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曉天
配圖/《匹夫》劇照
有人說伍仕賢的電影是“無障礙電影”,他可以讓一個紐約街頭唱Rap的年輕人和一個站在北京胡同里的普通人一同發(fā)笑,觀眾即使身處不同地區(qū),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能在他的影片中得到共鳴。
能做到這一點,得益于伍仕賢獨特的成長環(huán)境。伍仕賢出生在臺灣,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美國人。如果他走在廣東的大街上,別人一定會說“看,這個鬼佬……”,但是,他一張嘴,就一定會讓人驚訝,原來他的普通話說得如此溜。
因為看了陳凱歌的《霸王別姬》,還是美國華盛頓大學電影藝術(shù)系大二學生的伍仕賢便轉(zhuǎn)學來到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立志在中國開創(chuàng)一片電影天地?!拔胰ミ^很多地方,也接觸過許多不同的文化,但我不管去哪,不會去找文化間的差異,而是尋找他們共同的地方。不是說語言不通就怎么樣,看你怎么找切入點”。在新作《形影不離》中,“鬼佬”伍仕賢找來了奧斯卡影帝凱文·史派西搭配當紅小生吳彥祖,把西方的心理懸疑與國產(chǎn)現(xiàn)實主義結(jié)合了起來。
2012年5月4日,伍仕賢的第二部電影長片《形影不離》于內(nèi)地上映,這距離他第一部引起反響的長片《獨自等待》的公映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七年。在《獨自等待》中,作為一個處女作導演,他拉來了周潤發(fā)客串最后一場戲,讓觀眾眼前一亮。在《形影不離》中,“大腕”再次升級,奧斯卡影帝凱文·史派西加盟讓這樣一部華語影片有了國際范兒。曾經(jīng)一度有人說,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克里斯蒂安·貝爾參演《金陵十三釵》是華語電影中首次有好萊塢明星參演,然而在伍仕賢看來,拿過一屆“奧斯卡影帝”和一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凱文·史派西才算第一個,因為史派西出演《形影不離》時,《金陵十三釵》還沒開拍,國產(chǎn)片請一個好萊塢明星來演,《形影不離》算是頭一次。
只拍過一部短片和一部長片的年輕人,為什么以及如何請到史派西這樣的大腕為他“打工”的呢?
時間回溯到2007年底,伍仕賢把《形影不離》劇本拿給了吳彥祖的時候,而史派西所飾演的角色原定另外一個香港演員,但對方遲遲沒有合適的檔期,在等待的過程中,伍仕賢開始尋找另外的人選。一個外國人的想法冒了出來,“是不是可以把這個做得稍微再大一點?反正老有人說我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雙語言雙文化的背景?”于是,伍仕賢對劇本做了些修改,然后想到了凱文·史派西?!拔覟槭裁锤疫@么去想?也是因為有吳彥祖,他英文很好,可以這么去做。”
為打動史派西,伍仕賢做了功課,“知道他特別喜歡和世界各地的人合作,他要是來中國體驗環(huán)境應(yīng)該有新鮮感?!庇谑?,伍仕賢和史派西聯(lián)系,“我找了一些朋友,包括我在美國的經(jīng)紀人,看能不能跟他對接上。結(jié)果剛好我一個美國搞攝影的朋友曾經(jīng)給他拍過照片,認識他。我就讓他把劇本給Kevin,這樣很快把線搭上了?!?/p>
幸運的是,史派西在美國一直都有在關(guān)注電影節(jié)里涌現(xiàn)的新導演和新作品,看過的影片就包括了伍仕賢那部處女作短片《車四十四》,對其印象深刻,于是通過他的合作伙伴告訴伍仕賢他挺喜歡劇本,有興趣演,“只是檔期的問題,我就跟吳彥祖商量讓他等一會,他也很愿意,就先跟史派西提前簽約定下了半年后的拍攝時間。”
最終,中等制作的《形影不離》以“獨立電影”的身份獲得了一些片酬“折扣”,拿到了一個合適的價位。伍仕賢回想當初之所以敢去找史派西,就是覺得像他這種演員把劇本看得比片酬重要多了。
■ 如何看“14部好萊塢大片的新政”下的國產(chǎn)電影市場現(xiàn)狀?
“其實也躲不開啦,每個月都會有大片,以后最重要是國產(chǎn)片也得努力,盡量把故事拍得比較好、有意思,可以讓觀眾更愿意看國產(chǎn)片,就不會是個問題。韓國電影就是這樣,雖然也有很多進口片,但本土電影還是很厲害。當然這跟審查也有一定的關(guān)系,不是怕好萊塢進來多了就怎樣,怕的是審查標準不一樣,比如《碟中諜》,引進了就能放,但如果我拿一個中國版《碟中諜》的劇本,肯定通不過。標準不一樣的話,即使我們有這個錢或能力,也很難跟人家在創(chuàng)作上有任何競爭,只能一天到晚排古裝片或者愛情片。希望有關(guān)部門可以看看有沒有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樣也許可以盡量讓國產(chǎn)片有一定的競爭力?!?/p>
1995年,伍仕賢還是個大二的學生,當他決定從美國華盛頓大學電影藝術(shù)系轉(zhuǎn)學到北京電影學院時,他的同學老師也都很驚訝,因為在他們看來,美國才是學電影最好的去處。伍仕賢的到來也給了北京電影學院出了一個“新”問題,院方當時也不知道該拿他怎么辦,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遇見過這種情況,好在伍仕賢在語言和文化方面完全沒有問題,最后還是順利的轉(zhuǎn)入導演系進修。于是,他成為北京電影學院歷史上第一個轉(zhuǎn)學過來的留學生。這段異國求學的經(jīng)歷讓他看到了不同的東西,對于電影的認知也在中西教育的結(jié)合下越發(fā)清晰與成熟。從那時起,他已經(jīng)成為了華語電影未來的一份子。
懷揣著對電影的夢想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伍仕賢一頭扎在北京電影學院,他給自己的第一個任務(wù)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里融入中國人的圈子。雖然在中國只有幾年的時間,他的生活已經(jīng)完全中國化了。他把自己對中國生活的理解,全部寫進了他的第一個中國電影《獨自等待》。他希望用這個劇本敲開中國電影市場的大門。
在伍仕賢看來,他只需要一千萬元人民幣,自己的劇本就能順利拍攝。于是,在寫完劇本后,他第一時間跑到美國去找錢。但是美國并不相信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一分錢也沒有給他。無奈之下他只好尋求香港的幫助。但香港也同樣讓他失望。最后他還是回到了北京。
伍仕賢意識到,要想別人認可自己,必須要有可以說話的作品,于是有了《車四十四》。該片準確地把握了現(xiàn)代中國人的心態(tài),是一部讓人反思的中國式短片。這部只有11分鐘的短片改變了他的人生歷程,在第58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它獲得評委會大獎以及2002年美國圣丹斯電影節(jié)評委會特別表揚獎?!斑@種認可會給你自信,在同行眼中,我是個會拍電影的,演員們也會愿意和我合作,投資方也愿意找我拍片,但是這個效果并不是馬上體現(xiàn)的,但到底是有幫助的”。伍仕賢如此說道。
《車四十四》的海外獲獎證實了伍仕賢的能力,盡管如此,還是沒有海外公司給他投錢,他真正的機會依然在北京。給《獨自等待》投資的是中國的一家文化公司,他看好伍仕賢的劇本,認為他準確地把握了現(xiàn)代中國年輕人的心態(tài),是一部能夠贏得年輕人市場的影片。他們?yōu)椤丢氉缘却吠顿Y600萬元。這是伍仕賢在海內(nèi)外跑了四年之后,贏得的第一筆投資。這再一次印證了伍仕賢當初的判斷:真正的機會在中國,他因此格外珍惜到手的機會。影片所有的大小細節(jié),他都自己參與過,連最后那些拷貝,從洗印場都是自己拎出來的。
從《車四十四》到《獨自等待》,伍仕賢用了五年,從《獨自等待》到《形影不離》的上映,伍仕賢又蟄伏了七年。之所以遲遲不能交出作業(yè),伍仕賢有著吐不完的口水,“所有的制片公司找我拍片子都是讓我重復,抄我上一個電影的劇情,這個我不能接受,我就是喜歡嘗試不一樣的東西。因為我拍一個東西我必須要有感覺,我推掉的劇本很多都是沒感覺,沒有挑戰(zhàn),雖然賺錢也很重要,但我還是有自己的原則,拍得有意思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