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張融冰
摘要:媒體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某一地區(qū)進行報道時的側重點、態(tài)度和方式,都影響著公眾輿論對這一地區(qū)形象的評價和定位。而民生新聞是以與本地區(qū)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事件為主要題材,內容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關注的是群眾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因而民生新聞對當?shù)氐牡胤叫蜗笏茉煊兄陵P重要的意義。
一、民生新聞是媒體、民眾、政府三者溝通的最佳平臺
民生新聞以與本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事件為主要題材,內容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關注的是群眾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時下,民生新聞已經(jīng)成為全國各地電視臺競相開辦的節(jié)目,并深受百姓喜愛。民生新聞的出現(xiàn)為百姓搭建了屬于自己的話語平臺,扮演著暢通訴求渠道的角色,通過上情下達,下情上傳,以期喚醒民眾的維權意識和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就業(yè)、醫(yī)療、教育、住房等諸多民生問題,從過去依賴國家轉變到成為個體的合理負擔,民眾訴求與日俱增,通過傳媒來傾訴表達這種訴求的愿望也日益強烈。在這一社會背景下,民生新聞便義不容辭地要承擔起溝通輿情、反映民生、化解矛盾、為百姓排憂解難的任務。同時,民生新聞也為普通百姓和政府提供了一個相對平等的話語平臺。民生新聞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
二、民生新聞的報道影響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威信
政府形象傳播離不開媒體的支持與配合,媒體報道已成為樹立政府形象的主渠道。民生新聞不同于以往時政新聞的一個根本區(qū)別,就在于它說的是百姓身邊的故事,在第一時間將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解讀給廣大群眾,作為政府與公眾之間的傳播紐帶,以貼近受眾、服務受眾為基本訴求。民生新聞播報的內容既要包括本地區(qū)發(fā)展的大事,又要關心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小事。既要落實“民呼我應”,注重解決公眾普遍反映的問題,也要突出“雪中送炭”,關愛弱勢群體。因此,政府形象傳播必須通過民生新聞來實現(xiàn)自身的形象傳播訴求,將政府責任與媒體責任、政府形象與媒體形象在傳播過程中實現(xiàn)有機的統(tǒng)一。
三、民生新聞是地方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傳播是形象傳遞的手段,它是一個不斷傳遞、交流信息的過程。民生新聞在采集、編輯、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完成了對地方形象的塑造。通過報道題材的本土化,可以樹立良好的地方形象,給公眾留下美好印象,為本地積聚資源、參與競爭,發(fā)展進步服務。對地方形象的塑造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1)報道題材的親民性可以營造地方良好的人文形象
電視民生新聞傳播人文關懷,主要通過關注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來實現(xiàn)。在報道人與社會的關系中,民生新聞要有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本領。以發(fā)生在一家一戶的小事,顯現(xiàn)社會根源,讓受眾在個體事件中,感受到時代的脈搏和人性的本源。遼寧電視臺《新北方》欄目于2009年2月播出了一期代兒尋找父母的新聞,并計劃一直找下去。但記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孩子的父母并非婚姻關系,如此題材如果繼續(xù)報道下去,除了成為市井談資外,不會有任何有益影響,還會對這個未成年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至此,《新北方》毅然中斷了這個報道計劃,在保護孩子尊嚴的同時,讓他的父母反省、自責。人文關懷的維度讓《新北方》似乎失去了一個選題,但卻贏得了人心。又如2003年的抗擊“非典”活動、2008年的抗擊雪災活動等,民生新聞都有效地發(fā)揮了宣傳先進典型事跡、凝聚民眾思想,使眾志成城,為樹立地方良好的人文形象做出貢獻。
(2)報道題材和角度本土化有助于宣傳地方特色,樹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現(xiàn)代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使人們更加注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從旅游需求方來看,旅游者在選擇旅游目的地時,除了考慮距離、時間、交通方式、旅行成本等因素外,還越來越重視目的地形象。電視民生新聞特有的地域性、親民性、本土化特點,使它能很好地展示各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節(jié)目中呈現(xiàn)當?shù)胤窖缘莫毺匚兜?,融合當?shù)氐某鞘刑厣⑹芯宋?、文化遺跡、地域性的歷史典故,就能使民生新聞充滿濃郁的本土風情,從而樹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3)報道積極向上的民生狀態(tài),有助于提升區(qū)域的社會文化品位
民生新聞首先要由傳統(tǒng)的“貼近”民眾生活到“引導”民眾的健康生活,幫助廣大民眾積極地探求解決問題的手段,告訴公眾如何調整社會行為、重新認識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團體之間的各項關系,從而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這也是地方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在實踐中要處理好的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
[1]孟建,劉華賓.《對“電視民生新聞”現(xiàn)象的理論闡釋——以安徽電視臺“第一時間”欄目為例》,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7
[2]李建秋.《對民生新聞概念與內涵的辨析》,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8
[3]李幸.《十年來中國電視的第三次革命》,視聽界,2004.1
[4]張毓強.《國家形象雛議》,現(xiàn)代傳播,2002.2
[5]謝平,黃德林.《在“經(jīng)營城市”理念下的地方政府形象重塑芻議》,特區(qū)經(jīng)濟,2005.8
作者簡介:
徐敏(1985-)女,遼寧大連人,從事電視新聞研究;
張融冰(1987-)女,遼寧北票人,從事電視新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