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棟 楊方
消費主義盛宴的哲學解讀
李廣棟 楊方
消費正日益成為現代社會和人民生活須臾不可離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消費的盲目崇拜,必然導致消費主義的登場。消費主義本質上是一種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對此我們應采取辯證批判的態(tài)度,樹立科學消費理念,深入挖掘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寶貴財富,培育中國特色的消費文化,最大限度地提高現階段國人的幸福指數,真正實現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共處。
消費主義本質;消費文化;科學消費理念
當今世界,消費和商品流通成為人類生產生活須臾不能離開的一部分,成為人們表達自身價值的重要手段。二戰(zhàn)后,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工業(yè)化機器大生產興起,物質財富極大增長,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消費主義開始走上歷史舞臺,并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消費在西方社會代替政治、宗教而成為逃脫不幸(特別是由失去自我感、認同感感受的不幸)的手段,消費發(fā)展成為主要的社會活動?!雹?/p>
消費主義是人類進入工業(yè)文明時代的產物,是人們對待物質消費的一種態(tài)度、觀念和生活方式。當資本家生產出來的商品從最初的滿足人們的基本生理需求狀態(tài)脫離出來,發(fā)展成為社會中的一種象征性符號,誕生了現代意義上的消費主義。這時“消費欲望的形成不再單純地由生物因素或經濟因素決定,而是涉及社會、文化等輔助因素(如身份認同、地位、炫耀等);欲望具有不斷增長與膨脹的特點;消費涉及對快樂體驗和享樂價值的追求,這種快樂具有短暫性和易變性,并因此而表現為對新奇產品和時尚體驗的無盡追求?!雹?/p>
現實社會中消費主義表現為三個維度:物質主義(占有意識)、享樂主義(享樂倫理)和表現主義(表現意愿),即炫耀性、時尚性、揮霍性。作為一種炫耀性消費,消費主義把消費行為看作是人的社會心理的一個過程,把滿足個人的物質需求作為社會成員之間進行攀比、炫耀的資本,從而讓商品本身脫離了其使用價值的根本屬性。作為時尚性消費,消費主義看重的是物品的時尚價值,即能夠為社會認可的、滿足社會心理需求的價值。炫耀性與時尚性互為作用,炫耀性的消費導致時尚性的價值選擇,時尚性的消費實現了炫耀性目的。因此,消費主義給人們造成時尚象征成功、地位、身份和人生價值實現的假象。傳統(tǒng)消費本質上是一種節(jié)儉型消費,而炫耀性消費追求的是物品的時尚價值,勢必導致“功能無用性”的揮霍性消費。消費主義社會中,由于時尚的短暫性、流變性特點,時尚的無休止變換,導致大量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因不具有時尚性而被淘汰,社會財富的浪費不可避免。
消費文化是指伴隨著消費活動而來的,表達某種意義或傳承某種價值系統(tǒng)的符號系統(tǒng)。在西方,哲學家、社會學家對消費文化理論的關注由來已久,并把消費文化作為解讀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一把鑰匙,用以分析資本主義社會消費背后潛藏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消費文化奠基者布迪厄和布西亞用“慣習、品味、生活風格和文化資本”等范式對消費進行解讀。布西亞指出,消費是社會控制的一個強有力的因素,消費是一個巨大的政治領域。弗洛姆說,現代資本主義把人變成消費機器,變成徹底的消費者,成為機器的一個附件,而不再是人。鮑德里亞認為,消費是在具有某種程度連貫性的話語中所呈現的所有物品和信息的真實總體性。因此,有意義的消費乃是一種系統(tǒng)化的符號操作行為。馬爾庫塞指出,消費主義是社會化大生產制造的一種“虛假的需要”,為了實現社會生產循環(huán),社會的需要和政治的需要必須變成個人的本能的需要,“虛假的需要”必須轉變成一種意識到的“真實的需要”。而消費主義掩蓋了這一傾向,從而讓消費者感覺到“自由”和“幸福”。③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提出了“異化勞動”概念和“商品拜物教”概念,成為我們今天分析消費文化的一個有效工具。在資本主義社會,人與物,主體與客體、生產與消費的鏈條發(fā)生斷裂,工人不直接生產他需要的物品,他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取工資,然后到市場上購買消費品。人與物質世界的創(chuàng)造關系變成了某種在市場上供出售的東西,“異化”產生了。從消費角度看,資本主義造成的最嚴重的異化是人的需要的異化。從社會的角度看,這種對金錢的需要自身并不是目的,而僅僅是資本家實現交換價值的手段,這種需要構成了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動力。當代資本主義正是通過價格,通過廣告和市場營銷,各種技術策略,不斷地制造出“異化”的產物——需要。因此,“這種需要,事實上是生產的產物”。
從理論上來看,消費文化可劃分為:快樂主義、生活風格、后現代主義、女性主義??鞓分髁x把消費看作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需求新奇的、想象性的快樂活動和浪漫倫理。生活風格強調消費生活是一種生活風格的體現,是一種結構性條件內化為主體的“慣習”的結果,是不同階層的品味在消費領域的實踐。后現代主義認為在后現代社會,消費不再是工具性活動,而是符號性活動,消費越來越涉及失去了固定“所指”的、“自由的”和被解放了的“能指”,成為“對符號進行操縱的系統(tǒng)性的行動。女性主義視角揭示了在消費文化隱藏在男權的社會中男女不平等關系以及消費購物作為女性“反叛”的符號意義。④
在我國,現代意義上消費行為始于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標志著大眾消費為特征的消費文化興起。1978年后,我國汲取了“文革”引發(fā)的精神危機和長期的物質生活貧困的經驗教訓,采取物質激勵和制度激勵的方式來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并借助私人消費水平的改善,重建國家的合法性資源,引發(fā)了國人的勞動動機和消費觀念發(fā)生變化:“一方面,人們不再秉持奉獻精神,勞動成了個人謀生或事業(yè)發(fā)展的手段,不再具有以往的那種神圣的光環(huán)。另一方面,人們也不再堅持過去那種苦行觀念,盡管人們認為節(jié)儉是美德,但節(jié)儉不再是目的,而是購買力欠缺條件下積累購買力的手段,只有享受人生才是人生的目的。當然,大眾消費文化在中國社會興起,并不意味著節(jié)儉觀念就徹底消失了?!雹?/p>
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是消費文化興起的內因。在這一過程中,以廣告為代表的大眾傳媒對市場經濟的意識形態(tài)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國內學者對《羊城晚報》20年(1981-2000年)廣告內容分析:該報廣告中體現功能性的消費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少,而體現符號性的消費價值呈上升趨勢。這表明國民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為消費文化的升溫提供了思想的支持。
改革30年間民生改善、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可支配收入不斷改變,恩格爾系數持續(xù)下降,城市人均住宅面積也逐步擴大,成為我國消費文化盛行的物質原因。數據顯示:1980年至2005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由412元上升至7943元,恩格爾系數由56.9下降至36.7。城鎮(zhèn)居民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2005年達到11759元,城鎮(zhèn)人均住宅面積2003年達到23.7平方米,物質條件的豐富帶來了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信心的不斷增強。⑥
消費文化的盛行也與一個國家中消費社會的制度安排密不可分。人的消費欲望正是受這種制度環(huán)境的誘導、刺激和調動而形成的,而社會互動和參照系群體的示范效應,進一步加劇了消費欲望。布迪厄說,產品消費成為人們進行階層“區(qū)分”的符號。當今社會,擁有個人住房和汽車成為中產階級的不可缺少的符號元素。
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已經超越了國家界限在全球范圍擴展。我們在發(fā)揮消費文化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要防止過度消費的不良后果。消費、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馬克思指出“消費直接是生產”,“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消費和生產(投資)具有同一性,消費能夠引導生產(投資),適當的消費對促進經濟健康發(fā)展,維持社會化大生產的體系正常運轉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后發(fā)的市場經濟國家,我國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意識形態(tài),實踐中要注意結合實際,既要發(fā)揮消費對發(fā)展經濟的巨大推動作用,同時也要對消費主義作辯證分析,在承認消費積極作用的同時,對拜金主義、揮霍攀比、奢侈浪費之風要有清醒的認識。首先這種行為的思想根源受封建社會的影響,有新中國成立后幾十年的計劃經濟烙印,還有西方消費主義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日益滲透到我們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的因素。在歐美,工業(yè)革命用150年時間才形成了這種消費文化,而我們中國用了30年就走過了這個過程,從一個非常崇尚節(jié)儉的文化理念過度到補償式的瘋狂消費只用了幾年時間,這種消費轉變需要進行探討。據媒體報道,以《垃圾圍城》系列圖片獲得國際金獎的攝影師王久良通過紀實作品直指消費主義對當前社會造成的危害,他認為,城市垃圾圍城的根源是資本控制的消費文化。
結合中國社會轉型特點,我們要按照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倡導健康科學理性的消費觀念。在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同時,從人的內心世界,精神層面去滿足居民的需要,真正提高國人的幸福指數,借鑒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注重節(jié)儉,和諧共生的理念,通過教育、學習方式不斷豐富人的內心世界,提高人的精神追求?;诖?,在實踐中要注意從整體上把握消費的作用:第一,深刻領會和把握馬克思對消費理論的分析,把消費作為社會化大生產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實現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步驟。普遍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作為人類發(fā)展的最終目標。第二,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以人為本,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實現消費的均衡發(fā)展。第三,實現代際公正和代內公正,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滿足當代人發(fā)展的同時,還要考慮今后人類的生存發(fā)展所需的資源。
注釋
①鄭祥福.大眾文化時代的消費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2.
②王寧.從苦行者社會到消費者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312.
③埃爾潘.消費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09.
④埃爾潘.消費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6.
⑤王寧.從苦行者社會到消費者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79.
⑥王寧.從苦行者社會到消費者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314.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Consumerism
Li Guangdong Yang Fang
Consumption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ing for people living in modern society.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idolatry of consumption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debut of consumerism.Since the consumerism is regarded as the capitalist ideology,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take a critical attitude to treat it.What we should do i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consumption and to excavate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e should cultivate consumptio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maximize the happiness index of Chinese people.
Nature of consumerism;Consumerist culture;Scientific concept of consumption
B027
A
1672-6758(2012)02-0023-2
李廣棟,在讀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2009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北京。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郵政編碼:101500
楊方,碩士,講師,德州學院社科部,山東·德州。郵政編碼:253023
Class No.:B027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鄭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