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宋代文書吏制度考
    ——以令史與書令史為考察核心

    2012-04-14 01:20:05
    關(guān)鍵詞:中書三省

    張 典 友

    (鄭州大學(xué) 美術(shù)學(xué)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宋代文書吏制度考
    ——以令史與書令史為考察核心

    張 典 友

    (鄭州大學(xué) 美術(shù)學(xué)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宋代文書吏制度是宋代吏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令史和書令史可視為宋代文書吏的代表。以令史和書令史為中心,考察他們的職官構(gòu)成、入仕途徑、遷補、出職、俸料以及獎懲。在宋代官方禮制中,一般以三省、樞密院的書令史為政治階層的最低限來參加國家的重大的活動。研究宋代文書吏制度,有助于深入了解宋代吏役合流、以文人為主體的政治格局、官與吏分層、文與伎分道而行等歷史文化現(xiàn)象,有助于我們在史學(xué)研究思路上由傳統(tǒng)的精英思維向社會擴散,將居高的眼光向下沉,由下而上尋找新的闡釋方法。

    宋代;文書吏;令史;書令史

    吏制是政治制度重要的一部分,是官制的重要補充形式。宋代吏制名目繁多,其中令史與書令史是國家機構(gòu)里的文書吏,令史比書令史高一級。在宋代,中央官司才能設(shè)置令史和書令史,但其中有些部門視工作的需要,不一定同時設(shè)置這兩種職名。令史和書令史是中央官司中一般參與重大官方活動的最低政治階層,比如朝儀等政治活動的參加者最低一般是截止到書令史。研究以令史和書令史為代表的文書吏制度,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和把握宋代處于吏役合流制度,以及與此相應(yīng)的,以文人為主體的政治格局的確立,官與吏涇渭分明,文與伎分道而行等歷史文化現(xiàn)象。

    一、宋代令史與書令史的職官構(gòu)成及其職責

    宋代令史、書令史主要分布在中央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三省六部諸司與樞密院中,其直屬上級有都錄事(樞密院的為逐房副承旨)、主事等,其下有守當官等。

    宋初,中書五房吏職有堂后官、主書、主事、錄事、守當官等五等吏職,并無設(shè)置令史與書令史這兩種職名。宋神宗元豐改制,恢復(fù)三省建制,設(shè)尚書都事和中書、門下省錄事,以替代中書堂后官。后為避免混亂,才將中書五房的錄事、主書分別改名為令史、書令史。據(jù)《長編》卷四三○,七月條目記載:元祐四年(1089)“三省令史、書令史、守當官共一百四十三人?!鄙袝∠碌牧?,也設(shè)置令史和書令史。

    宋代樞密院設(shè)有承旨司,其屬都承旨、承旨、逐房副承旨等,下設(shè)有主事、令史與書令史等吏職。御史臺、諫院作為國家最重要的監(jiān)察機關(guān),下屬也有令史、書令史等名目。而審刑院則只設(shè)置令史。

    在三省和樞密院等中央機構(gòu)中,書吏分為額內(nèi)、額外和額外候補三種資級,令史和書令史屬于額內(nèi),此外的守闕、貼司、貼房、貼書、習(xí)學(xué)、私名、系名等為令史和書令史的額外待補人與額外待補的候補人。本文重點關(guān)注令史和書令史等額內(nèi)即正式書吏。

    令史與書令史的主要職責是行文與鈔寫、謄錄文書等,一般配有守當官、守闕守當官、楷書、書寫文字等書吏。樞密院令史、書令史、守闕書令史、正名貼房、及試中人法司、貼司、守闕貼房等,“并均在二十五房書寫文字”[1]2502。中書省官告院還專設(shè)書誥令史,負責鈔寫誥命[1]2653。乾道元年(1165),檢正諸房公事王佐言:“中書門下省系十四房,行遣文字令史、書令史,目今共二十五人。”[1]2419戶部書令史與守闕書令史負責鈔寫、載列簿籍并張貼公布財務(wù)帳目。紹興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尚書省言:“乞復(fù)置封樁。戶房先次差書令史、守闕各二人,專一主管置籍揭帖稽考,仍隸戶部?!盵1]2147

    除了行遣文字外,令史還有監(jiān)印、宿直(夜間值班)等職責。如淳化年間,詔:“(尚書省)除都省流內(nèi)銓外,每日輪差令史宿直?!盵1]2437隆興元年(1163),三省言:“中書、門下省依指揮并省吏額。(見管)令史一十六人,一名監(jiān)印,余十五名分掌諸房職事,今減作十人?!?/p>

    令史等還會有臨時派遣的書寫任務(wù),如書寫祠祭祝板文字。淳化二年九月二十一日,侍御史王洞言:“祠祭祝板承前皆御書名以表虔恭,近日所司因循寢罷。自今大祠祝板望令著作局選官撰定,內(nèi)八作司擇板,選能書令史寫進。板幣之類,皆合用箱帊嚴護,望別制新竹箱黃帊以表嚴肅?!盵1]590

    除去正式的職責,還有一定的兼職與抽差。書令史可在本部門兼職。紹圣二年八月二日,尚書省言:“本省欲自令史至?xí)钍穬?nèi)吏選差一名,充點檢諸房文字?!盵1]2411

    淳熙五年三月十三日,樞密院言:“吏部乞自今差奉使金國正旦生辰使副并三節(jié)人從,合得酬賞,并與減三年磨勘……其使副下合差儀范二人,令六曹于書令史(原文為“吏”)選差謹行止、有心力人,籍定姓名,每次輪差二人發(fā)赴奉使所祗應(yīng)?!盵1]3561可見,書令史臨時被抽差到奉使所做抄寫工作去了。兼職和抽差,說明書令史不僅必備較高的書寫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吏才,否則就真是一個純粹的寫字匠了。

    二、令史與書令史的入仕途徑、遷補、出職、俸料以及獎懲

    (一)令史與書令史的的入仕途徑

    宋代吏職入仕途徑有召募、保引及以官入吏役等三種[2]。宋初,人才缺乏,官與吏分別不甚明顯,又出于工作保密的性質(zhì),書令史曾一度以朝官充任。審刑院,“淳化二年在右掖門內(nèi),掌詳讞大理寺系案牘而奏之……以朝官充書令史十二人”[1]2612。這是以官入吏役。及宋代天下已定,隨著政治隊伍建設(shè)逐漸完善,吏職逐漸又復(fù)歸吏人充任。

    令史與和書令史若年勞或遇恩典,都可以擔保、引薦親屬充任書吏。太祖乾德二年(961),詔“諸司府寺卒吏年老者,聽以子弟代”[3]126。令史和書令史又可以被其他官員或是命官、或是上級吏員保引。熙寧五年,樞密院吏人保引法修訂,規(guī)定:

    本院守闕貼房補破食貼房闕,新條試行遣公事,自后試揀已是難得合格。今后逐房副承旨欲每遇大禮許保引親屬兩名充守闕貼房主事、令史一名,書令史兩遇大禮一名。及十六歲以上,召命官二人為保,遇有破食貼房闕,一例試補。如闕數(shù)少,所試合格人多,即別編排,不為黜落數(shù)。如試不中,又不該編排,但及三次以上,在院習(xí)學(xué)及三年周者,并勒出院。其子孫弟侄出院之后,復(fù)能習(xí)學(xué)進長,候合保引人年分,更許保引一次。蓋所以使人才有可搜擇,而激厲來者,非如向時止據(jù)見在守闕人數(shù),於累試黜落之余,短中求長而已。[3]5577-5578

    樞密院的吏長遇到皇帝登基、郊恩等大禮,可以保引令史,遇到兩次大禮,可以保引書令史。所保引人員須滿16歲,除去吏長本人保引,還要有命官二人聯(lián)名保引;所保引人員如經(jīng)三次考試還不能通過,即被勒出院。此外,又將被保引的令史和書令史與保引人的利益掛鉤。

    非獨如此,又保引者別無沮勸,不肯公心引致。欲令后一試便中者,所保引令史、書令史升一名;再試中者,兩人以上升一名。主事以上合升一名者,候出職日減一年磨勘。如所引人三試不中勒出院者,并及二人以上,令史、書令史降一名;主事以上出職日展一年磨勘。[3]5577-5578

    南宋仍然將令史和書令史的功過得失與其官資遷轉(zhuǎn)相聯(lián)結(jié)。紹興二十二年(1152),詔令史和書令史等保引親屬如果不實,“有官人降一官,無官人降一資”[1]2417。

    但書令史和令史通過親屬保任,雖能使世專其業(yè),但也帶來嚴重后患,徇私舞弊,不堪其任。宋統(tǒng)治者為杜絕此弊,遂擴大了二職選任的范圍。景德九年四月十七日,詔:“三班借職管勾涇原路經(jīng)略司文字楊寘與樞密院書令史。始,上以樞密院諸房文牘煩委,胥吏皆父兄保任,多不得人。因命都承旨李評立法參擇流外選人、三班使臣以補員闕。初以莫淵、陳宗道隸刑房典法令,又以寘邊吏習(xí)事,隸河西房?!盵1]2500但一直到了熙寧五年,樞密院吏人保引法制定,令史和書令史從制度上規(guī)定可從三班使臣中挑選,不再局限于保引的流外選人。

    本院令史、書令史欲參用三班使臣、流外選人與隔間收補,仍以十人為額。使臣取殿直以下至借職,曾經(jīng)一任流外選人三考以上者充。每一闕取兩人赴院,於所闕房試公事滿兩月,揀一名充。資序高者補令史,次者補書令史,不中者與指射差遣。內(nèi)刑房有闕,亦許選取曾任刑法選人、使臣充。[3]5577-5578

    (二)令史與書令史的遷補與出職

    宋代令史與書令史等吏職的遷補與出職沿用了文官選任中的磨勘法,即將“循名責實”的課績與“歲月遷補”的資格兩者有機結(jié)合起來。既強調(diào)他們的能力與績效,又不忽視其資歷與年勞。前一原則為有識之士所崇尚、所鼓吹、所推行;后一原則卻在多數(shù)場合下悄然無聲地起著調(diào)諧作用,并且為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成為吏職磨勘的主要方式。

    景德三年六月,御崇政殿,閱試樞密院主事而下。先取外方待報奏狀三條令詳決之,命樞密院副都承旨、左監(jiān)門衛(wèi)將軍張質(zhì)、禮房副承旨尹德潤宿御書院考第以聞。凡合格者,主事邵文昭、王繼凝、王元佑、徐繼和并遷逐房副承旨,令史潘正儀等八人遷逐房主事,書令史刑德為守闕主事,毛元等十二人遷令史,馀增衣賜有差?!?不合格人)書令史李仲膺等八人與三班奉職,亦給錢?!仁牵褂萌胧藲q月第補,未嘗較其材藝。有遷至主事而懵其職守者。真宗以樞密政令所出,籍其明習(xí)周瑾,故特選較焉。[1]2498

    遷補的方式之一是升等,書令史遷令史、令史遷主事、主事遷逐房副承旨等,均為逐等進遷。上引材料中只有書令史刑德越過令史階,遷補為守闕主事,應(yīng)該是越級升補的特例。但是到了南宋,胥吏的晉級受到了嚴格限制。紹興八年四月十七日,臣僚言:“乞以三省、樞密院人見帶行額外名目并罷。如遇正額有闕,自令史以上只得遞遷;書令史以下有闕,只得試補。未試補間,如有闕人,委實煩重,許據(jù)闕差權(quán),仍不得過所闕之數(shù)。從之?!盵1]2417令史一職可以由書令史遞遷而上,但書令史一職有闕,必須經(jīng)過考試才能升遷填補。高宗以后,令史和書令史的遷補基本一致。孝宗,中書門下后省、諫院守闕守當官“遇有闕,依名次遞趲,直至令史”[1]2426。乾道六年三月四日,樞密院言:“本院吏額承旨五人,依舊;主事五人,令史一十人。今欲添二人;書令史一十四人,今欲添六人;正名貼房二十人,依舊,內(nèi)一十三人舊權(quán)書令史,今并罷;……寫宣房書寫宣命一十二人,今減七人”。詔:“并依其人數(shù),永為定額,請給等并依舊,不得增添。內(nèi)所增令史,依名次遞遷;書令史并正名貼房闕,令就今春銓試場揀試。今后遇書令史有闕,方許正名貼房內(nèi)時暫差權(quán),候試中正人日罷?!盵1]2505

    書令史有闕,來不及考試選人,就由其下級正名貼房暫時代理?!捌涫仃I守當官遇有闕,權(quán)書令史。該遇大禮,不在保引之限”[1]2416。守闕守當官可以遇闕做書令史,但是沒有經(jīng)過考試,正式升等,所以還不能有保引的權(quán)利。到了統(tǒng)一規(guī)定的考試時間再參加考試??荚囀潜仨毜?,這說明南宋統(tǒng)治者逐步重視了提高書吏素質(zhì),杜絕官場攀援陳乞之風(fēng)。

    令史和書令史經(jīng)年勞出職入流,獲得流外出身后,可注擬差遣,去地方上任職。令史和書令史注擬差遣,一般是到地方上任令、錄、簿、尉等。太宗淳化四年(933)規(guī)定,中書五房“凡錄事(令史)出官,授令、錄;主書(書令史)以下授簿、尉”[1]2409。真宗之后,縣令之職一般不再注擬流外人。出職主要依據(jù)資歷,同時也要經(jīng)過簡單的考試。元祐七年(1092),臣僚言:“三省、樞密院書令史以上流外,有年二十五以上……諸初次出官改試者,具所習(xí)藝業(yè),投家狀、試卷,乞試關(guān)殿前司及侍郎左選。遇科場關(guān)試院,候試中注差遣。”[1]1125額外書令史入仕十二年,方可出職,其勛級為承節(jié)郎。建炎三年四月二十六日,詔:“三省額外人入仕及十二年,許減殘年出職……后,左右司具到資級。守闕守當官合出職進武副尉……額外書令史,承節(jié)郎?!盵1]2412

    令史和書令史出職,有時是出于皇帝特殊恩典,如“景德九年正月,補樞密院守闕主事馬崇素為西頭供奉官、閣門祗候,書令史馬崇至為左班殿直,馬崇慶為右班殿直,貼房馬用和為借職,崇素等并(為)張旻妻族,(張旻)是時為副使,陳乞,特恩也”[1]2498。張旻是真宗的紅人,將劉氏獻給時為襄王的真宗。劉氏就是后來的章獻皇后。

    另外遇到皇帝登基等大禮時,胥吏磨勘的年限和選數(shù)也會被恩典減少。令史與書令史可以獲得減少一選的優(yōu)遇。紹興三十二年(孝宗已即位,未改元)八月二十二日,詔:“吏部主事、令史、承闕書令史各減一選出官。該遇登極赦,故有是詔?!盵1]2571“禮部四司主事、令史、承闕書令史各減一年出官,該遇皇帝登寶之故也?!盵1]2667

    (三)令史和書令史的待遇與懲處

    據(jù)《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七之一至七記載,令史和書令史的俸祿屬于國家正式委任胥吏的底層,“(中書、樞密院)令史十千,書令史五千”。此外,國家還會賜發(fā)衣服和絹綿以及料錢等?!胺泊憾砸沦n。(中書、樞密院)令史,春冬絹各十匹,綿三十兩;書令史,春冬絹各二匹,春錢二千,冬綿十二兩,錢一千”。

    胥吏冗雜和胥吏貪墨現(xiàn)象嚴重是宋代政治隊伍的一大特點。令史和書令史職掌文書工作,是有不少機會徇私舞弊的。國家常采取的措施除了嚴格挑選令史和書令史的候選人之外,還因時裁員增俸。“熙寧三年九月一日,中書言:初,上詔中書議裁省中書吏員,存者增其俸……(四年)七月丙寅,詔:樞密院減書令史五人,增令史月錢二千,書令史五千,春冬各給絹五匹,以汰冗養(yǎng)廉也”[1]3698。這是因為令史與書令史的俸祿不厚,難免不會假公濟私。為了倡廉反貪,加強吏治,一方面給他們增加俸祿,另一方面加強法制建設(shè)。如景德九年五月十四日,詔:“樞密院諸房副承旨已下至?xí)钍犯髟鲑哄X有差。如因職事受贓,并依中書、熙寧五年五月條貫。倉司乞取軍人糧綱錢物法斷遣?!币驗樗握孀诤蜆忻茉旱拈L官認為“吏祿薄則不足責其廉”,“因是遂增二府胥吏之俸,而重賕賄取與之法”[1]2500。

    此外,國家對令史、書令史貪贓枉法的現(xiàn)象,進行法律制裁,確保有法可依,執(zhí)法嚴懲。淳熙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右諫議大夫趙霈言:“竊見御史臺察案近有察吏部書令史隱匿過名遷補事。既已申之朝廷,付之有司,乃私呼棘寺人吏,事設(shè)容情,致被罪者不伏。以為棘寺有所觀望?!薄俺⒁聘芭R安府再勘,而臺吏二人悉坐?!盵1]3608

    三、令史和書令史的禮遇

    在宋代官方禮制中,一般以三省、樞密院的書令史為政治階層的最低限來參加國家的重大的活動,比如帝后喪禮。紹熙五年六月九日,至尊壽皇圣帝(孝宗)崩于重華宮。

    自馀文武百官、三省、樞密院書令史以上及御史臺、太常寺引班祗應(yīng)人布幞頭、襕衫、腰绖,以上并合用粗麻布為履?!?十一日)大祥日,皇帝改服素紗軟腳折上巾、淺黃袍、黑銀帶,合赴文武百官三省樞密院書令史以上及御史臺、太常寺引班祗應(yīng)人合服襢服,系素紗軟腳幞頭、黲布公服、白鞓錫帶?!盵1]1108

    令史候補人如遇到兄弟二人一起充任,二人考試排名不以實際成績,而由長幼次序來決定。如:

    三十二年四月四日,尚書省言:令史黃訥狀見系第四名書令史,緣有親兄訓(xùn)卻系第六名。寔于長幼次序未倫。欲乞許訥與親兄訓(xùn)兩易上件名次。從之。[1]2418

    令史的奏札用紙及其裱褙等也都受到禮制等級的影響。

    真宗咸平三年九月詔:檢校至尚書省(原為“者”)伎術(shù)官至朝官同上者用中綾紙、中錦褾、中牙軸、青帶;京官靈臺郎、保章正、幕職、州縣官、高班內(nèi)品、翰林諸待詔、醫(yī)官、中書行省守當官、樞密院主事、令史、法直禮直官用小綾紙、小錦褾、木軸、青帶并五張。[1]2653

    以上著重在對以令史和書令史為代表的宋代文書吏的構(gòu)成與職責、選任、遷轉(zhuǎn)與出職制度等進行較為深入地探討。研究文書吏制度有助于我們?nèi)媪私馑未睦糁?,有助于對宋代吏制的社會形態(tài)等作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使我們在史學(xué)研究思路上由傳統(tǒng)的精英思維向社會擴散,將居高的眼光向下沉,由下而上尋找新的闡釋方法。

    [1]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陶緒.宋代樞密院吏人升遷制度初探[J].湘潭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92(1).

    [3]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責任編輯海林]

    D033.2

    A

    1000-2359(2012)05-0130-03

    張典友(1980—),男,山東聊城人,鄭州大學(xué)美術(shù)學(xué)院副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鄭州大學(xué)中國語言文學(xué)博士后,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xué)研究。

    2012-03-09

    猜你喜歡
    中書三省
    費孝通題名“三省井”
    時代郵刊(2023年11期)2023-06-19 09:45:18
    贊大別山三省五市新田園詩大賽
    三省發(fā)布“十四五”交通規(guī)劃 明確智慧交通任務(wù)
    學(xué)前德育教育的創(chuàng)新研究
    唐代中樞決策機構(gòu)內(nèi)外制與詞臣草詔權(quán)之爭
    區(qū)域聯(lián)動護流域
    王言撰制與魏、齊文運承變
    豪華的龍舟
    新少年(2020年12期)2020-02-26 02:59:20
    劉向《列子書錄》之“中書”即“內(nèi)書”,“中”字不借指朝廷
    唐代的政事堂不等同于宋代的中書門下——從浙江高考卷中的一道選擇題說起
    苍南县| 弥勒县| 台东县| 陆丰市| 衡阳市| 石河子市| 德保县| 乐都县| 新密市| 平顶山市| 梓潼县| 双柏县| 榆中县| 庆阳市| 叶城县| 福海县| 武陟县| 永丰县| 沂南县| 旬邑县| 兴业县| 珠海市| 太康县| 都昌县| 北安市| 乌恰县| 高要市| 佛冈县| 邵武市| 澳门| 文登市| 小金县| 西华县| 泾阳县| 扎兰屯市| 德阳市| 芮城县| 大方县| 文安县| 滕州市| 子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