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果
(鄭州大學 外語學院,河南 鄭州450001)
翻譯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shù)?這是學界長期以來的一個熱議話題。主張前者的更注重信息的再組、語言的特征和翻譯過程。這一學派在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發(fā)展中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它還有許多缺陷和弊端它,比如,不能指導所有翻譯活動其中包括文學作品的翻譯。主張后者的一派則強調(diào)一個好的譯者應該使讀者毫不費勁地獲得原始文本足夠的影響,強調(diào)翻譯活動中流暢的信息傳輸和目的語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譯者必須正確估計信息以達到有效的信息傳遞。其實,翻譯是最復雜的活動,它包括了科學元素和藝術(shù)元素。文學翻譯尤其如此。斯內(nèi)爾·霍恩比在她的格式塔綜合理論中說:“我們越是從務(wù)實的專業(yè)化和文學原型中進步更遠,翻譯的功能越開放越能得到較高于原文本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在文學翻譯中,原文本應該有很高的地位。譯者的操縱權(quán)很小,這些文本的功能不是單一、靜態(tài)的?!保?]
詩歌是最特殊的文學類型,其形式比其他文學作品更具意義。詩歌翻譯應該多加注意詩歌的形式,原因如下:第一,一首詩的魅力在于它的形式美。安德烈·勒菲弗爾說:“動態(tài)對等的概念基本都是面向內(nèi)容的,文學翻譯關(guān)心的不只是信息,還包括信息表達的方式,因此它對文學翻譯并不是很有用?!保?]第二,目的語讀者有權(quán)利知道原詩的特點和魅力,以更接近的方式反映原文是譯者的責任,而且這一實踐也將提升不同國家間文化學術(shù)的交流。第三,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的魅力就在于其表達的不確定性。詩歌所表達的信息并非像奈達和格特所說的那樣,是靜態(tài)和單一的,所以譯者不應該把個人理解強加于詩文的意義上,并且應該為目的語讀者反映正式的觀點,讓他們自己得出結(jié)論。第四,翻譯者不應濫用權(quán)利,而應尊重原詩和他們的風格。
自亞里士多德時代以來,有很多關(guān)于詩歌與散文不同點的爭論。一些人認為詩歌有節(jié)律而散文沒有。一些人則認為散文通常用作敘述或者推理事物,其風格是高貴或者樸素的。問題是有些詩歌沒有韻律,一些有韻律的但又非真正的詩歌。風格不能界定詩歌與散文的差別,因為詩歌與散文可以有相同的風格。這兩種觀點從形式上區(qū)分詩歌與散文是不合理的。有些人從主旨上進行區(qū)分,認為詩歌與散文都有相適應的內(nèi)容。詩歌適合情感的表述,散文適合描述、敘述和說理。換言之,散文言物,讀者側(cè)重于字面意義,而詩歌達意,讀者側(cè)重于聯(lián)想意義。但這種通過內(nèi)容區(qū)分詩歌與散文的方法是不可靠的,詩歌可用于釋因,散文也可以傳情。例如李白的詩《古風》:“前水復后水,古今相續(xù)流。新人非舊人,年年橋上游。”就是推理詩?!墩撜Z》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卻是傳情。
朱光潛認為詩歌是“有韻律的簡明文章”。散文是簡明的文學,但缺乏韻律,其他文學有韻律但非文學。韻律和音節(jié)對人的影響似乎是無止境的。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如果譯成散文就是“從前我走的時候,楊柳還正在風中搖曳,現(xiàn)在我回來,天已經(jīng)下大雪了”。這種翻譯使韻律感完全喪失,意隨存而味卻失。詩歌的韻味主要依賴于韻律,韻律不是詩歌的裝飾品,而是傳情達意的有力工具。
中國詩歌,歷史悠久,期間形成豐富多樣的形式,例如春秋時期以前的四言古詩、漢朝的五節(jié)詩歌、宋朝的七節(jié)詩歌與詞、包括雜劇與散曲的元曲和現(xiàn)代的自由體。英語詩歌形式也種類繁多,比如民間歌曲、史詩、民謠、空格板式、十四言詩歌、抒情詩、悲歌等。
從以上種類繁多的國內(nèi)外詩歌形式可以說明形式有重大意義,但是從古至今的許多翻譯家和理論家反對這點。比如,奈達認為翻譯是傳遞意思并且需要信息的正確性和動態(tài)等值行,與形式和文化因素相關(guān)甚少。翁顯良認為最重要的是詩歌原始精神內(nèi)涵的傳達,結(jié)果他的大多數(shù)詩歌翻譯更像散文而不是詩歌。
詩歌是列寧所稱“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詩歌翻譯影響文化是眾人所知的,王佐良曾說:“重要的改變經(jīng)常在外來文化滿足了本土文化的需求時發(fā)生,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在20世紀早起的沖突,以對西方文化的興趣增長為標志,英語詩歌的翻譯加劇了中國詩歌的敏感度,并且為白話文——中國人的普遍語言的興起提供了便利?!保?]從這層意義上來講,詩歌翻譯不僅給一個國家?guī)硇滤枷?,也帶來了新的詩歌形式?/p>
一般而言,譯者都認為詩歌翻譯的首要標準是譯文應為詩,程方武說過:“一首詩的譯文必須是首詩,那是第一件我們不能忘記的事。第二,我們要對原創(chuàng)有信心?!保?]約翰·特納認為:“我關(guān)注的是使一首詩的譯文也是首詩。因此,我不認同現(xiàn)代將中文詩歌翻譯成一行有一行散文的時尚。我相信詩不能僅僅被譯為散文,由詩翻譯成的散文僅僅是口頭上的精準而且存在剽竊的意味。它失去了詩的寓意、靈魂和詩作的背景,這些才是詩特有的美?!保?]
每首詩都是一篇內(nèi)容與形式俱佳的完美作品,它的譯文也應保留此特質(zhì),包括它的形式美、聲韻及詩意。為了保證做到這點,一些人甚至堅持認為詩文譯者應為詩人。例如,約翰·德萊頓說:“只有詩人才能翻譯出好詩?!保?]正如他所言,詩不能被譯為散文的形式,否則,詩的精髓就會被削弱而它最確切的美也會隨之而丟失。
在詩歌翻譯中,形式不僅是傳遞信息的一種方法,而且也是作者的目的所在。一名譯者首先應傳達出原詩準確的內(nèi)容,其次要采用合理的方法來表現(xiàn)出它的形式。英漢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在它們之間沒有完全的對照物,所以譯文不可避免的會涉及改寫,但它必須保證在有限的范圍內(nèi)不改變原文的內(nèi)容為最佳。但在含有特定語言的創(chuàng)作中,詩的形式不能被保留。筆者認為,在英詩中譯時,由于漢語的具有極強的反映原詩韻式的潛力,譯者應盡其最大的努力來重現(xiàn)原詩的形式。在漢詩英譯時,由于中文詩歌對節(jié)奏形式的特殊規(guī)定,尤其是音調(diào)和升降調(diào)的交替,譯文不可能與原詩的韻律形式保持一致,必要的時候要采取一種獨立但更接近的韻律。但務(wù)必確定的是譯文應該是一首好詩,并且若原文是押韻的,它最好也是有韻律的。
筆者認為詩歌翻譯可以分為三步:分析、遷移和推想。
第一步是閱讀,譯者應該通過細心的閱讀來抓住詩的形式和內(nèi)容,這個步驟包括查找生詞和材料。除了詩的語言特性,還須抓住詩的精髓、思想等等。第二部是釋義,這個步驟中譯者要在不考慮形式的前提下,大概寫出詩的意思。這個步驟不能反映詩在語言和社會背景方面的特性,但可以大概保證內(nèi)容上的精確。最后一步是潤飾,在釋義的基礎(chǔ)上,譯者重新將譯文寫成詩的形式并盡力重現(xiàn)其藝術(shù)美。在這個過程中,語言和社會背景方面的特性必須反映出來。第二部的結(jié)果或許是形式松散、缺少美感,但是在這個步驟的產(chǎn)物必須是首好詩。當然,譯者在思考和寫作上用的時間和精力越多,譯文也就越好,這與作者對原詩的創(chuàng)作是相似的。
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形式是中華民族的所特有的一種文化形式:一方面,它與詩歌的表達模式及精神緊密相關(guān),另一方面,它與中國文化語境共生共長,是文化觀念的一部分。譯者在翻譯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因為詩歌種類繁多,漢英兩語又頗多差異,用一個統(tǒng)一的標尺去衡量各種詩歌的翻譯顯然是行不通的。在眾多翻譯理論層出不窮的今天,研究各種不同學派的方法和標準一定會促進翻譯實踐,充實翻譯理論和改善文化交流。詩歌,這一文學的瑰寶,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每位譯者都應該在翻譯實踐中盡力在通過對外文化交流的平臺上再現(xiàn)詩歌的獨特魅力。
[1]Mary Snell-Hornby.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Teaching Press,2002:56.
[2]Andre Lefevere.Translating Literature[M].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92:49.
[3]王佐良.論新開端:文學與翻譯研究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74.
[4]劉重德.文學翻譯十講[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140.
[5]Turner.Translation and Literature[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3:34.
[6]Turner.The Art of Verse[M].Beijing:China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Corp,198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