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云 李克偉 張三兵 李小潔 蔡新汝 石 莉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也稱“人工皮”技術,是在傳統(tǒng)的引流管外包裹一層海綿狀多孔材料,將創(chuàng)面縫合或用特殊薄膜材料封閉,外加持續(xù)的負壓吸引力。這樣,可加大引流面積,過濾大塊組織,不易堵塞引流管,創(chuàng)面無死腔,滲出“零積聚”。在額定的負壓作用下減輕組織間水腫,改善組織微循環(huán),促進毛細血管再生,減少細菌數量,從而促進肉芽組織、上皮組織的生長[1]。封閉半透膜覆蓋于填充了敷料后的創(chuàng)面上,為傷口愈合提供了一個密封環(huán)境,其能透過水蒸氣但不能透過液態(tài)水,還能防止細菌侵入[2]。引流管路負責將半透膜下密封環(huán)境中的滲出液引出,可根據創(chuàng)面大小,放置一根或多根引流管引流,將引流管有規(guī)律的包裹于填充敷料內部,末端引出接負壓裝置。一般管路為多孔結構,便于全方位引流,且引流管有一定的硬度,在負壓下不易被吸扁、塌陷,效果滿意。現將該技術治療慢性潰瘍的護理進展綜述如下。
(1)可控式負壓,促進切口血液循環(huán)和蛋白質合成。(2)促進肉芽生長,加快創(chuàng)面愈合。(3)為全方位主動引流提供了持續(xù)動力。(4)生物半透膜的封閉作用,隔絕了創(chuàng)面與外環(huán)境的接觸,減少了切口的感染機會。(5)將傳統(tǒng)點狀或局部引流變成了面狀引流。
常規(guī)消毒清創(chuàng)處理后,徹底止血,適當刮除創(chuàng)緣外側皮膚3~5 cm范圍內的毛發(fā),根據潰瘍創(chuàng)面大小,選擇合適尺寸的創(chuàng)面填充敷料和2根引流管。將一層薄膜敷料填充于創(chuàng)面上,然后將引流管用敷料包裹后置于最佳引流位置(一般置于潰瘍最深部)。創(chuàng)面特別大時要適當增加引流管數目,然后再覆蓋一層薄膜敷料。75%乙醇擦洗創(chuàng)面周邊皮膚,去盡皮脂,用干敷料擦干創(chuàng)面周邊皮膚,噴3M皮膚保護膜,然后將封閉半透膜覆蓋于敷料上,邊緣覆蓋應超過創(chuàng)緣皮膚3~5 cm。粘貼要緊密,避免空鼓皺褶,引流管引出部位尤其要避免空隙形成,可以使用系膜法固定。連接負壓吸引表,調整好負壓源參數,將引流管接通負壓即可。
3.1 術前護理準備
3.1.1 評估 包括造成潰瘍后傷口持續(xù)不愈合因素、心理社會因素和局部因素的評估[3]。對年齡的評估,因為不同年齡病人骨骼、肌肉、肉芽生長愈合的速度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組織的再生能力減弱,傷口愈合速度減慢,年齡老化使?jié)兎磻獪p慢,膠原蛋白合成減少,皮脂腺分泌功能減緩[4]。
3.1.2 營養(yǎng) 在人體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中,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及鋅元素是促成白細胞、膠原纖維形成的主要物質,它們的減少會使?jié)儌谶w延不愈[5]。營養(yǎng)不良時白細胞生成會減少,吞噬功能低下,傷口感染機會增加,從而影響VSD治療潰瘍的效果。
3.1.3 免疫系統(tǒng)受損 如艾滋病、癌癥,由于白細胞數目減少阻礙巨噬細胞的功能,無法引導正常的潰瘍傷口發(fā)生反應,造成繼發(fā)感染。糖皮質激素能抑制炎癥滲出、毛細血管形成、成纖維細胞增生及膠原合成,并能加速膠原分解,從而影響潰瘍傷口的修復[6]。
3.1.4 疼痛及凝血功能障礙 當刺激逐漸增加或積累到一定水平可誘發(fā)疼痛[7],護士應該觀察到位,協助醫(yī)師得當預防和處理。另外,血友病、白血病、肝病、腎病和接受抗凝治療的病人因凝血功能低下,也可導致潰瘍傷口延遲愈合,增加感染的機會。
3.1.5 心理社會因素 慢性潰瘍傷口的分泌物多,有異味會導致患者心情沮喪,間接影響疾病愈合速度?;颊呷绻貌坏郊彝ズ蜕鐣闹С忠矔g接影響疾病的轉歸。
3.2 消毒 以傳統(tǒng)的消毒方法消毒手術區(qū)域使該區(qū)域內達到無害化[8]。用碘伏由外向內,面積超過外層敷料邊緣20 cm,創(chuàng)面內用生理鹽水沖洗2遍,用吸引器吸干,干紗布擦拭干凈。
3.3 選擇合適的敷料 根據潰瘍創(chuàng)面的大小、形狀,選擇尺寸、規(guī)格合適的敷料。一般內層海綿有長方形和正方形兩種,可根據大小裁剪。外層薄膜敷料依據創(chuàng)面大小任意裁剪,需要貼覆緊密[9]。
3.4 術中配合
3.4.1 止痛 清創(chuàng)前,依據疼痛評分,對癥使用止痛劑或麻醉劑(按照我科的經驗,我們采用生理鹽水100 ml靜脈滴注,曲馬多100 mg入壺,取得的效果理想),有效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
3.4.2 清創(chuàng) 行外科清創(chuàng)術,術中及時觀察,判斷患者的疼痛、出血情況,并認真記錄,協助醫(yī)師給予必要的止痛、止血措施。
3.4.3 置管 將2根硅膠引流管置于潰瘍傷口內,用縫合線固定,其中一根為灌注管,連接生理鹽水持續(xù)沖洗;另外一根為引流管,連接負壓吸引器引流。保證生理鹽水或藥物能夠持續(xù)通暢滴入以達到治療效果。
3.5 術后護理
3.5.1 健康宣教 操作完畢后,護士應告知患者及陪護人員注意保護引流系統(tǒng),不要牽拉管道,更不要隨意調整參數,以保證治療持續(xù)且有效[10]。
3.5.2 保持引流有效 告知患者及陪護人員避免尖銳物體如針頭、指甲、床棱角等刺破封閉膜致引流失敗。避免壓迫、彎折引流管。護士要隨時觀察引流情況,尤其應觀察引流液的性質及量,根據情況及時調整參數[11]。
3.5.3 遵循操作規(guī)程 防止創(chuàng)面繼發(fā)性損傷,治療周期結束,需要更換引流系統(tǒng)時,應先撤出負壓,輕輕揭去封閉半透膜及外層填充敷料,移除引流管道,再揭除內層填充敷料[12]。如有敷料干結或與創(chuàng)面粘貼致密的情況,應用無菌鹽水濕潤后再揭除[13]。
3.5.4 有效控制疼痛 根據潰瘍創(chuàng)面面積的大小,在去掉或更換敷料時勢必會造成較重的疼痛[14],應協助醫(yī)師給予有效地止痛后再實施操作。
3.5.5 負壓效果的觀察 保持有效地負壓是負壓封閉系統(tǒng)引流成敗的關鍵。負壓一般維持在125~450 mmHg。持續(xù)負壓是VSD的主要特點,VSD負壓過低或過高均可導致引流管堵塞。負壓過高會導致出血量增大、張力性水泡。每引流出50 ml液體時,負壓引流瓶內的負壓就會減少75 mmHg,如此類推,根據這種情況及時補充失去的負壓。負壓一旦消失時間過長,潰瘍傷口區(qū)域內就會積存液體無法被引流出去,因此,要密切觀察負壓情況,一旦發(fā)現負壓失效,立即查找原因并報告醫(yī)師,必要時重新更換引流裝置。
VSD負壓引流技術治療慢性潰瘍的護理重點就是觀察術后并發(fā)癥,潰瘍創(chuàng)面填充敷料干結變硬后會導致引流效果變差,因此敷料使用期間,護士要經常巡視并觸摸填充敷料表層,及時發(fā)現異常情況。并發(fā)癥主要發(fā)生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腔隙填塞 這是因為填充敷料殘留。對于創(chuàng)口小、潛行腔隙大或竇道較深的部位要認真檢查,避免因為牽拉等原因導致小塊敷料遺留在創(chuàng)腔內,影響到切口的愈合[15]。
4.2 引流管堵塞 引流管堵塞時可截斷負壓,甚至使引流管鼓起,從而看不到引流管的管形,應使用導絲疏通或用無菌生理鹽水注射器脈沖式沖洗引流管,必要時重新更換管路再連接負壓。此外,半透膜密封不平、負壓源工作異常、引流管三通處漏氣、引流管折疊都可發(fā)生此現象。要分析原因后再做出相應處理。
4.3 出血 當有大量新鮮血液被引出時,應立即停止負壓吸引。認真檢查創(chuàng)面內是否有活動性出血,如果有,立即通知醫(yī)師徹底止血后再行引流[16]。
4.4 感染 敷料內有壞死物質殘留,或出現黃綠色污點甚至散發(fā)臭味時,提示有感染。所以,護士一旦發(fā)現有感染,應立即通知醫(yī)師更換負壓引流裝置[17]。
4.5 皮膚問題 一般半透膜是不會造成毛囊炎、皮炎的,但貼敷前仍要做好皮膚的清潔工作,護士一旦發(fā)現毛囊感染、皮膚紅腫等現象,立即通知醫(yī)師更換貼膜[18]。
總之,骨科護士在VSD負壓引流技術治療慢性潰瘍過程中的護理支持與參與,鍛煉了護理隊伍,提高了護理技術含量,更為患者的全程治療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護士的護理參與與指導為治療提供了全方位、無縫隙的臨床觀察,為更好地救治患者、降低治療成本,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寧 寧,朱 紅主編.臨床護理指南叢書骨科護理手冊[M].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11:48.
[2]李 東,張 杰,牛星燾.密閉濕潤環(huán)境與創(chuàng)面愈合[J].實用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0,11(3):142 -144.
[3]寧 寧,朱 紅主編.外科護理新進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511.
[4]胡愛玲,鄭美春,李偉娟主編.現代切口與腸造口臨床護理實踐[M].北京: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10:34.
[5]孫 燕,易祖玲主編.骨科護理[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23.
[6]杜 克,王守志主編.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143.
[7]常 燕,周 穎,梁宏云,等主編.骨科護理規(guī)范及技術[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249.
[8]高小雁主編.骨科護理必備[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2:131.
[9]裘華德,王彥峰.負壓封閉引流技術介紹[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18(4):233 -234.
[10]于蘭貞,萬雁雁.治療慢性潰瘍促進切口愈合的護理新進展[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8):359 -361.
[11]徐 葉主編.最新醫(yī)院骨科臨床護理操作規(guī)程與護理風險防范及護士長工作必備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78.
[12]王震云.醫(yī)用切口敷料的研制與臨床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87 -88.
[13]張春秀,趙士琴.康爾透明貼治療靜脈輸液外滲的臨床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6,27(5):618 -619.
[14]黃凱如,鐘建華.新型敷料與切口愈合[J].醫(yī)療設備,2005,2:29-30.
[15]劉 琴,曹志軍.切口換藥的研究進展[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07,9(2):183 -184.
[16]吳在德主編.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89.
[17]楊曉靜,范 紅.濕性切口愈合的護理體會[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4,11(8):1490 -1941.
[18]Bradley M,Cullum N,Nelson EA et al.Systematic reviews of wound care management.Dressings and topical agents used in the healing of chronic wounds[J].Health Technol Assess,1999,3(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