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靜
(閩江學院 外語系,福州 350108)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英語在許多主要領域已經成為一門統(tǒng)治性語言,并有著世界性的影響力。面對這一必然趨勢,人們在通過英語獲取信息及其他許多有用的資源方面獲益不少。換言之,毫不夸張地說英語已經成為了國際語言。然而任何事物的發(fā)生總有其一定的原因,英語能晉升到世界語言的地位也不奇怪。為了更好地理解英語的國際化現(xiàn)象,本文先對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影響力進行討論,通過回顧英語語言的發(fā)展歷史,試圖從這一角度分析導致英語國際化的原因。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英語逐漸成為一門國際語言。從全球范圍來講,大約有37.5億人以英語為母語,而另有約37億人以英語為第二語言?;跉v史、英語的現(xiàn)狀和其影響力等原因,英語無疑已經成為世界用來滿足其需求的被選語言,在國際上有著其主導性的地位。
Robert Phillipson,著名的語言學家,在其著作《語言領域的帝國主義》里分別探討了英語在核心英語國家和周邊英語國家中的地位和影響。核心英語國家包括諸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在這些國家中占主導地位的群體以英語為母語。而周邊英語國家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一些國家將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語言(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日本);另一種是在殖民時期,將英語強加于一些國家,英語被成功移植并還有著官方語言職能(如印度、尼日利亞等)[1]。
Phillipson認為,英語現(xiàn)在已經不再僅僅是西方國家的關注點,許多周邊英語國家,包括那些以前不是大英帝國殖民地的國家都已經意識到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重要性,并將英語作為一門外語進行教學,如俄羅斯和中國。根據(jù)Kachru的“英語圈”的相似理論,他們屬于英語圈的延展部分。正是在這一延展圈內,越來越多的英語學習者奔涌而出,其數(shù)量是不可估量的。
由此可見,英語快速的傳播趨勢不可再被低估,而且潛在的英語學習者人數(shù)仍在不斷增加,這意味著英語的傳播仍在進行著。
作為一門國際語言,英語的影響力現(xiàn)在是公認的。如今,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的發(fā)表是用英語而非其他語言。此外,英語在商務使用中的突出優(yōu)勢也不容置疑。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分析英語的影響力。
第一個方面是英語的使用。英語是全世界使用最廣的語言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作為官方語言,英語在許多重要領域,如政府、法庭、媒體和教育系統(tǒng)中都是重要的媒介。即使撇開它的官方語言地位不談,它仍然會被推崇為一門優(yōu)勢語言,能為那些希望學習深造,獲得更好的就業(yè)和更高的社會地位的人們提供寶貴的附加值。
英語在許多重要的技術,關鍵領域如科學、教育、商業(yè)貿易、工程醫(yī)學、國際政治和新聞業(yè)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就其實用性和功用性而言,再沒有哪種語言可以取代英語的角色[2]。因此,英語為其使用者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使其能夠享有英語帶來的便利和資源。在許多重要領域被廣泛使用,英語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權利、統(tǒng)治、精英身份,當然還有跨洲的交際能力。
第二個方面是英語的教學領域。隨著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語教學蓬勃發(fā)展,成為盈利頗豐的產業(yè)。甚至還有人表示,英語是世界商品。然而,在核心英語國家,英語教學的權利僅僅局限于一些機構(如英國文化委員會),這些機構負責英語教學的運作,包括教學方法、教師培訓項目、教材的選擇以及如測試評估語言能力等。英語隨著世界各地英語教育機構的建立,并提供高質量的英語教學,而更具國際影響力。
隨著交通的發(fā)展和各國間越來越頻繁的合作,世界肯定需要一種國際語言來滿足它的需求。從人們多次嘗試人造出國際語就不難看出世界對國際語的需求。事實上,僅在1880年至1907年間,53個通用語言已經被提出。雖然有些通用語曾一度成為一種時尚,有的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稱之為成功,然而他們真的能夠實現(xiàn)其國際地位的可能性卻是微乎其微。一方面,雖然人造國際語確實能在商務或旅游方面起到一些作用,然而對于其他用途,如政治、歷史問題和科學思想,更不用說文學方面,人造語由于其缺乏文化內涵,很難勝任媒介語的職能。此外,從政府方面看,他們也不愿意將其資源浪費在只能間接使某一國家受益的語言解決方案上。因此,沒有政府的支持,建立人工語言也是不太現(xiàn)實的。
面對這一矛盾,必須有另一種語言站出來承擔這個國際語的責任。而問題是,聯(lián)合國的六種官方語言(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漢語和阿拉伯語)中,哪種語言比較合適。如今看來,顯然英語成為了歷史的選擇,然而,英語并非天生就是國際語的。早在一個世紀前,法語看來似乎已經獲得了無可爭議的優(yōu)勢可以晉升為國際語。當時,法語作為上層社會的語言而風靡歐洲,成為國際外交語言。更重要的是,法語在文學與科學領域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除了法語,德語也曾因其在科學和學術活動中的突出地位而成為有力的競爭者。然而,最終還是英語脫穎而出,成為國際語。Kachru認為,英語具有影響力的地位是一個再明確不過的歷史事實:“650種人造語沒能取得的成功,英語取得了;有著政治和經濟力量支持的其他自然語沒能取得的成功,英語也取得了。”[3]
很多語言學家一致認為英語能如此快速傳播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地理歷史原因。英語的傳播與大英帝國的擴張和殖民化進程是密不可分的。而英語擴張的另一個原因是由于社會文化因素。英語在世界范圍廣為傳播是因為它的經濟和社會聲望。英語是那些發(fā)達國家的語言,特別是美國,當今世界的超級大國。此外,英語教學和英美國家促進英語學習的政策也加速了英語的傳播。但是除了上述的這些經濟、政治原因外,還有其他原因促進了英語的國際化進程。
和古英語相比,現(xiàn)代英語在發(fā)音、語法、文體等方面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其中詞匯的變化是最普遍和明顯的。自古英語以來,英語單詞已經大大增加。事實上,現(xiàn)代英語最早起源于盎格魯—薩克遜語,一種日耳曼部落的方言,它在公元449年來到英國。因此,英語是日耳曼語的一個分支。也就是說,它和有著類似的語法結構和詞匯的其他語言如德語、荷蘭語、丹麥語、瑞典語和挪威語同屬一個語系。此外,羅馬基督教于公元597年登陸不列顛島。傳教士們在傳教的同時,使拉丁語對英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期間,大量拉丁語詞匯逐漸進入英語中。中古英語時期,法語曾取代英語成為官方語言長達一個半世紀。深受法語的影響,英語又吸收了大量的拉丁詞匯。因此,英語和許多源于拉丁語的歐洲語言,如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有著許多相同相似的詞匯。這也就意味著,對于任何一個說日耳曼語或者羅曼語的人來說,看著英語都會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4]。英語的詞匯來源涵蓋了多種語言,從這個角度看,英語可以被稱為國際語。
此外,英語另一個突出特質就是英語詞匯的混合特點。英語豐富其詞匯量的方式多種多樣,如詞綴、合成、派生和轉化等等。除此之外,英語表現(xiàn)出的一個明顯趨勢便是走出自己的詞匯庫而大量引進外來詞匯。在英語語言歷史進程中,英語擁有了非同尋常的吸收外部元素的能力。不僅像德語那樣,將自己語言的詞匯進行合成,正是通過吸收和改進外來詞匯,英語才得以獲得世界性的詞匯,從法律到科學,從商業(yè)到學術,涵蓋了各個領域。有著如此強大的吸收外來詞匯的能力,英語無疑在成為國際語的競爭中較其他語言更勝一籌。
從英語語言發(fā)展史上不難看出,現(xiàn)代英語和古英語有著很大的差異性。比如說,盡管古英語的詞匯遠不如現(xiàn)代英語豐富,但是古英語單詞的形態(tài)卻比現(xiàn)代英語復雜得多。
如果我們再回去學習古英語,將會面臨很大的困難。比如在古英語中,名詞不僅分為陰性、陽性和中性三種性,而且還有主格、賓格、屬格和與格四種格。更復雜的是,其詞尾變化還有強變、弱變和次變三種形式[5]。在現(xiàn)代英語中,名詞只是自然性,而且他們在主格和賓格中不用再進行形態(tài)的變化。名詞所有格,可以通過名詞后加“'s”的形式表示,現(xiàn)代英語中已經不再有“與格”這一概念。此外,現(xiàn)代英語除了名詞的復數(shù)還能看到詞尾曲折變化的影子外,其他形式的變化已經逐漸地消失了。
形容詞也有著類似的情況,古英語的形容詞也有著四種格和強變、弱變兩種詞尾曲折變化。但在現(xiàn)代英語中,形容詞已經不再有任何格的變化。動詞的情況有點復雜。古英語的動詞主要分為四大類:強變動詞、弱變動詞、過去—現(xiàn)在式動詞和不規(guī)則動詞[6]。古英語強變化動詞過去時單復數(shù)的元音也是有區(qū)別的,具體地說,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單數(shù)是同一個元音,第二人稱單數(shù)和所有其他人稱的復數(shù)是另一個元音。弱變動詞相對比較簡單,是在該動詞詞尾加后綴d,t或e構成。在現(xiàn)代英語中,動詞只有規(guī)則動詞和不規(guī)則動詞兩類,而且動詞過去時的變化沒有單復數(shù)的區(qū)別,更不用說過去—現(xiàn)在式動詞這個概念了。
因此,從上述的對比討論中可以看出,與法語和德語不同,它們仍保留著名詞的“性”和形容詞的曲折變化,現(xiàn)代英語已經去除了許多古英語復雜的曲折變化形式,這樣對那些母語非英語的學習者而言,英語學習變得簡單容易多了。顯然,這種英語形態(tài)方面曲折變化的簡化也成為了英語晉升為國際語的另一優(yōu)勢。
古英語的陳述句語序要比現(xiàn)代英語復雜得多,它包括SV(主—謂)、SOV(主—賓—謂)和VS(謂—主)三種。而在現(xiàn)代英語的陳述句中,SV是比較固定的選擇。SV表示一種主語后面直接接謂語的陳述句句型。在古英語中,SV句式的使用非常廣泛;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SV成了唯一正確的使用。例如:
古英語:He hefde an swi e anlic wif.
現(xiàn)代英語:He had a most excellent wife.
SOV是一種賓語位于主語和謂語之間的語序類型。古英語從句中常使用這種語序的句型,而在現(xiàn)代英語中,它已經不再被使用了。例如:
古英語:Hie enigne feld secan wolden.
(they any open country seek hope)
這句翻譯成現(xiàn)代英語,意思是“They wished to seek any open country.”但如果我們完全按照原句的語序來翻譯的話,它就不那么連貫也不符合現(xiàn)代英語的句法規(guī)則。
VS是指謂語直接位于主語前的一種語序類型。例如:
古英語:Wes he Osrices sun.
(was he Orsic's son)
這句按照原句的語序翻譯成現(xiàn)代英語為“Was he Orsic's son.”而這種翻譯在現(xiàn)代英語中是疑問句的語序,古英語中原句為陳述句而非疑問句。
由此可以看出,古英語的句法在現(xiàn)代英語中也得以簡化了。
通過上述分析討論,不難看出,英語語言發(fā)展的歷史是一個不斷同化和逐步簡化的過程。英語是一種非常動態(tài)的語言。自諾曼征服后,隨著法語被推崇為貴族階級的語言,英語則成為了平民階層的交際語。在那時,英語很好地展示了它自我簡化的動態(tài)力量,以便那些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平民階層容易學習接受。這一簡化的趨勢和英語對外來詞強大的吸收借用能力,為英語成為國際語提供了更多的優(yōu)勢。事實表明,除了社會歷史等因素外,英語的國際化還在于其對外來詞匯的靈活借用和其自身的逐步簡化。
[1]Phillipson P.Linguistic Imperialism[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Kachru B.World Englishe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World Englishes,1990,9(1),3-20.
[3]Kachru B.The Power of English[M].World Englishes,1986b,5(2/3):121-140.
[4]劉卓瀅,高嘉勇.簡論英語的發(fā)展變化和發(fā)展方向[J].西安外國語學院報,2004,12(1):12-14.
[5]沈超英.英語的歷史演變[J].大學英語,2006,3(1):149-150.
[6]崔淮梁.英語的歷史演變及其現(xiàn)狀[J].安徽農業(yè)大學報:社科版,1996,(1):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