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仔豬是指仔豬從分娩后至斷奶這一階段的小豬。該階段仔豬主要采用以吃乳為主,適當補充教槽料為輔,從而取得高成活率和高斷奶重。
初乳是指母豬產后第1~2天內所分泌的乳汁,初生仔豬缺乏先天性免疫力,后天性免疫力在3周齡后才能逐步建立,此時母豬初乳中富含免疫球蛋白等物質,仔豬吃到初乳后,可以從中獲得免疫抗體,使仔豬具有被動免疫力,因此仔豬應在出生后2 h吃到初乳,在36 h內吃足初乳。
仔豬天生有固定乳頭吸乳的習慣,開始幾次吸食某個乳頭,一經認定就不肯改變。由于母豬各個乳頭的泌乳量不同,位于前面的奶頭泌乳多,通常身體強壯的仔豬就先占領最前面的乳頭,而相對體質較弱的仔豬則自動的選擇了后面的乳頭,這時飼養(yǎng)員必須進行人工輔助固定,讓弱小的仔豬吃前面的乳頭。只有這樣才能使一窩小豬體重均衡,相差不大,不然的話,就會造成差異過于明顯,以大欺小的打斗現象就會隨之出現。
初生仔豬的體溫調節(jié)機能不完善,冬季或早春寒冷季節(jié)尤其要做好豬舍的防寒保暖工作。通常用紅外線燈、暖床、電熱板等辦法給予加溫。生后2~3 d的仔豬行動不靈活,一些初產母豬常常會因起臥不當而壓死、壓傷仔豬,在欄內除安裝護仔欄外,還應加強值班檢查,認真做好護理工作。
如果在生產過程中出現一些意外情況,致使母豬不能護理哺乳仔豬,就需對仔豬實行寄養(yǎng)。寄養(yǎng)兩窩產期不超過3 d,個體相差不大,選擇性情溫順、護仔性好、母性強的母豬負擔寄養(yǎng)的任務??梢栽谧胸i身體上涂抹母豬乳汁或尿液,實現順利寄養(yǎng)。
出生仔豬有尖銳的犬齒,用于取食、自衛(wèi)和攻擊,可能會咬傷其他仔豬及母豬乳房和乳頭等,為避免這些傷害,于出生第1天要修剪這些牙齒。
通常在出生第1天斷尾,以防止相互咬尾。一般用手術刀或鋒利的剪刀剪去最后3個尾椎即可,并涂藥預防感染。對于散養(yǎng)戶來說,由于飼養(yǎng)規(guī)模不大,可以不進行斷尾。這樣充分利用尾巴的運動來辨別豬只的心情指數,當尾巴搖晃說明豬只心情好,當尾巴使勁地搖晃,則說明豬只的心情特別好;相反,尾巴不動,夾于兩腿內側,則可能心情不好,精神沉郁,甚至生病。
仔豬3周齡后母乳不能滿足仔豬生長發(fā)育的需求,解決辦法就是提早補料。一般在7~10日齡時開始誘食訓練,可在仔豬吃奶前,將料涂在母豬乳頭上,讓仔豬舔食,也可在乳豬料中加調味劑如乳豬香,讓仔豬自由采食。在訓練仔豬開食的同時,讓仔豬飲清潔水。
仔豬隨著消化機能漸趨完善和體重的迅速增加,仔豬的采食量不斷增加,為了提高仔豬斷奶重和斷奶后對成年豬飼料的適應能力,應加強補料。基礎日糧的配比要高能量、高蛋白質、營養(yǎng)全面、適口性好、容易消化、飼料含粗蛋白質>18%,必需氨基酸品種齊全,才能滿足仔豬快速生產的需要。同時,仔豬進入旺食階段,可適當增加喂食次數,5~6次·d-1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