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楊行中學 王文華
?
以防震減災為抓手落實農(nóng)民工隨遷子女生命教育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楊行中學 王文華
鑒于生命教育的途徑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本文以我校防震減災科普教育作為生命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課堂中、校園內、街區(qū)里等層面的開展與實施,來落實學生生命教育的過程。
防震減災 學生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動中進行教育,是通過生命活動進行教育,是為了生命而進行教育。以教育手段,倡導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種提升生命質量、獲得生命價值的教育活動。讓青少年認識生命和珍惜生命成為這一活動的重中之重。
開展生命教育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學校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為了讓學生認識生命,懂得生命,珍愛生命。我校也開展了多樣的生命教育形式,如:認識毒品,交通法規(guī),防震減災等方面的生命教育。由于我校是上海市地震科普特色學校,因此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是我們學校生命教育中的一個常規(guī)項目。
農(nóng)民工子女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因為他們正處于于接受教育和發(fā)育身體的關鍵期,這一時期能否得到健康、全面的發(fā)展,對于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我校,農(nóng)民工隨遷子女和本地學生生活在同樣的環(huán)境,接受著同樣的教育,但是無論在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心理上還是有著一定的差異。
有些農(nóng)民工隨遷子女學生行為偏差,敵視社會,漠視生命,有著很大的因素是在于對于他們生命教育的缺乏和不重視。因此,校園里開展對農(nóng)民工隨遷子女的生命教育科普知識普及,對學生明確生命的可貴、提升人格的尊嚴、凸顯人本的價值、注重抗力的增強等方面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目前我們學校大約有一半左右是農(nóng)民工隨遷子女,其中也有不少同學來自四川、貴州、河南、河北等地,這些學生中也有一些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朋友和親人,這場浩劫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以及面對它時的無能為力。
中國是地震多發(fā)地區(qū),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慘痛經(jīng)歷已經(jīng)給了很多人深痛徹骨的回憶,又一次喚起了中國人民即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時隔34年的悲痛。雖然上海地震發(fā)生概率相對較低,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沒有防震減災的憂患意識,古語有云:居安思危。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慘劇恰恰給了我們一個警示,也更深切地讓我們認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本著對生命教育的任重道遠,我校在學生中積極開展防震減災的科普知識,提高農(nóng)民工隨遷子女學生防震減災意識,從課堂,校園乃至街道小區(qū)等范圍各個方面滲透普及,具體做法如下:
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在地理、生命科學等科目中,適當?shù)募尤敕勒饻p災科普知識,如日本一課中的介紹,說到日本近現(xiàn)代發(fā)生的一些地震,日本人防震減災的方法,又如海陸的變遷一課中了解地震集中高發(fā)的地區(qū),地震產(chǎn)生的原因等方面來了解地震。
我校開設了防震減災拓展課,每個學期向各個年級的學生介紹地震方面的知識,地震發(fā)生的原因,地震的大小,國內外著名的大地震,同時介紹地震后自救互救等等科普內容,并隨時向學生介紹世界各地實時發(fā)生的地震,同時為配合拓展課教學,編寫了符合我校學生學情的校本教材,讓學生更透徹的了解地震。
單純的課本知識其實并不能滿足防震減災生命教育的深化,還需要從感官上、行動上進一步體驗。
我校從2007年起,與寶山區(qū)地震局聯(lián)合建立了校園防震減災的鸚鵡觀測房(見圖1),配備了相應的觀測儀,常年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和記錄,實際了解地震發(fā)生前動物的反應。2011年更是從北京請來了相關的專家和老師,安裝了一套新型的防震減災設備(見圖2),指導學生進行鸚鵡喂養(yǎng)、電腦數(shù)據(jù)采集等工作。每學期組織不定期舉行防震減災演習活動,模擬地震來臨時的狀況,讓學生身歷其境的感受地震發(fā)生時候的緊張,并且組織迅速撤離活動。
圖1 飼養(yǎng)的鸚鵡
圖2 地震記錄儀
每學期組織學生出一期關于地震科普知識的黑板報評比、地震科普小論文等競賽,每年5月12日進行校園科普宣傳工作,觀看地震影片,紀錄片等,并建立校園防震科普網(wǎng)站,有專人定期維護和更新網(wǎng)站內容,擴大影響面,提升學生對地震的認知。
我校除了在5月12日在學校內進行宣傳活動外,每年暑假的7月28日,與寶山區(qū)地震局聯(lián)合行動,組織學生在街道社區(qū)等人群相對流動比較大的地區(qū),向周圍居民進行地震科普活動的宣傳和介紹。教師和學生一起制作了有關于地震的科普宣傳報,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有約5年歷史了,成為我校一項生命教育常規(guī)活動,在周圍地區(qū)也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并致力于將防震減災變成一種全民意識。
課堂、校園、街區(qū)三個層面的擴展,將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融入到校園生命教育中,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生命意識。
這幾年來,我校在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的宣傳,獲得了較大的反響,地震科普網(wǎng)站和地震監(jiān)測房也在區(qū)縣內有較高的知名度。
當然,我們做的這些對于生命教育來說還遠遠不夠,防震減災只是生命教育的一個部分,是讓學生樹立生命教育意識的一個抓手,通過防震減災,認識生命教育。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生命教育的意識,筆者認為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親歷現(xiàn)場。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多組織學生參觀地震展覽館,發(fā)生地如汶川地震區(qū)遺址,或者是其他生命教育相關的校外活動,甚至可以組織學生作為志愿者參加保護生命珍愛生命的活動,讓學生能親眼目睹,親身感受,親自去體驗生命的重要和可貴。
(2)深化演習。由于某些因素,相對而言校園演習活動相對較為簡單,筆者認為可以開設相關的醫(yī)療救護學習班,設立相關的課程,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一點簡易的醫(yī)療操作,如:包扎、止血、人工呼吸、心臟復蘇等緊急醫(yī)療手法。向學生普及常用的醫(yī)療救助知識。也可以成立學生的醫(yī)療救護小組,深化演習方式。
(3)借鑒國外。不少學?,F(xiàn)有的課程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內容比較單一,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針對性、指導性尚不明確;對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導;部分教師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對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發(fā)展的理解和指導存在觀念上的誤區(qū);對生命教育資源缺乏系統(tǒng)有機的整合。我們也可以借鑒在這方面做的相對較好的國外生命教育的內容,如日本在防震減災方面的生命教育,加快學校教育的改革,從生理、心理和倫理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tǒng)、科學的生命教育,引導學生善待生命,幫助學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長。
(4)教師隊伍。生命教育其實不僅僅是對學生而言,對教師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生命教育不僅是學生的教育也是老師的學習。教師隊伍中可能也有個別的對農(nóng)民工隨遷子女存在著蔑視和不尊重,因此完善教師的人格,加強教師隊伍的生命教育也是我們需要的。建立一支有著生命教育意識的教師隊伍也是生命教育的一個方面。一支有著生命教育使命感的教師隊伍,才是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證。
(5)心理教育。汶川地震后,不少專家前往災區(qū)為了重建孩子們的健康心理進行心理援助??梢?,心理教育對生命教育而言的重要性。強健的體魄是需要的,而完善的人格更是重要的。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對農(nóng)民工隨遷子女學生也要適時的進行心理方面的輔導和教育。
⑹家庭社會。當然,光有教師,學校進行生命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密切的配合,共同參與。生命教育是整個社會的合力。我國的生命教育尚處于萌芽階段,組織學生、家長、社會人士共同參與我們的生命教育活動中進行廣泛參與,充分發(fā)揮社會、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動學校生命教育的發(fā)展。
如果說第一代的農(nóng)民工進城的目的只是為了賺錢討生活,那么對于他們的子女來說,有著更高的理想和追求,而這個城市對他們的接納度,他們在這個城市的存在感,以及在城市能否立足能否被容納,更是他們在意的方面。
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教會學生珍愛生命,更要啟發(fā)學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不僅是告訴學生關注自身生命,更要幫助學生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
[1] 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論[M].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2] 朱永新.災后,教育需要做什么[EB/OL].新華網(wǎng)
[3] 馮建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2006(21).
[4] 李曉東.關于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思考[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
[5] 楊潤勇.進城務工農(nóng)民子女教育政策及其執(zhí)行中的問題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6(8).
王文華,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楊行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