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河北金融學院社科部,保定 河北 071051)
儒家誠信觀與高校的內化教育
楊 帆
(河北金融學院社科部,保定 河北 071051)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誠信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議題之一,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儒家的誠信行為標準,一方面是作為倫理實體的公共社會秩序,另一方面,又是作為個體道德的內化規(guī)范,誠信的倫理德性在于養(yǎng)成與建構。
儒家誠信觀;內化教育;高校德育
“誠信”作為儒家道德范疇的“五?!敝?,是儒家思想體系中重要的概念,同時,誠信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對于現(xiàn)代文化建設亦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當前,我國正經歷著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社會轉型期,價值觀領域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大量社會問題,并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判斷,特別是對于當前“90后”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判斷,產生的影響更為深遠,且意義重大。1988年,在法國巴黎召開的“面向21世紀”第一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大會上,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圍繞“21世紀的挑戰(zhàn)和希望”的議題展開討論,得出的重要結論之一是:“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比寮宜枷胫袠O為豐富的道德資源,是我們民族的財富,尤其是對其誠信思想的闡述與應用,將儒家誠信文化從自然存在提升為文化存在,將共同社會實體的誠信要求內化為個體內在的價值元素,對于當今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以一種倫理型文化作為其基本樣態(tài),這種倫理型文化所強調的正是道德倫理。道德概念,是個體將整個社會文化生活中共同的秩序要素、規(guī)則要求和共同的社會實體性訴求內化為個體的、自我的東西,是一種倫理意義上的修煉與感化;這種感化正是來自于作為社會共同體意義上的倫理內涵,體現(xiàn)與表達的正是社會實體中人們所認同的社會規(guī)范、秩序與規(guī)則,是具有普世性的價值意義的存在。作為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修煉并內化這種倫理精神,達到個人道德的實現(xiàn),是個體人格的升華與存在目標。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誠信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議題之一,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
自漢代董仲舒后,儒家道德體系將“信”列為“五?!敝?,守信用、講信義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公認的價值標準?!墩撜Z》一書中,“信”字出現(xiàn)了16次,《說文解字》云:“信;誠也,從人言?!笨鬃影阉鳛樽鋈说母尽!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1](P21),“信”為儒家的教學內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P73)孔子將“信”作為其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與“文、行、忠”一同教授講解,可見孔子非常重視“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所側重的是性善的理念與自主自律的精神,所謂“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一致,言行相符,“信”是訓練人誠實品質的重要因素,也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本前提,“朋友有信”歷來是中國人結交朋友的準則,正所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1](P52)(《論語·公治長》)這是君子的志向與做人的努力方向。儒家思想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作為為政的基本要領,而三者之中,“信”又最為根本,是足食、足兵的根本目的,也是政權存在的根本意義。同時,孔子還指出:“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盵1](P126)儒家另一部經典著作《中庸》中,對于“誠”的闡釋則更為實際,所體現(xiàn)的思想正是對于“信”的外化與擴展?!吨杏埂分小罢\”字出現(xiàn)了24次,其實際含義重點表現(xiàn)為:一方面,“誠”是指誠心,至誠之心。指出了誠心與究明事理和教育感化的內在關系;同時,“誠”作為一種自然法則和規(guī)律,表現(xiàn)為“誠者,天之道也”,將誠上升為形而上的倫理本體,賦予了“誠”更高一層的意義?!啊墩f文解字》中對于‘誠信’的解釋為:‘誠,信也’,信,誠也?!笨梢姡\與信可以互訓,誠即信,信即誠。由于‘誠’與‘信’的意義和使用有很多相同相通之處,后來逐漸結合,形成了雙音詞‘誠信’。誠信一詞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其基本含義就是指忠誠老實,實事求是,講求信用,遵守承諾?;疽缶褪茄院掀湟猓员匦?,行必果”。[2]
儒家的誠信行為標準,一方面是作為倫理實體的公共社會秩序,另一方面,又是作為個體道德的內化規(guī)范?!墩撜Z》中的“主忠信,行篤敬”,對“信”德的要求是對待每個人篤信的道德信仰,無以懷疑,唯有踐行;同時,作為社會性公德,在維持社會的秩序與穩(wěn)定方面,《論語》又提出為“長者諱”的思想,用以維護德政的權威性?!吨袊嗄陥蟆匪鶊蟮赖牧泓c研究咨詢集團發(fā)布的一項對“90后”群體價值觀的研究報告稱,90后的價值觀強調個體,尋求自我認同?!巴ㄟ^調查數(shù)據(jù),研究人員試圖在社會學領域的價值觀研究中,挖掘‘90后’各種行為和態(tài)度背后的驅動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人不同,‘90后’的價值體系中,利他精神逐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強調個體、尋求自我認同的價值觀。他們推崇的是互惠;他們眼中的競爭不是你死我活的生存戰(zhàn),而是一種在當前社會下如何互相協(xié)調,彼此借鑒互補,將自己的優(yōu)勢和利益最大化,從而達成共贏的局面”。[3]而當今大學生群體,絕大部分是屬于90后,對于他們的倫理道德的教化過程,對于他們的誠信教育感化過程,也就更應該突出強調個體、自我認同的價值觀。
誠信是儒家實現(xiàn)人身修養(yǎng)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條件。人作為一個個體性的自然存在樣態(tài),因為具有了一種德性,從而成就了與這個社會實體保持一致并具有公共本質實體性的文化存在方式。大學生進入高校之后,在個體價值觀的認同中,必然會遭遇并思考有關誠信的倫理問題。當他們思考自己的價值觀、誠信度以及更高層次的文化存在方式的時候,就成為了一個主體,其生命也就從一個自然狀態(tài)上升為文化存在,把自己修煉成為一個具有德性的文化生命。儒家的誠信思想的本質屬性就是從這種發(fā)自內心的自覺性出發(fā),培養(yǎng)人格,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同時,環(huán)境的影響亦不可忽視,“客觀環(huán)境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效果起著重要的影響和制約作用。但反過來環(huán)境是由實踐著的人來創(chuàng)造的,儒家教育者很注重環(huán)境在德育中的作用,重視社會、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育人功能”。[4]
唯有將誠信理念內化,實現(xiàn)內化教育,其意義才得以彰顯,也就是說,當誠信必須由本體世界向意義世界轉換和落實的時候,我們才能將其稱為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德性。“意義世界的建構,是誠信的形上道德原理中最重要的過程,因為對任何德性和任何倫理精神來說,意義世界總是核心。意義世界是道德所以成為道德,倫理所以成為倫理的核心構成”。[5]在儒家誠信思想的內化教育過程中,努力將意義世界的道德元素內化為大學生的實際行動,其根本方向是對于大學生誠信思想與誠信行為的養(yǎng)成與建構。
大學的教育目的,從傳統(tǒng)的人文君子教化角度看,在于教師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過程,強調的是傳道與授業(yè)的并重。道,作為傳統(tǒng)倫理教育的根本,是一個人成為君子的重要前提,正所謂“謀道不謀食”。儒家經典著作《大學》的開篇即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于至善”,這里的“道”所體現(xiàn)的就是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中將“道”放在首位之意,基于對社會責任的擔當與學者使命感的認同,關乎的是整個社會、整個民族的前途命運。由此,大學教育的目的不能僅僅是提供一個謀生的手段,不能僅僅是把學生單純地培養(yǎng)成適應市場經濟的經濟人,如果在唯經濟論、唯利益論的驅動中進行,只能教育出麻木不仁的社會危險品,而毫無意義與德性。在大學的教育過程中,誠信思想已經被提及很多,但是歸根結底需要整個大學的教育系統(tǒng)對于誠信觀有一個更為合理的認同與把握,實現(xiàn)大學生誠信觀的養(yǎng)成與建構。這種養(yǎng)成與建構,是對于誠信內化教育的最深刻的體現(xiàn),它不是外在的強加的東西,而是成為大學生由內而外的人格體現(xiàn),表現(xiàn)為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人格塑造的主要內容,最終形成具有習慣性、內在性的道德品質。
如前文所述,無論是對于儒家誠信觀念的闡釋,還是儒家誠信觀對大學生內化教育的分析,都表明誠信的倫理德性在于養(yǎng)成與建構。其所反映的問題與表明的意義在于,誠信不僅僅是人的一種優(yōu)秀品質,養(yǎng)成這種優(yōu)秀的品質與建構誠信德性的過程,本質就是成就優(yōu)秀的人格。因此,大學生的誠信觀的養(yǎng)成與建構就是造就優(yōu)秀的大學品格與人格魅力的過程?!罢\其意者,自修之始也”,[6]誠信的涵養(yǎng)與培育,一方面是靠教育的啟發(fā)與誘導,另一方面,也是更為根本的方式,是靠人們發(fā)自內心的自覺維護;單純的外部機制,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限制作用,但是根本問題的解決應該是由內而外的,而非單純的外在制約。儒家一直將個人的修養(yǎng)作為成人的重要內容,其邏輯過程是個人的內在誠信理念外化為實際的道德行動,進而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觀的建構。
然而,當今社會的發(fā)展,使經濟因素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大學的教育模式與理念也日益與經濟、利益相關聯(lián)。在這樣的形勢下,大學的誠信教育、儒家的傳統(tǒng)誠信思想必然遭遇經濟大潮中各種利益的撞擊與挑戰(zhàn)。在《罪與罰》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借主人公之口,反復追問:如果沒有上帝,世界將會怎樣?如果沒有利益,道德將會怎樣?誠信將會怎樣?現(xiàn)代社會被市場經濟推向高度的世俗化領域,大學這座象牙塔也難免沾染著利益與金錢的氣息,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展開與探討被各方學者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又被以不同的方式去建構。如今,我們追溯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梳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長河中的儒家誠信思想,正是希望能夠建構一種普世的道德真誠,來與經濟的發(fā)展、人格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一種融合。不是將傳統(tǒng)的儒家誠信與當今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對立,不是將儒家的誠信思想放入大學德育中去空洞說教,而是通過大學生對于傳統(tǒng)儒家文化、儒家誠信觀念的認同,實現(xiàn)自我誠信觀念的養(yǎng)成與建構。因此,不論是當今諸多高校開設傳統(tǒng)文化素質課所傳授的儒家誠信思想,還是高校、社會對于儒家誠信觀念的解讀與傳播,其最終的目的是將儒家誠信文化從自然存在提升為文化存在,將共同社會實體的誠信要求內化為大學生個體內在的價值元素,并成為其個體人格。
[1]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唐珊石.儒家誠信觀與我國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5):89-91.
[3]方奕晗.“90后”調查:數(shù)據(jù)里的鼠標一代[N].中國青年報,2011-12-06.
[4]趙春華.論儒家德育思想與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創(chuàng)新[J].教育探索,2007(9):90-91.
[5]樊浩.“誠信”的形上道德原理及其實踐理性法則[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15-22.
[6]黃宗羲.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
〔責任編輯 趙曉潔〕
關鍵詞:大學生;人文教育;策略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牢固確立人才培養(yǎng)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yǎng)信念執(zhí)著、品德優(yōu)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边@為大學生的人文教育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
當代大學生從總體來看,各方面素質都很好,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人文素質方面存在很多問題,這里僅列舉幾個方面:
心理素質較差,情緒容易極端化,言行偏激,意志薄弱,缺乏心理上的自我疏導與調適能力。遇到挫折,表現(xiàn)得感情脆弱,常出現(xiàn)孤獨、壓抑甚至自閉等問題,缺乏對挫折的耐忍力和超越力。人格修養(yǎng)缺失,語言粗魯,舉止粗俗,不懂禮貌,行為不文明,不懂得做人規(guī)范,社會公德意識薄弱,紀律觀念淡薄。處世以自我為中心,集體意識淡薄,個人主義思想嚴重,對國家、對人民缺少深厚感情,價值觀明顯趨于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缺乏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缺乏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相對而言,理工科大學生在學習上存在著實用主義、急功近利的傾向,他們在校期間只致力于專業(yè)學習,知識面狹窄,不注重提高個人修養(yǎng),忽視自己專業(yè)以外的知識和教育,對那些與就業(yè)無關的人文知識和人文教育缺乏興趣,關心的是畢業(yè)后的就業(yè),怎樣能夠迎合企業(yè)和社會的專業(yè)需求。
理工科專業(yè)教育要為社會輸送實用的專業(yè)人才,人才的培養(yǎng)側重于職業(yè)性和實用性,但不能只注重專業(yè)技能的訓練而忽視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不能只注重人的技術價值的發(fā)展而忽視人的自我價值的完善。理工科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的教育目的仍然應該首先建立于培養(yǎng)具有自由人格與和諧發(fā)展的人的基礎之上,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到在某一個專業(yè)方面發(fā)展為科技人員。
高、新、精、尖技術的開發(fā)和利用,是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動力,而高新技術的開發(fā)和應用,主要依靠的是理工科高校培養(yǎng)出來的高級專門人才。為了避免重復發(fā)達國家在高新技術應用上的彎路,我們必須重視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知識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yǎng),使他們在掌握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具備豐富的人文素養(yǎng),這不僅對其自身全面成才、而且對社會的健康發(fā)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人文教育備受關注,這方面的文獻數(shù)量巨大,但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是人們使用的一些有關概念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和明晰的界定。因此,進行人文教育的實踐首先要對它的內涵有一個相對明確的把握。
我們確定“人文教育”這一概念,關鍵在于把握人文教育的價值追求,即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品質。“人文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習得、養(yǎng)成的教育,就是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yǎng),成為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質。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求真、從善、愛美,使學生能洞察人生的目的與意義,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因此,人文教育實質上是一種以人生觀和世界觀為核心的教育。
為了更好地理解人文教育內涵,我們有必要對另外兩個與之密切相關的概念作出解釋: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
“人文素質”是指個體把人文知識與思想品格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素質,是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備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fā)展程度。它是一個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情感、人生觀、價值觀等的總體表現(xiàn)。簡言之,人文素質是指做人應具有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tài)度。通常所說的人文素質是與科學素質相對應的??茖W素質是指一個人的知識技能素質。人文素質既受到科學素質的制約與影響,也決定著科學素質的水平。依據(jù)素質的劃分,教育相應地分為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通俗地說,科學教育學習“做事”,人文教育學習“做人”。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的一部分,是一個值得特別強調的術語,是指在有關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思考中對人的主體地位、存在價值與世俗欲求的肯定與尊重,它尊重人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向往人際間的相互協(xié)調與幫助。是指以人為本,體現(xiàn)人的本質屬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義、體現(xiàn)人的價值和尊嚴、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發(fā)展的精神。簡言之,人文精神是一種價值觀和思想態(tài)度,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的升華,是人文素質的核心和本質??梢哉f,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yǎng)和實現(xiàn)人文精神。
鑒于當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現(xiàn)狀,非常有必要在大學階段繼續(xù)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教育,以不斷地發(fā)展和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在這方面,《大學語文》課程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應該充分發(fā)揮《大學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下面結合《大學語文》課程探討理工科大學生人文教育所應遵循的一般原則和具體措施。
(一)人文教育實施的原則人文素質培養(yǎng)應遵循一些原則,其中以下兩條特別值得重視。
1.語文學習與人文素質培養(yǎng)相結合
語文實踐活動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下的人的具體而又豐富的生命活動,語文教育活動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教師與學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因此,語文教學要把語文訓練和人文素質教育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提高人文素質是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進行的,而加深對語言文字的領悟也是在領會思想內容的同時發(fā)生的。應該認真地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學習和品味來感悟和體驗人文精神,而不是脫離課文語言空泛地討論和闡釋人文精神。把語文訓練和思想教育分割成兩個教學過程,這就等于把人文教育搞成附加的外在的東西,這樣的人文教育自然是蒼白無力的,而語文訓練離開思想內容,為訓練而訓練,也不會有多少效果。
2.價值引導與自主建構相統(tǒng)一
人文教育是一種價值引導,價值引導體現(xiàn)著社會的意志,體現(xiàn)著教育的性質,內含著教育者的價值選擇和價值預設。強調自主建構要摒棄灌輸,灌輸?shù)囊粋€根本特征就是強制,不管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接受,這是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嚴和理智能力的輕視。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不能用灌輸?shù)姆椒ǎ膊荒苡盟俪杉庸さ姆椒?,我們必須掌握引導的原則,即通過一篇篇課文的學習,在聽說讀寫過程中熏陶感染。語文課的人文教育重在感化引導,其中內涵的人文精神靠學生在與閱讀材料的親密接觸中領會、體驗,在反復吟詠中品味、感悟,在教師不斷的引導中頓悟、升華,在不知不覺中完善自己。
(二)人文教育實施的策略
1.完善教師自身的人格
完善教師自身的人格,對人文教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師最有說服力的教育方法就是為人師表,身教重于言教,這種教育作用是無形的。教師的思想、道德和語言舉止有意無意對學生都在起作用。因而,教師要十分重視自身人格的塑造,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學習,提高自身修養(yǎng),努力提升思想,凈化感情,增長學識,提高能力,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影響。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只是他的知識和技能,還有他的情趣和情操。教師首先是以人的身份出現(xiàn)在社會的大舞臺上,不可能是一個完人,但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教師對于學生來說具有無可信賴的威信,教師時時刻刻都不能忘記榜樣的特殊意義,經常反省自己,完善人格。
教師的人格魅力集中體現(xiàn)在愛學生上。教師愛學生,就要全面關心學生,既關心學生的學業(yè)進步,也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關心他們的現(xiàn)在,也關心他們的將來。教師愛學生,要關心全體學生,無遠近、無親疏,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和學習自主權。教師要根據(jù)個人的特點,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其興趣、愛好與特長,增強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友愛之心,使他們形成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團結互助的良好品質,使他們樹立遵紀守法、對未來負責的社會責任感。
2.充分發(fā)揮教材的人文內涵
《大學語文》課程使用最廣泛的是由徐中玉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該教材至1981年第1版開始,使用已經有30年,使用的高校范圍之廣,發(fā)行數(shù)量之大,為同類教材之最,深受全國廣大教師和學生的歡迎。
該教材的最新版繼承了前幾版教材編寫的長處,全書以經過反復篩選的古今中外經典文本為實體,力求用選文的典范性來達到提高文化素質的主要目的,以選文的豐富性取得思想啟迪、道德熏陶、文學修養(yǎng)、審美陶冶、寫作借鑒等多方面的綜合效應。同時這本教材適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更加凸現(xiàn)了品格素質和人文精神,特別重視人文教育。
最新版教材共選入我國古今中外優(yōu)秀經典作品89篇,在結構模式上,不再按文學史順序或文體分組排列的方式,而采取根據(jù)作品實際內容或特色相對組合的方式。全書共建構組成12個主題單元:仁者愛人,和而不同,胸懷天下,浩然正氣,冰雪肝膽,洞明世事,以史為鑒,故園情深,禮贊愛情,關愛生命,親和自然,詩意人生。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優(yōu)秀篇章的集結,最能代表中華民族文化精髓內蘊的人文資源。每個單元導語對人文內涵都有一個意向性的闡釋,都緊緊圍繞著人格塑造的中心而展開。從每一個主題單元到每一篇選文都緊緊圍繞一個凸顯人文關懷、關注精神成人的主旨,滿足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教材12個單元所呈現(xiàn)的高質量人文資源,均以人的生命與發(fā)展、人的需要與追求、人的自由與創(chuàng)造為主題。
教材這樣的體例安排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高營養(yǎng)的精神食糧,是培養(yǎng)人文素質極佳的載體,便于對學生進行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傳承文明、豐富修養(yǎng)的教育,有利于貫徹人文素質教育精神。憑借教材文化的熏陶沐浴、內化吸收,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達成陶冶心志、凈化靈魂和人的全面發(fā)展之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楚廷.人文素質教育的教育學原理[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1).
[2]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3]肖川.教育的真義:價值引導與自主建構[J].教師之友,2004(2):51-53.
[4]徐中玉,齊森華主編.大學語文(第九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Abstract:At present,there is some trouble in humanistic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This calls for Humanistic Education,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theoretical premise of humanistic education.This article advances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of developing humanistic qualities for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college toda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humanistic education;measures
〔責任編輯 趙曉潔〕
Confucian Concept of Honesty and Interna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G Fa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Hebei Finance University,Baoding Hebei,071051)
Confucian culture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Good faith is one of the core subject of Confucian culture.It reflects the core values of the Confucian culture.One side,Confucian Honesty behavior standard is public social order of ethical entity.On the other hand,it is the individual moral internalized norms.The integrity of the ethics lies in the cultivation and construction.
Confucian view of honesty;internalization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for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College today:Background,Principles and Measures
YANGMing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s and History,Shanx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G643.1
B
2012-06-28
楊帆(1982-),女,河北保定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倫理學,思想道德教育。
1674-0882(2012)04-0098-03
中圖分類號:G643.1
A
收稿日期:2012-05-08
作者簡介:楊明(1971-),男,山西大同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文章編號:1674-0882(2012)04-0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