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澤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100088)
論法的理想、法的實效與法律的人性基礎
張耀澤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100088)
持何種人性觀去建立法律,對實現(xiàn)法的理想尤為重要。以孟子為代表的利他論和以霍布斯為代表的利己論具有理論缺陷。法律不應該以此為理論基礎,而應建立在由私有制引發(fā)的人性自利的基礎之上,這樣有利于實現(xiàn)法的理想。
法律;人性;法的理想;法的實效
法的理想,作為人類對法追求的終極目標,被具體描述為是對正義、公平、自由、民主、秩序與安全的追求。如果說法的理想反映的是人類理想的價值追求,那么法律實效體現(xiàn)的則是對現(xiàn)實世界法律實現(xiàn)與否的評判。法律實效指的是“人們實際上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行為模式去行為,法律被人們實際遵守、執(zhí)行或適用”。然而,一部體現(xiàn)了民眾利益、追求完美的法為什么往往會在現(xiàn)實中遭到冷遇而難以執(zhí)行,難以取得良好的實效?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是否正確地認識了人性。
人有兩種屬性——自然性和社會性。倫理學中也有性善論(利他論)和性惡論(利己論)兩種觀點。人性論的觀點包括:人的自然性(第一種利他論/利己論);人的社會性(第二種利他論/利己論)。
1.第一種利他論。這就是很多人認為的人生來就是真善美的,無私而傾向于幫助他人的。
2.第二種利他論。認為人的天性里有善的因子,但不會自動地表達出來,必須經(jīng)過后天的喚醒,才有利他的表現(xiàn)。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利他的可能,但不具有利他的必然。這個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認為人擁有與動物一樣的生物性和欲望,但每個人的自然屬性中都具有利他的稟賦。每個人都擁有利他的能力,仁義禮智并不違反人的本性,相反是人所內在的固有的因素,并不能自然地表達出來,必須被喚醒,而一個人生活的環(huán)境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美國漢學家安樂哲先生曾經(jīng)指出,孟子的性善之“性”字不能翻譯成英語中的nature(本質),因為孟子在人性問題上并不持有類似西方哲學家的本質主義觀點。①劉述先:《孟子心性論的再反思》,人民出版社,第179-180頁。
3.第一種利己論。以17世紀英國經(jīng)驗主義者霍布斯為代表的一些西方法學家認為,人的天性就是自我保護,趨利避害?;舨妓拐J為,在原始社會,由于個體能力的限制,不足以維護自己的利益,人們?yōu)榱烁玫鼐S護自己的利益而組合群體。這種利己性構成了群體得以存在的基礎。但縱使群體再強大,若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意志支配群體中所有人的行動,它也無法抵御外敵。因為在群體中,人們也會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為戰(zhàn)。因此,必須建立起一種能夠抵御外來侵略和協(xié)調內部相互爭利的機制,從而協(xié)調地保護從個體到整個群體的利益,也即建立國家。為了達到國家建立的目的——協(xié)調內部利益沖突,從而抵御外敵維護利益,國家必須以全社會代表的名義認可或制定權威性的行為規(guī)范——法律。因此,霍布斯認為只要國家與法律繼續(xù)存在、運作,就證明人社會性中的利己性就依然存在。
筆者認為法律不應該在第一種和第二種“人性利他論”上構建。孟子認為人在自然性上是利他的,這是不妥當?shù)?。因為孟子說道,這種利他必須要經(jīng)過社會教化,我們才能看見。但是預設一個人在自然性上是利己的,那么他在受到社會正確的教化之后也可以表現(xiàn)得是利他的。我們如何從經(jīng)過教化后表現(xiàn)出的利他來推斷孟子性善論中人在自然性上的利他是固有的呢?至少在邏輯上,孟子沒有建立起可靠的理論,推導出人在自然性上是利他的。這也是第一種性善論支持者所犯的錯誤。他們多從人的社會行為的“利他”去反推,而這只能證明人在社會性上具有利他的一面。所以他們的理論更像是一座美麗的“空中樓閣”,沒有堅實的基礎作為依托。
正如前文所述,霍布斯的描述似乎很有道理,但他的理論基礎是模糊的。因為當我們向這些“性惡論”的支持者追問,人為什么是惡的,總是很難找到他們直接的回答。正如霍布斯所說,“這是人人憑經(jīng)驗便知道”的事情,這些經(jīng)驗就是我們看到的人在社會中所表現(xiàn)出的自私、貪婪、惰性這些社會行為,或者依靠上面所闡述的霍布斯推出人性利己的理論假設支撐:“假如人人天生都是善的,人類就會和睦地相處在一起,因此就根本不會發(fā)生自然狀態(tài)中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契約、國家、主權者以及民法等等措施便都是多余的了……”①[英]霍布斯:《論公民》,劍橋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頁。
筆者認為,霍布斯和孟子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也就是他們論證“利己論”和“利他論”所采用的證據(jù)都是一些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這些社會行為必然帶有很強的社會性,如何能用這些行為去證明人在自然性上是惡的呢?所以,他們的理論只是停留在經(jīng)驗的程度上,沒有一套理論體系去支撐“人天生就是利他或者利己的”這個觀點。
不可否認,他們的一些理論是值得借鑒的。馬基雅維利不認為人的這種利己性是惡的,認為只是人的自然。確實,在對人性論各派觀點的定義中,我們不經(jīng)意加入了價值的判斷,但這不妨礙我們對“人性論”的探討。我們所要了解的是,在談到性惡論時,性惡論的“惡”,不是不道德的,只是人的一種屬性。
霍布斯他們看到了人在社會中表現(xiàn)出的種種利己行為,并從國家和法律建立的歷史過程推斷出了人性天生利己的結論,而且斷定這種人性是不可被消滅的,是永恒的,這對現(xiàn)代法律構建的影響相當大。但正如前面所述,他們的理論是存在缺陷的,是一個空中樓閣。筆者認為人確實有利己性,但這種利己性是在人的社會性方面而言的。
這種產生利己性的本質原因蘊含在“有限的財富”不能滿足“人們想過自由生活的需求”這一矛盾之中。具體而言就是由于生產力水平的限制、資源的有限等等,不能滿足人們自由生活的愿望,人們會為了追求自己的自由生活而占據(jù)生活、生產資料等資源,于是產生了私有制。而私有制促使了人社會性中利己性的產生,或者加強了人社會性中的利己性(如果人的自然性中本就有利己性的話)。無論怎樣,私有制的結果就是使人社會性中的利己性得以存在。只要上述矛盾被解決,私有制和由此促發(fā)的利己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也就是說,人的社會性中的利己性并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具有階段性、歷史性的。但在一個私有制的社會,這種利己性就必然存在。因此,在一個私有制的社會,為取得良好的法律實效,從而促進法的理想的實現(xiàn),把法律建立在人社會性的利己性基礎之上似乎是有必要的。
當然,人在社會中也表現(xiàn)出利他的方面。但表現(xiàn)出的種種利他行為不過是人具有區(qū)別于動物的理性的結果。理性使人從善、向善,也就是我們依靠自己的理性控制我們社會性中的利己行為,引導我們的利他行為。在私有制社會,法律作為培育這種理性的土壤,更應該堅持人在社會中是利己的。應以利己性為基礎建立法律,而不是以理性控制后的利他性為基礎。
以利己為基礎建立法律,有利于法律中利他條款的遵守,能促進社會利他行為的增多,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每個人的幸福,實現(xiàn)法的目的。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第2款規(guī)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yǎng)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該款對于拾得物歸還的報酬請求權并未作出規(guī)定。在社會生活中,人的利己性促使人很難去做只有義務而沒有利益的事情。而該條法律把一種高尚的、理想的,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做到的道德要求直接制定為調整全民的法律規(guī)范,其效果就是法律執(zhí)行力差,難以被遵守,立法初衷難以實現(xiàn)。法律規(guī)范不是為圣人而是為凡人制定的,所以我們在把道德直接轉化為法律規(guī)范的時候應該審慎,因為道德多數(shù)是一種義務性規(guī)范,與人的利己性存在一定的沖突。在這類法律立法中,古今中外一些立法值得借鑒。例如,《德國民法典》第971條規(guī)定,拾得人可以要求受領權利人支付拾得人報酬。②鄭沖、賈紅梅(譯):《德國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229頁。首先,這類法律制度設計與拾金不昧之傳統(tǒng)美德并不矛盾,因為歸還已經(jīng)做到了拾金不昧。其次,拾得人只是享有報酬請求權,拾得人可向失主要求報酬,也可自愿放棄報酬,體現(xiàn)出自身的高尚(高尚是不能被法律所要求的東西)。最后,也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的一點,這類法律立足于人的利己性,以期通過有償方式促成失物返還,不僅容易為一般人所遵守,并且能促進社會利他行為的增多,有利于法律秩序的建立。當一條有效的法律難以被執(zhí)行、被遵守的時候,那么這條法律以及支持它的理論就值得商榷了。
結束語
我國正處于法治建設的轉型時期,困難重重。以人性的利己性為基礎去建立法律,是一條我們從未涉足的道路。但是這樣的法律更符合人的本性,更能限制人性惡的一面,取得良好的實效,從而促使法的理想的實現(xiàn)。
[1][英]戴維·休謨.人性論[M].石碧球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2]徐國棟.人性論與市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英]萊利斯·斯蒂文森.人性七論[M].袁榮生譯.北京:商務印書出版社,1994.
[4]肖群忠.道德與人性[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5]王海明.人性論[M].北京:商務印書出版社,2003.
D90
A
1673―2391(2012)04―0093―02
2012—01—18
張耀澤,男,浙江紹興人,中國政法大學。
【責任編校:江 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