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律
陜西建設技師學院(710061)
在我國的建筑行業(yè)中,工民建占有重要的核心地位。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對工民建筑的要求不斷擴大,我國工民建的質量和服務水平也隨之不斷的提高。然而,在看到提高的同時,也要認識到目前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對于工民建的發(fā)展,我們相關人員一定要做好工民建施工的質量控制問題,因為其質量與人民群眾的安全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息息相關。為此,本文從工民建的重要性出發(fā),分析工民建施工質量影響因素的同時,分析了提高工民建施工質量控制的關鍵措施。
總結出影響工民建施工質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工程材料因素、環(huán)境因素、設備因素、施工技術因素和人為因素。
在工民建筑施工中,我們對于工程材料一定要做到嚴格檢查,保證材料質量。首先,在選擇材料的時候,一定要根據施工的要求,嚴格查看材料的成分,形狀,密度等等,確保達到技術要求。其次,企業(yè)為了避免不合格材料的出現(xiàn),要嚴格建立明細記錄表,以此來加強工程材料的質量管理。
環(huán)境因素是制約工民建施工質量的另一大因素,為此,在工民建的施工中,施工單位必須對施工地點和環(huán)境進行嚴格的把關,進行充分的論證,保證環(huán)境達到要求。為了保證環(huán)境因素,必須考慮以下環(huán)境影響,比如地理條件、噪音、氣候、污染狀況等等。這些環(huán)境因素都直接制約著工民建筑的質量。施工單位,對于不利于工民建施工的環(huán)境因素,指定積極有效地防護措施,滿足施工質量要求和安全性的要求。
保證工民建施工中設備的順利進行,不但是保證在規(guī)定時間內順利完成工程的要求,也是保證施工質量的要求。由此可見,設備因素也是影響工民建施工質量控制的關鍵點。施工單位必須時刻做好設備的保養(yǎng)和維護工作。做到對設備定期維護和保養(yǎng),對于已經達到年限的設備,做好報廢處理,決不允許設備帶病作業(yè)。例如,一些器件的加工質量及精度是與施工設備密切相關,應著重識別施工過程中以設備工作狀態(tài)為核心控制點的工序過程,并予以監(jiān)控。
很多工民建施工過程中,會采用許多新的技術,在采用新技術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標準規(guī)范管理,因為新技術不像常用的施工程序一樣,已經有非常完善的流程,新的技術剛開始采用,必須要做到高度重視,如果鑒定結果符合標準規(guī)范,才能夠投入到實際工程中使用。因此,應將新的技術工藝作為質量控制要點加以控制管理。
在各項施工過程中,人的因素都是影響施工質量的關鍵因素,工民建施工也不例外。人的因素主要包括管理者的綜合素質、能力水平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因此,我們要時刻注意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和管理者的動態(tài),保證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以此確保工民建施工的順利進行。
須總結提高工民建施工質量控制的關鍵措施,主要包括:加強培訓來提高工民建施工隊伍的素質,完善工民建施工相應的監(jiān)管體制,進行工民建施工過程中目標責任管理的實施。
為了更好的提高工民建施工隊伍的素質,必須做到以下幾點:①定期進行培訓,工民建施工單位要對相關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培養(yǎng)員工學習的主動性,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能力,以此來提高其綜合水平;②要定期聘請專業(yè)人士來單位進行授課,來提高員工的專業(yè)能力。另外,還要提高相關人員的安全生產意識、政治理論水平等。
加強監(jiān)管體制也是提高工民建施工質量的有效途徑,監(jiān)管力度提上去了,施工質量也會相應的提高。近年來,我國很多工民建施工安全問題都是由于監(jiān)管力度不夠和監(jiān)管不嚴造成的。因此,完善我國工民建施工的監(jiān)管制度迫在眉睫。工民建施工方應不斷深化對監(jiān)督及監(jiān)管機制的改革和完善,并確保其措施能夠在工民建整體施工階段和環(huán)節(jié)中起到作用,保證最終效果的實現(xiàn)。
施工單位要根據工民建施工的整個階段的每一環(huán)節(jié)所對應的技術要求以及質量等,通過施工管理方相關技術工作者的具體情況,對目標責任管理進行嚴格的執(zhí)行,明確每個人員的責任,實現(xiàn)分工協(xié)作,保證質量管理及其控制處于合理的程度并最終確保要求目標的實現(xiàn)。
工民建施工單位要想確保施工工程的質量可靠,必須抓好施工過程,加強控制各個因素的要點,提前做好防御工作,保證工程順利進行,保證質量的可靠。另外,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的總結工民建施工質量控制的關鍵措施,來完善工民建的施工過程,提高施工質量管理水平。
[1] 張萬禎.淺談如何加強工業(yè)建筑和民用建筑的施工質量控制[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0(34).
[2] 符東臣,韓陽.工序質量控制對工民建施工的影響[J].價值工程,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