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豬附紅細胞體病的診治
閆韓韓 史 楊 崔金光 萬 雪 (山東省膠南市畜牧獸醫(yī)局 266400)
豬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寄生于豬紅細胞表面、血漿、骨髓中引起的一種以黃疸、貧血高熱為主的人畜共患病,又稱紅皮病。近年來,豬附紅細胞體病在我國很多地方廣泛流行,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它的發(fā)生不僅可引起豬的大批死亡,而且還會影響豬只的生長發(fā)育,使出欄推遲,甚至引起種豬的繁殖障礙,給養(yǎng)豬業(yè)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近期,膠南市某一養(yǎng)豬場薛老板反映,場內飼養(yǎng)生豬512頭。有98頭豬發(fā)病,以育肥豬為主,為同一棟豬舍,經自行診療3d,并沒有好轉,死亡2頭。
病豬食欲不振,精神萎頓,趴臥擠堆。體溫升41~ 42℃,呈稽留熱??梢曫つS染,初發(fā)病豬皮膚發(fā)紅,有的豬腹下及后肢下部皮膚出現(xiàn)紫色,有的病期長的豬表現(xiàn)消瘦,并且皮膚發(fā)白。病豬有飲欲,投喂稀料也能勉強吃幾口。病豬拉栗狀糞便,有的表面有腸粘液,也有的還見有血液。有少數豬便秘、腹瀉交替發(fā)生。有部分豬兩耳水腫,眼瞼灰暗水腫,也有的豬頸部注射針孔四周因血凝不良而被流出的多量血液所污染。偶有咳嗽,氣喘。
解剖病死豬可見后肢皮膚上有紫癜。眼結膜發(fā)白有黃染。頜下及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周邊出血,切面淡黃色有壞死灶。腎臟貧血,表面有出血點,脾稍腫脹呈紫黑色,脾臟被膜有散在出血點,邊緣有鋸齒狀梗死點,胃底部片狀出血,回盲口有潰瘍。膽囊、膀胱、喉頭黏膜充血。胸腹腔及心包有積液,心內外膜有出血點。
4.1 鮮血壓片鏡檢 取病豬新鮮血液1滴于載玻片上,加等量生理鹽水混勻,蓋上蓋玻片,在高倍鏡和油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血漿中有多量橢圓形、短桿形及月芽形強折光性的蟲體,使紅細胞呈菠蘿狀或星芒狀。
4.2 血涂片鏡檢 取病豬血液制成血涂片,然后用瑞氏和姬姆薩氏染色油鏡觀察,用瑞氏染色后,顯微鏡下可見紅細胞周圍的附紅細胞體被染成藍紫色。用姬姆薩染色后,顯微鏡下可見紅細胞周圍的附紅細胞體被染成紫紅色或紅色。根據發(fā)病特點、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和實驗室檢查,可初步診斷該批豬患了豬附紅細胞體病。
(1)確診為附紅細胞體病后,及時隔離發(fā)病豬,對未發(fā)病的豬投喂土霉素按30mg/kg·bw,連用7d。(2)病豬深部肌肉注射貝尼爾,按5~7mg/kg.bw,1次/d,連用7d。同時,長效土霉素按20mg/kg.bw,隔日1次肌注,連用7d。(3)養(yǎng)殖場址全部清毒。用2%苛性鈉溶液消毒環(huán)境及用具,1%敵百蟲溶液噴灑豬體表,殺滅豬虱、蚊蟲;注射的針頭和器械嚴格消毒,連用7d。(4)加強飼養(yǎng)管理,注意豬舍通風,減少不應發(fā)生的應激,提供全價飼料。一周后畜主反映,病情已有明顯好轉,全群基本恢復食欲,發(fā)病豬只癥狀消失,體溫恢復正常38.5℃左右,食欲正常,也無出現(xiàn)新的病例和繼續(xù)死亡的情況。
(1)本病的傳播途徑尚不完全清楚,報道較多的有接觸性傳播、血源性傳播、垂直傳播及媒介昆蟲傳播等。豬只之間、人與豬只之間長期或短期接觸可發(fā)生傳播。被附紅體污染的針頭、注射器等器具或打耳標、人工受精等可經血液傳播。豬的傳播方式主要是垂直傳播。另外,夏季高溫高濕也是本病的一大誘因。因此,在夏季做好防暑降溫的同時加強飼養(yǎng)管理工作,做好驅蟲,防蚊蟲叮咬。(2)豬的附紅細胞體病的隱性感染率非常高,在豬受應激,以及并發(fā)其他病時會引起暴發(fā)。本病治療尚無特效藥,筆者臨床應用長效土霉素注射治療急性病例,效果很好。土霉素類藥品拌料喂服,具有很好的預防作用。(3)豬附紅細胞體能通過共用針頭而傳播,在免疫、治療中注意打一個豬換一個針頭。
(2012–07–16)
S858.28
B
1007-1733(2012)11-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