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生
(湖南工業(yè)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湖南株洲412007)
王績傳世賦作四篇:《三日賦》(并序)、《游北山賦》(并序)、《燕賦》、《元正賦》。據(jù)《王無功文集》及序,另有《登龍門憶禹賦》、《河渚賦》、《獨居賦》、《孤松賦》、《酒賦》等佚賦。在初唐賦壇,相對于太宗君臣的廟堂之音而言,王績的隱逸賦別具風(fēng)韻,但他在賦史上的地位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1]139-144本文擬對王績賦的個性特征與承傳意義進行分析。
一
最能反映王績思想意識與藝術(shù)水準的是作于貞觀十五年(641)的《游北山賦》。圍繞居游北山的隱逸之樂,賦從隱逸之志、山林之游、兄長之悼三大方面鋪展開來。
從“天道悠悠,人生若浮”到“請息交而自逸,聊習(xí)靜而為娛”,為第一部分,寫的是對世事多變的感慨,也算是對自己最終走上隱逸道路的原委所作的闡發(fā)。賦云:
天道悠悠,人生若浮。古來賢圣,皆成去留。八眉四乳,龍顏鳳頭。殷憂一世,零落千秋。暫時南面,相將北游。玉殿金輿之大業(yè),郊天祀地之洪休。榮深責(zé)重,樂不供愁。何況數(shù)十年之將相,五百里之公候。[2]1316(下引《游北山賦》、《三日賦》、《燕賦》皆據(jù)《全唐文》。)
“堯眉八采”(《論衡·骨相》)、“文王四乳”《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與“龍顏鳳頭”一樣,系指帝王之福相。這里要說的是這些南面稱帝、富貴非凡的王侯將相,也不免殷憂一世,并終歸于死,何況蕓蕓眾生。作者由此感慨:“已矣哉!世事自此而可見,又何為乎惘惘?棄卜筮而不占,余將縱心而長往。任物孤游,遺情直上。……請息交而自逸,聊習(xí)靜而為娛。”這正是賦篇的中心本旨所在。
接下來的第二部分到“松花柏葉之醇酎,鳳翮龍唇之素琴”為止,集中筆力描寫北山風(fēng)物。說是集中,其實也不是一時一次的景色與游覽。有初入林區(qū)的奇詭與艱險:
連峰雜起,復(fù)嶂環(huán)紆。歷丹危而尋絕徑,攀翠險而覓修涂。……自謂摶風(fēng)飆而出埃瓂,邈若朝元宮而謁紫都。
有對靈蹤仙跡的論議與描繪:
洞裹窺書,巖邊對局。仿佛靈蹤,依稀仙躅?!卜酵庵剖?,嘆人間之窘束。……紛吾人之狹見,攪群疑而自拂?!钙谙涤埃婪讲讹L(fēng)。誰能離世?何處逃空?
一番時空交錯、虛實相雜之后,才進入“有我之境”:
咸遂性而同樂,豈違方而別守?余亦無求,斯焉獨游。屬天下之無事,遇山中之可留。卿將度日,忽已經(jīng)秋。菊花兩岸,松聲一丘。不能役心而守道,故將委運而乘流。……閱丘壑之新趣,縱江湖之舊心。道集吾室,風(fēng)吹我襟。松花柏葉之醇酎,鳳翮龍唇之素琴。
在云峰霞壁之間,浮霧漠漠,流水潺潺,兩岸菊花,一丘松聲,葉動猿來,花驚鳥去。主人公于蘭窗菌閣里飲酒撫琴,享受山間的清風(fēng)明月,沒有世俗的喧鬧,沒有名利的羈絆,好不自在與舒適!這一段描寫,真得陶淵明《歸去來辭》之神韻:“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保?]391純用白描,同樣的清幽淡雅;如出天籟,同樣的暢達醇和。
“白牛溪里,峰巒四峙。信茲山之奧域,昔吾兄之所止”。以下是第三部分。由對其兄文中子王通當年隱居北山、聚徒講學(xué)的追述與悼念再度轉(zhuǎn)入對自己隱逸生活的描繪與發(fā)抒。
王通(584-618)是隋末大儒,守道不仕,隱居北山,著書講學(xué),有《中說》存世,卒后門人溢為文中子?!安焖讋h詩,依經(jīng)正史?!剿颇崆?,泉疑洙泗”,是說王通著書講學(xué)的功績與影響,儼然以孔子相比?!昂鲅伤纳ⅲ诮穸o。地猶如昨,人多已矣。念昔日之良游,憶當時之君子。……姚仲由之正色,薛莊周之言理?!苯酉聛硖岬酵蹰T弟子,并以仲由比之姚義,以莊周方之薛收。“觸石橫肱,逢流洗耳。取樂經(jīng)籍,忘懷憂喜。時挾策而驅(qū)羊,或投竿而釣鯉?!庇只毓P勾畫出王通博學(xué)而自適的形象。枕石漱流,驅(qū)羊釣鯉,忘懷憂喜,逍遙自在,是儒道一統(tǒng)的王通,也是王績化的王通。但一面是自適的稱許,一面卻是不遇的感傷:“講堂猶在,碑石宛然?!粑闹兄帲徳鈺r之喪亂?!б游嵝?,遭時不平?!炀扉L想,悠悠我情。俎豆衣寇之舊地,金石絲竹之余聲。沒而不朽,知何所營?!瓙澮討驯В圃沾ㄓ?。……子敬先亡,公明早卒。”再往下轉(zhuǎn),又是自己隱逸之志的抒發(fā):“與沮溺而同趣,共夷齊而隱身。……樂山澤之浮游,笑江潭之枯槁。戒非佞佛,齋非媚道。無譽無功,形骸自空。坐成老圃,居然下農(nóng)。身與世而相棄,賞隨山而不窮。”
二
這就是《游北山賦》的大體內(nèi)容,在這些林林總總的敘述、描寫與論議里,深隱著王績一生的思索與矛盾復(fù)雜的生命意識。
陸淳《刪東皋子后序》云:“余每覽其集,想見其人,恨不同時,得為忘形之友,故去彼有為之詞,全其懸解之志?!保?]222“懸解”語出《莊子·養(yǎng)生主》,說是“安時而順處,哀樂不能入”的達觀狀態(tài)。在王績的詩文中“有為之詞”和“懸解之志”是同時并存的。
他遵奉老莊的自然價值生命觀,認為無功無用可以保身全生。在自然里,“竹生大夏溪,蒼蒼富奇質(zhì)?!陡硪妼?,根株坐相失。裁為十二管,吹作雄雌律。有用雖自傷,無心復(fù)招疾。不如山上草,離離保終吉?!?《古意六首》其二)[5]480(下引王績詩皆出于此。)“奇質(zhì)”的翠竹因有用而遭砍伐,反不如無名的小草可?!敖K吉”。在社會里,“位大招譏嫌,祿極生禍殃”(《贈梁公》),“明不若昧,進不若退”,否則就會“本緣末喪,命為才絕”(《靈龜》)。這種全身遠禍的思想發(fā)展到極端,便是對知識的批判,對儒學(xué)的鄙薄。在《負苓者傳》里,他把伏羲畫卦看成兆亂之始:“使天下之智者、詭道迸出,……于是智者不知,而太樸散矣”。[2]1327在《游北山賦》里,他不滿儒學(xué)的煩瑣:“《禮》費日于千儀,《易》勞心于萬象。審機事之不息,知澆源之浸長”。所以他自己“不閑拜揖,兼糠秕禮義,錙銖功名”(《答馮子華處士書》)。[2]1322
但儒家的濟世情懷與倫理價值生命觀在他那里也根深蒂固。他“明經(jīng)思待詔,學(xué)劍覓封候”(《晚年敘志示翟處士正師》),十多歲開始就干謁長安,希企有用。他對身為儒學(xué)大師的三兄王通尊崇備至,在《游北山賦》的自注里,直稱他為“王孔子”,同時又感嘆他“遭時不平”:“吾兄仲淹,以大業(yè)十三年卒于鄉(xiāng)館,時年三十三,門人謚為文中子,及皇家受命,門人多至公輔,而文中之道不行于時。余因游此溪,周覽故跡,蓋傷高賢之不遇也”。在傷兄長之不遇中,其實也隱含著自己有志無時、仕途失意的耿耿心緒。即便在臨終定論的《自撰墓志銘》里,他對于自己一生仕途堰蹇、無功無聞也難于掛懷:“起家以祿位,歷數(shù)職而進一階。才高位下,免責(zé)而己。天子不知,公卿不識,四十、五十而無聞焉。于是退歸,以酒德游于鄉(xiāng)里?!保?]1326明乎此,我們才能理解他反復(fù)于仕隱之間的舉動,才能讀懂他賦文中的不怨之怨。
除了用與不用的糾結(jié),王績生命觀的矛盾還體現(xiàn)在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上。
在王績那里,既有通達的死亡態(tài)度,又不乏對游仙的隱約向往。在他的詩文中,反復(fù)表達著對時間與生命的遷逝之感:“自覺生如寄,方知世若浮?!?《泛船河上》);“浮生知幾日,無狀逐空名?!?《獨酌》);“自悲生世促,無暇待桑田?!?《過山觀尋蘇道士不見題壁四首》);“夫人生一世,忽同過隙。合散消息,周流不居”(《答馮子華處士書》)。
因為對人生的短促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對死亡便有著通達的態(tài)度:“不能役心以守道,故將委運而乘流”(《游北山賦》),生死是自然之運數(shù),死亡無法避免,不如委運任化、順應(yīng)自然。但同樣也因為體認到了人生的短促,他抑止不住自己的苦悶與落寞??纯础队伪鄙劫x》中的游仙心態(tài),我們就能感受到他的這種思緒。
天道悠悠,人生若浮?!艄盅嗾雅c漢武,今識圖仙之有由。人誰不愿?直是難求?!坏幂p飛如石燕,終是徒勞乘土牛。己矣哉!世事自此而可見,又何為而惘惘?棄卜筮而不占,余將縱心而長往。
雖說神仙世界“直是難求”,自己也將“棄卜筮而不占”,但這終究是“人誰不愿”的事情,而且在第二部分北山之游的描寫里,“上元仙骨”、“太清神手”、“南箕”、“北斗”、“偓佺”、“麻姑”、“青龍”、“元?!?、“真客”、“仙經(jīng)”、“赤城”、“元圃”、“八洞之金室”、“三清之玉宮”等種種神仙情事也占了相當?shù)钠?。其中甚至包含服食求餌的痕跡:“拭丹爐而調(diào)石髓,裛翠釜而出金精”,“既采藥而為食,諒隨情而不矯”。在《答馮子華處士書》里,更明確說:“黃精、白術(shù)、枸杞、薯蕷,朝夕采掇,以供服餌?!笨梢娝劳霾槐剌p就,長生值得留念。
這種人注定是孤獨而苦悶的。“余亦無求,斯焉獨游”(《游北山賦》),他獨游、獨飲,獨自調(diào)適著自己的心緒:“足下欲使吾適人之適,而吾欲自適其適?!?《答程道士書》)[2]1323以期自得其樂,但那份孤獨與落寞總是真實地存在于他內(nèi)心的深處:“寂寞坐山家”(《山家夏日九首》其一),“無人堪作伴”(《題黃頰山壁》)。
正如霍松林先生所言:王績“愈表現(xiàn)得超脫、曠達,愈顯出其無法超脫的分裂狀態(tài),也愈見其內(nèi)心的焦灼與痛苦,也愈見其生存的孤獨,在他那追求自適和任誕的外表所掩蓋的內(nèi)心世界里,有著壓抑不住的不平、憂愁、孤獨和苦悶”。[6]65
三
王績賦文中這些矛盾心緒的成因是非常復(fù)雜的。其中既有時代風(fēng)云的影響,也有地域文化的浸染,既源于家學(xué)的熏陶與培育,更關(guān)乎個人的經(jīng)歷與秉賦。
王績生當隋唐之際,在隋朝由盛而衰的落差間、隋唐易代更迭的涂炭里,唐初官場傾軋的殘酷中,種種混雜多變的人生世象都警示著生命的短促與脆弱?!耙廖粼鈫蕘y,歷數(shù)當閏余。豺狼塞衢路,桑梓成丘墟。余及爾皆亡,東西各異居”(《薛記室收過莊見尋率題古意以贈》)、“中年逢喪亂,非復(fù)昔追求”(《晚年敘志示翟處士正師》),強烈的生命危機感時時聳恿著王績保持全身遠禍的心緒與處境。
可是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迫使王績更為關(guān)注生命本體的同時,王績濟世的家學(xué)背景乃至河汾致用的地域文化精神又讓他不能忘懷個體的社會價值。據(jù)呂才《王無功文集序》記載:王績“歷宋、魏,迄于周、隋,六代冠冕,皆歷國子博士,終于卿牧守宰,國史、家諜詳焉?!姘部但I公,周建德中,從武帝征鄴,為前驅(qū)大總管,時諸將既勝,并虜獲珍物,獻公絲毫不顧,車載圖書而己,故家富墳籍,學(xué)者多依焉?!保?]1這是一個“六代冠冕”、“家富墳籍”,世重儒學(xué)的家庭,王績的三兄王通則不僅是王氏家學(xué)的集大成者,也是隋代首屈一指的大儒。因為王通的著書講學(xué),北魏以來就興儒重教,沿襲漢儒經(jīng)世致用精神的河汾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張揚。出身于這樣的地域與家庭,王績自幼熟讀儒家典籍,日后與走上仕途的王通門人也不無交往(《游北山賦》自注云王通:“門人弟子相趨成市”,“門人多至公輔”。)。這些都激發(fā)著他躋身臺輔、直取卿相的政治抱負。
儒道原本是相通的,由漢末至魏晉的學(xué)術(shù)大勢便是儒道的相通相融。山東士子也并非專攻儒家經(jīng)學(xué),而是以儒術(shù)為主,兼綜百家。王績早年的讀書也是“弱齡慕奇調(diào),無事不兼修”(《晚年敘志示翟處士正師》)?!队伪鄙劫x》云:“但水月之非真,譬聲色之無佛。過矣劉向,吁磋葛洪。指期系影,依方捕風(fēng)。誰能離世,何處逃空?”儒、道、佛三教都可通融。當然,在王績那里三教也都有不足:“覺老釋之言繁,恨文宣之技癢?!?《游北山賦》)這種多元思想的雜糅正好成為王績的生命思想在復(fù)雜之中始終蘊含著深刻矛盾的原因之一。
其實處世態(tài)度的選擇更關(guān)乎個人心性與經(jīng)歷。
王績在其詩文中對自己的性格多有表述:“走意疏體放,性有由然”(《答刺史杜之松書》)[2]1320,“吾受性潦倒,不經(jīng)世務(wù)。屏居獨處,則蕭然自得;接對賓客,則苶然思寢”(《答程道士書》),“家兄知吾縱恣散誕,不閑拜揖,兼糠秕禮義,錙銖功名,亦以俗外相待,不拘以家務(wù)”(《答馮子華處士書》),“先生絕思慮,寡言語,不知天下之有仁義厚薄也”(《五斗先生傳》),[2]1338“有唐逸人,太原王績。若頑若愚,似矯似激”(《自撰墓志銘》)等等。
這種由疏懶迂闊的天性與文化上的優(yōu)越感所造成的簡傲放達的風(fēng)度,使王績在北朝至唐初尊崇儒家、講究禮度而又不乏爾虞我詐的社會風(fēng)尚里成為不合時宜的局外人。
擁有這種才華與心性的人往往少年得志,老來凄涼。王績十五歲干渴宰相楊素與文士薛道衡等,便贏得了“神仙童子”、“今之庾信”的美譽。但自信滿滿的他初入仕途僅得六合縣丞,且以耽酒廢事被劾還鄉(xiāng)。第二次薦征待詔門下八年,也終于忍不住托疾歸隱。第三次出仕,竟然效仿阮籍故事,因太樂署史焦革家善釀,而求為大樂丞。這樣的經(jīng)歷反過來激發(fā)了他疏闊的本性,使他的處世態(tài)度和文學(xué)風(fēng)格與時流正脈越來越遠。
心境影響及于藝術(shù)。明代何良俊說:“當武德之初,猶有陳、隋遺習(xí),而無功能盡洗鉛華,獨存體質(zhì)。且嗜酒誕放,脫落世事,故于情性最近。今觀其詩,近而不淺,質(zhì)而不俗,殊有魏晉之風(fēng)?!保?]225鄭振鐸也認為王績“不曾做過什么‘文學(xué)侍從之臣’故也不必寫什么‘侍宴’、‘頌圣’的東西,以損及他的風(fēng)格,或舍己以從人?!保?]282詩文如此,賦亦如此?!队伪鄙劫x》思緒縱橫,語言質(zhì)樸,于山水田園賞心悅目之景,閑靜悠遠之趣尤多會心。體現(xiàn)了王績“題歌賦詩,以會意為功,不必與夫悠悠閑人相唱和也”(《答馮子華處士書》)的創(chuàng)作觀念,迥異于初唐以來君臣唱和、應(yīng)制奉答、宴會賦詠之作。
四
橫向但靜止的觀照還不足以闡明王績在隱逸思想及賦作藝術(shù)史上的地位。就王績而言,自身性格與文化影響的多元多變更容易促成他賦作的自我更新與歷史承傳。
對應(yīng)于三仕三隱的人生歷程,王績的賦風(fēng)也經(jīng)歷著“由細密富麗到淡樸疏野的漸變”。[9]81
早年的《三日賦》和《登龍門憶禹賦》詞藻華麗,形容盡致,音韻流暢,與庾信的文風(fēng)相似。(《登龍門憶禹賦》已佚,但從薛道衡“今之庾信”的贊譽及同時創(chuàng)作的《三日賦》庶幾可以推斷出它的大體風(fēng)貌。)這自然與他少年得志的處境相關(guān)。
中期的《燕賦》不再是輕松的流麗之詞,而是托物言志,在“昔年居屋,桂棟蘭芬;今來舊地,谷變陵分”的今昔對比中,在“若非歷陽隨水沒,定是吳宮遭火焚”的質(zhì)疑里,感慨“光陰遞代,搖落悲哉”的人事滄桑,寄寓人生無奈的失意悲愁,巧妙地表達出全身避害的思緒。賦風(fēng)也由清麗而略轉(zhuǎn)沉郁?!拔淖?nèi)竞跏狼椤?《文心雕龍·時序》),是初仕的挫折、王朝的更替與隱居的體驗促成了王績賦風(fēng)的轉(zhuǎn)變。同期稍后的《答馮子華處士書》、《答程道士書》更可佐證王績此時的心志與文風(fēng)。兩文雖以表達“適心為樂,雅會吾心”、“各寧其分”、“順適無閡”的棲逸之志為本旨,但也不時流露出“亂極則治,王途漸亨”,“賢人充期,農(nóng)夫滿于野”的掛懷與向往,并以薛收早亡,舉薦無人以及“吾家三兄”的導(dǎo)引,閃爍而又巧妙地道出了才能濟世的自信與希企有用的隱衷。藝術(shù)上也直承魏晉通脫文風(fēng),大量運用雜言,表現(xiàn)出不同于齊梁浮艷氣息的疏淡風(fēng)格。
晚期除《游北山賦》外,王績還寫過一篇《元正賦》。賦篇從元正節(jié)日的解讀開始,內(nèi)容多習(xí)見風(fēng)俗,造語則平和淡樸,作者自己似乎成了現(xiàn)世生活的旁觀者。他的夢境全存于美好的回憶里:“遙憶二京風(fēng)光好,玉城正殿年光早?!富始宜暮F?,每歲常朝萬方客?!边B對未來的祈愿也掛靠于對往昔盛況的描寫之后?;氐浆F(xiàn)實,他又免不了感傷喟嘆:“別有故園人,獨守寒鄉(xiāng)春?!戏驘o所欲,光陰苦難足。試看蟄燕何日還,坐望歸鴻已相續(xù)。莫愁來歲晚,但恨前途促。年年歲歲有元正,何年何歲罷逢迎。聊獻雀而相賀,且吞雞而自營?!保?0]150、151可見悵恨與怨望依然存在,只是相對而言有所疏淡。最能體現(xiàn)王績疏淡樸野風(fēng)格的當然還是如前所述的《游北山賦》??梢钥隙ǖ氖牵拿看巫兏?,都伴隨著對陶淵明式隱逸心境會通的加深與承前啟后、由麗而樸賦風(fēng)的演進。
五
至于王績在文學(xué)史上的承傳意義,論者多有美譽。元人辛文房稱其:“高情勝氣,獨步當時。”[11]14明代何良俊謂其:“盡洗鉛華,獨存體質(zhì)?!保?]225清人翁方綱說:“王無功以真率疏淺之風(fēng)格,入初唐諸家中,如鶯鳳群飛,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清)翁方綱撰:《石洲詩話》卷一)[12]1733明代黃汝亨《東皋子集序》云:“東皋子……澹遠真素,絕類陶征君?!保?](P224)清人賀裳在《載酒園詩話又編》中也說“詩之亂頭粗服而好者,千載一淵明耳。樂天效之,便傷俚淺,惟王無功差得其仿佛。陶、王之稱,余嘗欲以東皋代輞川,輞川誠佳,太秀,多以綺思,掩其樸取,東皋瀟灑落穆,不衫不履?!保?2]296凡此種種,都比較集中地指向王績心性的高標與詩文的疏樸,并盛稱其承傳之功。但這種總體的評說也容易失之籠統(tǒng),其間還不乏夸大之詞。我們不妨從賦篇語言與結(jié)構(gòu)的過度、隱逸思想與題材的承轉(zhuǎn)來具體闡述王績在文學(xué)史上的承傳意義。
大體而言,南北文學(xué)不僅有著地域的區(qū)別,還存在著時代的落差。南朝由漢魏的質(zhì)樸自然而漸轉(zhuǎn)為精美工麗,其間的過程綿綿不絕。北朝則在對峙之后直承漢魏古樸之風(fēng),所以在文學(xué)發(fā)展上比南朝差了一個時代。這種因時代的落差而造成的區(qū)別體現(xiàn)在題材上是北朝辭賦偏重宏大與崇高,而南朝則日益瑣屑與世俗。表現(xiàn)在形制結(jié)構(gòu)上,北朝辭賦也多類漢魏規(guī)整長篇,如張淵《觀象賦》、李騫《釋情賦》、李諧《述身賦》、陽固《演賾賦》之類,與南朝辭賦篇幅的小品化和表現(xiàn)的靈活性迥然有別。語言風(fēng)貌上則存在流麗與質(zhì)樸之別。
王績是南北與隋唐的勾連者。他的《游北山賦》與《三日賦》都是千字以上的有序大賦?!队伪鄙劫x》更是2 400多字的長篇。長篇中不乏陶淵明式的真切生動與散淡悠遠,但也不免成辭的運用與概念的闡釋,尤其結(jié)尾一段,感覺就象象謝靈運山水詩的玄言尾巴,而整篇賦的體制也有點象謝靈運的三段式雜糅結(jié)構(gòu),不及《歸去來辭》的純凈專一、簡潔明快?!度召x》在語言風(fēng)格上則更多地保持著南朝的流麗華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五、七言詩句入賦的問題。五、七言詩與賦的融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實質(zhì)性的轉(zhuǎn)變是從南齊開始的,梁陳時期五、七言詩體賦得以成熟,庾信《對燭賦》《春賦》、徐陵《鴛鴦賦》、蕭愨《春賦》等,都可以當作代表。王績的《三日賦》《元正賦》乃至朱桃槌的《茅茨賦》正是上承梁陳,下啟王勃《春思賦》《蕩子從軍賦》的過渡性作品。如《三日賦》,開篇即以七言歌行入賦:“年去年來已復(fù)春,三月三日倚河漘”,幾句四言之后,又是婉轉(zhuǎn)流麗的七言:“潘尼已向天淵渚,袁紹應(yīng)過薄洛津。舊嫌晦日年芳早,情知上已風(fēng)光好。誰家園里泛紅花,何處堤傍無綠草。翠幕臨流灞池曲,朱帷曜野橫橋道?!敝虚g還有一些類似律詩的五言句子:“樹下遺香粉,砂頭送紙錢。尋春須得遍,但任莫言旋”。
便是文學(xué)主張,在王績身上也可看出南北的雙重影響。除了上文提到的“題歌賦詩,以會意為功”(《答馮子華處士書》)以外,在《游北山賦序》里,王績還說:“詩者志之所之,賦者詩之流也?!边@種“志”、“意”的并重其實也是對漢魏六朝文學(xué)主張的綜會。在《游北山賦》的末段里,王績不經(jīng)意中還用了“賦成鼓吹,詩如彈丸”八個字,這八個字也與南朝文論有關(guān)。前四字出自于《世說新語·文學(xué)》:“孫興公云:《三都》、《二京》,五經(jīng)鼓吹?!焙笏膫€字用的是謝朓關(guān)于詩歌主張的名言:“好詩圓美流轉(zhuǎn)如彈丸?!?《南史·王曇首傳附王筠傳》)
這些都可看出王績賦作在藝術(shù)上的過渡性。
就社會層面而言,隱士是游離于官場的士人,它不是個別的生存狀態(tài)而是普泛的歷史現(xiàn)象。代有隱士,隱逸的行為取決于個人心性,也與社會狀況關(guān)系密切。從三國到兩晉南北朝,士大夫普遍樹立了希企隱逸的愿望,而且由被動變?yōu)樽杂X,由外跡于山而轉(zhuǎn)為內(nèi)足于懷。這與社會的動亂與玄風(fēng)的熾盛不無關(guān)系。漢末之亂,三國鼎立,司馬代曹,八王之亂,永嘉南渡,“五胡亂華”,南北分裂,莫不成為士大夫希企避世,以隱存身的動力。
玄學(xué)標榜老莊,老莊哲學(xué)本身就是隱士的哲學(xué),隱逸而有玄學(xué)思想為基礎(chǔ),則隱逸本身就是高尚而又合乎自然本性的內(nèi)在需求,不再需要其他外在的緣由。即使身在朝市,也不妨礙心神的超然無累,于是有了朝隱、通隱之說。這又涉及到隱逸的種類。隱逸的分類,標準不一,結(jié)論紛紜。其中有一種影響較大的說法,就是“大隱”、“中隱”、“小隱”之說。身在廟堂而心在山林的朝隱被稱為“大隱”,真正的隱士反被稱為“小隱”,地位不高或居于閑職者便自比為“中隱”。大隱、中隱、小隱三種提法并非同時并生,漢代以前無所謂大小,六朝大隱之說興起,本來意義上的隱逸反成為小隱。晉人王康琚《反招隱詩》說:“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伯夷竄首陽,老聃伏柱史?!保?3]310中隱之說定型于中唐。白居易《中隱》詩云:“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保?4]490中隱其實就是“吏隱”,“吏隱”的傳統(tǒng)十分悠久,從東方朔到阮籍、山濤,到東晉的風(fēng)流名士,再到唐代的王維,我們看到了各種吏隱的面目。吏隱的根本在于調(diào)和士大夫的獨立要求與集權(quán)制度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的形態(tài)與深淺處決于士人心性與政治環(huán)境的松緊及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東晉儒道的兼綜融合與名士的世家身份,讓仕隱的轉(zhuǎn)化相對自由,無須在名義上與思想意識上刻意強化仕隱之間的對立狀況與大隱小隱的分明界線。中唐專制的日益盛行和士大夫的莫測命運則又迫使他們重新思量大隱小隱之間的可能區(qū)域。白居易外遷洛陽、分司東都的生活體驗與禪宗的新鮮血液無疑給了他尋找折衷之路的啟示。其實陶淵明和王績的時官時隱作為時流的另類與隱逸的中堅,與中隱或直稱“吏隱”與“官隱”本不乏進化的因由與理路。當盧藏用以隱求官時,其終南捷徑便成了糾狂過正的客觀動力。從陶淵明到白居易,隱逸方式在改變,隱逸的原始精神也在衰減,其間起決定作用的是隱者的操守與資本。
隱者的資本,稱為“山資”或者“隱業(yè)”。隱業(yè)的來源,或繼承祖業(yè),或時官時隱,或接受饋贈,或躬耕田畝,或授徒講學(xué),或因憑技藝。陶淵明是需要躬耕隴畝的,謝靈運則可以因憑祖業(yè)。王績的隱居條件也不錯,他在《游北山賦序》中自敘家世時說:“吾周人也,本家于祁,永嘉之際,扈從江左,地實儒素,人多高烈。穆公感建元之恥,歸于洛陽;同州悲永安之事,退居河曲。始則晉陽之開國,終乃安康之受田。墳隴寓居,倏焉五葉;桑榆成蔭,俄將百年??兡仙焦是?,老而彌篤;東陂馀業(yè),悠哉自寧。酒甕多于步兵,黍田廣于彭澤?;矢χk之心事,隴畝終焉;仲長統(tǒng)之規(guī)模,園林幸足。”王維的輞川別業(yè)在中國園林史、文化史上都極富盛名。白居易的中隱生活也是非常愜意的,他的《中隱》詩說:“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君若好登臨,城東有秋山。君若愛游蕩,城東有春園。君若欲一醉,時出赴賓筵。”
嚴格說來,隱者的操守與隱業(yè)的豐厚是成反比的。王績的獨立人格與自由精神便遜色于阮籍與陶淵明。反映在文章上,便少了批判的力量與理想的光芒。好在火種不滅,文學(xué)也不等于道學(xué),盛唐的王維、孟浩然接續(xù)了陶淵明、王績的隱逸之風(fēng)與山水之文,并得到了李、杜的推重。在這個傳承的過程中,王績以個人的深刻體察與對隱者的頻繁稱引凸現(xiàn)了隱逸的主題,并融合了山水與田園。
韓國學(xué)者白承錫在《初唐山林隱逸賦之研究》一文中談到:王績的《游北山賦》是‘繼承陶淵明《歸去來辭》的神韻之作,并開了初唐山林隱逸賦之先河”。[15]可以用來評價王績在隱逸賦史上的承傳意義。
[1]劉偉生.唐賦研究三十年述評 (1978~2008)[J].湖南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0(1).
[2]董 浩.全唐文:卷一三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龔 斌.陶淵明集校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韓理洲.王無功文集:五卷本會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彭定求.全唐詩: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
[6]霍松林,梁 靜.試論王績詩文的獨特意蘊[J].山西大學(xué)學(xué)報,2006(3).
[7]何良?。挠妖S叢說:卷二十五[M].北京:中華書局,1959.
[8]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xué)史:第二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9]韓 暉.隋及初盛唐賦風(fēng)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2.
[10]張錫厚.敦煌賦匯[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11]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2]郭紹虞.清詩話續(xù)編:第三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梁蕭統(tǒng).唐李善注·文選:卷二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4]顧學(xué)頡.白居易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5]白承錫.初唐山林隱逸賦之研究[J].滁州師專學(xué)報,2000(4).
[16]劉偉生.賦體敘事研究前景展望[J].云夢學(xué)刊,2011,32(5).
[17]劉偉生.李嶠《楚望賦》并序的理論內(nèi)涵與價值[J].中國韻文學(xué)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