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舵
今天我們進入了影像時代,讀圖時代。我們放眼世界,各種各樣的信息影像進入我們的視野,這些影像信息傳遞著大量善念和不善。當我們經(jīng)??吹匠錆M善念的優(yōu)美圖像時,我們得到的是精神飽滿,身心愉快,身體和諧;當我們讀到不善的信息影像時,我們的心靈就會受到污染,我們的行為就會偏離道德規(guī)范。不善的影像信息是導致當前社會不和諧的因素之一。所以,創(chuàng)作善念的視覺影像是我們的神圣職責。
善念遵循自然的法則。善者,合于德,符合人性的方圓尺度,弘揚時代主旋律,傳遞和頌揚人間真善美。真者必善,善者必美。
《論語》講“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是講我們立志要見道,要證道,要回歸本性本善。
道和德,道是體,是本體;現(xiàn)的相,是德,體現(xiàn)的相,是德相。這是內在來講,表現(xiàn)外在就是“依于仁,游于藝”。仁的根本還是道德,仁是愛人,仁和藝,行仁和學藝。就是回歸道德,就是恢復我們的本性本善。孔老夫子云:“力行近乎仁”。“藝”是指藝術,泛指才能、技藝。
一、攝影創(chuàng)作的根本是“依于仁,游于藝”
攝影創(chuàng)作的主題,作品表現(xiàn)的內容,是創(chuàng)作者觀察自然社會的主觀意念。當你心存善念觀察自然社會時,你將吸引到美麗的自然景物和善美的人民生活??偨Y我的攝影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我認為:你用什么樣的目光觀察自然世界,自然世界將以同樣的目光回敬你。
人與人交往溝通,一個眼神,一個意念,雙方都會感覺到,心有靈犀一點通。好比力與反作用力一樣,這是自然規(guī)律,是自然力的法則。我們要以自然規(guī)律、法則來與自然相處。善念的力量來源于感恩的法則,來源于愛的力量,你熱愛大自然,大自然也會熱愛你,你將會得到自然的回報。
2004年的一天傍晚,我獨自走進尼泊爾的一個小村寨。這個小村莊很原始,村民住著竹子、木頭房子,大多數(shù)房子是茅草房頂,用木柴做飯,他們過著自然純樸的生活,有的在耕地,有的在澆水灌地,有的肩扛農具回家,小孩子們在玩耍??諝馇逍拢柟馀婧娴?,我仿佛走進了世外桃園,我被眼前的村寨和村民的形象所吸引。我把感覺寫在臉上,表現(xiàn)在眼晴里:我喜歡這個美麗的村莊,我喜歡他們,因為他們非常淳樸善良。我用和善的目光注視他們,他們把我當成鏡子一樣看到自己,一雙雙清透眼神,充滿喜悅,明亮得像泉水一般清澈見底,多么美麗的目光??!如同佛經(jīng)上說的“慧眼”一樣,充滿智慧的目光。我舉起相機,像是在導演的安排下依次記錄,鏡頭所及,一雙雙“慧眼”注視著我。我以什么樣的目光看待景物,景物自然也以相同的目光回敬我的鏡頭。善念的思維就像是一面明亮的鏡子,真實地呈現(xiàn)景物。
人人悠然而生歡喜之心,把善念目光投向我的面孔。我感受到大家的吉祥和祝福,心情愉悅,時至今日我仍然像昨天一樣回憶著這美妙的記憶。今天,把圖片整理出來,把記憶留下,與大家一起分享,目的是讓自己永遠堅守攝影紀實的歷史使命,真實而自然地面對大自然,以融入真善的意念走進生活,讓攝影對象也愉快接受你的記錄,以呈現(xiàn)真實優(yōu)美的自然生命。
二、感恩之心,善念之源
當念頭產(chǎn)生時,我們的攝影對象也能相應感覺到你的思想:“感恩的心”。物理學上說:“作用與反作用力”;心理學上說:“感覺與被感覺”、“心靈感應”;佛家說:“境隨心轉,相由心生”;唯物主義認為:“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講的內涵道理都是一樣的,大自然的萬物皆有靈性。人與人善念的情感交流,可以有多種形式:一個意念,一個笑容,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雙方都可以感覺到。我不贊成以偷拍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我的攝影對象知道我的存在,當我按動快門的瞬間,我所定格的人物和自然似乎是你我一體,完全融入其中。
1999年5月,我拍攝西鄉(xiāng)碼頭工人,我以勞動者的身份融入他們的生活,我懷著贊美、感恩的心和他們在一起,艱苦工作中的工人形象,凸顯高大、剛毅、堅強。男子漢不怕艱辛、辛勤勞動的動人場面顯現(xiàn)在我的鏡頭前。陽光的心態(tài),陽光的表情。陽光工作,陽光生活。因為,我此時此刻沒有分別之心,我站在他們面前就等于不分你我。自然地呈現(xiàn)了原有的工作狀態(tài),我的鏡頭下的工人形象具有真實的代表性。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于道?!?/p>
他認為最高的善行像水那樣,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最能接近大道。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yǎng)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p>
他認為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莫之為水,但是它能攻破最堅硬的東西,沒有什么東西能代替它。正因為水的柔軟,所以有很強的可塑性。你用方的容器盛它,它就變成方形;用圓的容器盛它,它就變成圓形;用不方不圓的容器盛它,它就變成不方不圓。水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周而復始地為自然所用。我們要崇尚水的柔軟,柔軟者生,強硬者死。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亡的時候身體變得僵硬。臺風吹來的時候,小草因為柔軟,隨風搖動,高大的樹木卻被大風刮倒。在攝影創(chuàng)作時,我們也要學習水的柔弱,學習水的可塑性,學習水的謙虛。
三、善念之心,力量之源
江本勝博士10年來對水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表明“水知道答案”,就是水能讀懂人的信息和相關環(huán)境變化。你給水讀善的信息,水的結晶體就變成美麗對稱的六邊形冰花;給水以惡的信息,水的結晶體就變成可怕的圖案。給水聽優(yōu)美音樂,贊美水的德性同樣是美麗的對稱形冰花;讓水看美麗相片、花卉,水的結晶體呈現(xiàn)相應的優(yōu)美圖案。這個科學實驗說明宇宙萬事萬物皆有靈性。人與自然是和諧的統(tǒng)一體,是合乎自然規(guī)律,合乎道,合乎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美德。
深圳市福田區(qū)下沙村黃氏宗親元宵慶典大會。2012年5月20日,黃氏宗親鬧元宵活動熱鬧非凡,參加人數(shù)創(chuàng)歷史新高,赴宴人數(shù)達六萬人之多。大盤菜宴舉辦席數(shù)和參加人數(shù)兩項均獲得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紀錄證書。鬧元宵的活動項目有:祠堂祭祖、廣場舞龍舞獅、廣場大盤菜宴等。
黃氏宗親元宵祭典每年舉辦一次,以“敦親睦族,弘揚祖德”為宗旨。祭祀地點為村內“黃思銘公世祠”。歷史悠久,始于南宋淳祐年間,歷時800余年,代代相傳,經(jīng)久不衰。祭祖習俗首先弘揚“孝,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人文精神?!兜茏右?guī)》云:“入則孝,出則悌”,百善孝為先,古圣先賢孝為宗,萬善之門孝為基。黃氏后裔分布于海內外許多國家和地區(qū),以祭祖活動為紐帶,將黃氏宗親大家庭緊密團結在黃氏宗親會下,共同瞻養(yǎng)仰先,尊敬父母,族人在這里一次次得到孝悌的洗禮,自覺地恭敬父母,孝敬師長,順奉兄長,兄弟間能夠和睦相處。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幸福的基石,家庭美滿,則社區(qū)安寧。
通過吃傳統(tǒng)大盤菜宴,欣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技藝的舞龍舞獅表演,共商經(jīng)濟文化交流計策,緊密團結海內外華人與港澳臺同胞的合作聯(lián)系,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
感恩父母,飲水思源的傳統(tǒng)美德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傳承和發(fā)展。和諧社會建設,在這里得到最有力的證明。
四、善念的視覺影像,和諧的自然法則
胡錦濤主席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
我把鏡頭對準真善美的生活,贊美傳統(tǒng)文化美德。施善,種善,善者真,善者美,善因將源源不斷地釋放他的美德,讓人們能在閱讀作品時,感悟到傳統(tǒng)美德善念的力量—善果。共同來弘善揚善,以達到自身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
流水席位,人潮如水。生生不息,吃盤菜,聊家常,觀文藝,承美德,是一幅極具傳統(tǒng)孝文化的視覺盛宴。《弟子規(guī)》是一部孝經(jīng),身體力行《弟子規(guī)》的教誨,能讓我們回歸本性,回歸本善,我們思想行為就能與本性本善的面目相一致。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有了標準。以《弟子規(guī)》為法則,身體力行,念念不忘,自自然然善念就會成為我們思想行動的準則。
連南“瑤族耍歌堂”,每逢金秋十月十六,瑤族同胞為慶祝豐收,感恩天地,感恩祖先,感恩幸福生活,穿上節(jié)日盛裝,紛紛來到本村寨的歌堂坪,舉行祭祀和歌舞活動。
我曾經(jīng)五次來到這美麗的瑤寨。時至今日,我回看這些相片帶給我的信息,在他們的臉上和眼睛里散發(fā)出一種清純而樸實的表情。這種表情源于瑤族同胞的生活方式是合符自然而生存。
遵循善念的吸引力法則,我們就會吸引到充滿善念的主題。老子說:“從事于道的人,就能得到道;從事于德的人,就能得到德;從事于不道不德的人,就能得到不道不德;樂于得到道的人,道也樂于得到他,樂于得到德的人,德也樂于得到他,得到不道不德的人,不道不德也樂于得到他?!比f物都遵循自然力的法則而依存??梢?,攝影藝術遵循善念的自然法則,是攝影工作者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檢驗作品生命力的唯一標準。善念的影像將源源不斷地釋放真善美的能量,像水的德行一樣,滋潤自然萬物,也滋潤我們的心靈。(本文作者系現(xiàn)任深圳市寶安區(qū)群眾文化藝術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理事,廣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理事。)
參考書目:
《弟子規(guī)》,鐘茂森博士講述,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
《道德經(jīng)》,老子。
《水知道答案》,(日)江本勝著,陳滌譯,化學工業(yè)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陽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