習中,以作業(yè)的形式讓學生填“中國地形圖”、“中國政區(qū)圖”、“世界地形圖”、“世界政區(qū)圖”,學生也表現出較大的學習興趣,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就鞏固了地圖知識,從而培養(yǎng)了用圖、讀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