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華
(惠州日報社 要聞部,廣東 惠州 516003)
提高地方黨報時政新聞吸引力途徑新探
張旭華
(惠州日報社 要聞部,廣東 惠州 516003)
時政新聞是地方黨報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在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地方黨報要鞏固和擴大傳播陣地,增強傳播效果,就必須提高時政新聞的吸引力。在實踐中,可以在確保政治安全這一底線的前提下,遵循新聞規(guī)律,強化人本意識,創(chuàng)新報道方式,強化民生化表達,貼近民心生活,突出讀者最關心的新聞點,讓時政新聞更有吸引力。
地方黨報;時政新聞;人本精神;民生化;吸引力
時政新聞顧名思義就是關于時事、政治方面的新聞。時政新聞報道作為新聞報道中的“重頭戲”,其所承載的信息代表了黨和國家對重大問題的看法、主張、方針和政策,從普通百姓生活到整個國際社會無不受到影響。各級黨委和政府通過時政新聞報道,使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得以有效地貫徹落實,人民群眾則可以從時政報道中了解到事關國計民生、社會發(fā)展以及與其個人利益密切相關的信息。時政新聞是地方黨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地方黨報核心競爭力之所在。但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一些條條框框,在相當多的時候,很多地方黨報的時政新聞過于注重宣傳,忽視新聞規(guī)律,往往拘泥于程式化的宣傳話語,空話、套話相對較多,可讀性、吸引力相對不夠:一些地方黨報把時政新聞等同于黨政機關公文,滿足于依次羅列領導講話要點和文件內容,而忽視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內容,顯得像一份機關工作簡報;有些時政新聞報道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所謂的套路,開篇總是“某某領導指出”,接著是“領導要求”,最后以“領導強調”結尾,報道語言“公文化”,嚴肅有余生動不足。當前,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媒體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地方黨報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不僅要應對都市類報紙的挑戰(zhàn),還要應對網(wǎng)絡時代新型媒體的強勢崛起,以及隨之產生的“淺閱讀”習慣。在這種形勢下,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地方黨報,進一步強化時政新聞的民生化表達,不斷增強時政新聞的吸引力,辦讀者喜歡看的報紙,不但能充分顯現(xiàn)黨委機關報的權威性,而且能夠鞏固和擴大傳播陣地,發(fā)揮主流媒體作用,增強地方黨報的競爭力、親和力、感召力。
讀書讀皮,看報看題。標題好比新聞報道的眼睛,準確生動、言之有物的標題可以先聲奪人,緊緊抓住讀者心理,把讀者留在版面。在以“掃描”方式讀報,“挑著看報”的“速讀時代”,做出好標題顯得尤為重要。在實際操作中,地方黨報在制作時政新聞的標題時,往往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領導同志在講話中的“強調、指出”為主,難免顯得空洞而老套,自然也難以吸引讀者。為此,地方黨報在履行政治責任的時候,必須突出民生視角,反映老百姓疾苦與訴求,在政府與民眾間架起一座雙向溝通的橋梁。只有這樣,地方黨報才會贏得民心,更具說服力與影響力。
地方黨報在運作的過程中,如何突出民生視角呢?把新聞中最有價值的元素標出來,是制作新聞標題的一個基本原則。我們制作時政新聞的標題也應遵循這一基本原則。從實踐來看,我們可以站在民生視角,通過做實題的方式,把稿件中最重要、與讀者最有關聯(lián)、最吸引眼球的新聞元素做進標題,讓鮮活的新聞“跳”出來。當然,標題也要注意字數(shù),切忌做長標題,越言簡意賅越有吸引力,比如《惠州日報》就規(guī)定標題不超過14個字。
近年來,《廣州日報》、《南方日報》等黨報大膽創(chuàng)新求變,在時政新聞標題制作方面進行改革,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比如,2011年10月27日《南方日報》報道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標題:
國務院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yǎng)改善計劃,中央財政撥160多億元試點(引題)
每生每天補助3元改善營養(yǎng)(主題)
教育問題關乎每個家庭,孩子是祖國的未來。這個標題就選擇了廣大讀者最為關心的角度,新聞點一目了然,讀了標題就會想著往下閱讀稿件正文,看個究竟。
同樣是國務院常務會議消息,2012年3月29日《南方日報》的標題:
國務院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qū)并確定12項主要任務(引題)
小額貸款公司可改為村鎮(zhèn)銀行(主題)
同一天《廣州日報》報道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標題則為:
溫家寶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引題)
溫州將設立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qū)(主題)
兩報不約而同地抓住當時由溫州民間借貸危機引發(fā)社會關注的金融改革這一熱點話題做了實題,雖然切入的新聞點不同,但都能吸引讀者的眼球。
通過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用形象化的詞語制作標題,也是將標題做得“出彩”的一種重要方法。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拎抓細節(jié)、摘選精彩話語、借用熱詞俗語等方法,制作出引人注目的標題。如2010年廣東省“兩會”期間,《惠州日報》報道惠州市黨政主要領導參加分組討論的一則會議消息的標題:
書記“爭”重點項目 市長“推”惠州環(huán)境。
這個標題沒有以領導的講話內容入題,而是抓住了會場幾個細節(jié),一個“爭”字,一個“推”字,靈動傳神,涵義豐富,得到了領導和讀者的好評。
在導語中將新聞點突出來,也是增強時政新聞吸引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在時政新聞的導語寫作中,我們不能只程式化地將時間、地點、人物等基本新聞要素羅列出來,還應將最重要、最新鮮的新聞事實提煉出來,讓新聞“站”到稿件的前面來,以抓住讀者眼球,引起讀者閱讀興趣。導語的寫作手法也應該靈活多樣,除了普遍運用硬式導語外,還可以多運用軟式導語、復合導語。
“內容為王”始終是媒體生存和發(fā)展的不二法寶。黨報要提升市場競爭力,就必須不斷豐富稿件內容,提升內容質量,令時政新聞好看耐讀。縱觀地方黨報,領導政務活動、會議報道往往是時政新聞報道的主角,且居于報紙最重要的版面,領導按級別排排坐,寫法上也基本形成了固定的套路,絕大部分篇幅都被“官話”、“官腔”占據(jù);語言則具有濃厚的宣教味,難以親民。
其實,時政新聞與百姓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很多領導活動和會議新聞中,都蘊含著普通百姓關心的政策和信息,只是這些新聞點要么淹沒在領導的長篇講話中,可以忽略不計,要么被記者習慣性地“視而不見”,沒有被挖掘出來。基于此,提高時政新聞的吸引力,就應該在確保政治安全這一底線的前提下,強化人本意識,創(chuàng)新報道方式,盡量找到黨心與民意的“共鳴點”,在角度上盡量貼近民心,把筆墨更多地投向讀者關注、與讀者有關的內容上,官話民說,空話、套話少說,拉近領導與群眾的距離。這樣寫出來的時政新聞,不僅僅只是報道領導開了什么會、檢查了什么工作、講了什么話,更重要的是能讓讀者了解到會議與他的切身利益有什么關聯(lián),會不會影響到他的生活,想不吸引讀者都難。
在具體寫作中,我們可以采取現(xiàn)場側記、現(xiàn)場描寫等寫作手法,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以小角度切入。往往一個細節(jié)的注重、一段人性化的描寫,都能讓時政新聞鮮活生動起來。如2011年10月27日《惠州日報》報道市委書記黃業(yè)斌參加社區(qū)約請市直部門現(xiàn)場辦公會的消息:
“你家離金山大橋有多遠?”黃業(yè)斌與住戶代表楊麗芬就金山大橋噪音污染問題進行對話。
“就一墻之隔,10米左右?!薄?/p>
晚上休息關不關窗戶?”“
我家在加裝了隔音玻璃的情況下,關了窗戶還是吵?!?/p>
“那你們有什么好建議?”
“我們希望能限制泥頭車和大貨車等在晚上通行,還要為住戶加裝隔音玻璃?!?/p>
……
就東湖社區(qū)住戶反映的兩個問題黃業(yè)斌現(xiàn)場提出處理意見。要采取“三條措施”:受影響較嚴重的住戶可裝隔音玻璃;加強交通組織管理;園林部門要加密加高加厚綠化帶。
這則消息摒棄了程式化的會議報道方式,沒有把領導的“指出”、“強調”等講話內容作為稿件重點,而是用市委書記與社區(qū)居民的現(xiàn)場對話描寫直接進入正文,將廣大群眾最關心,也最有新聞價值的“處理意見”、“采取的措施”作為重點來寫,稿件因此而鮮活生動、現(xiàn)場感強、新聞點突出。這種報道方式既讓時政新聞做到了親民,更做到了便民、為民。
其實,記者在報道領導政務活動時,多用點心、多琢磨一下,這類新聞報道完全可以做到生動悅讀。比如2012年3月27日《廣州日報》報道中美兩國元首在核安全峰會上的會晤:
“家里最近怎么樣?”奧巴馬一落座即首先向胡錦濤發(fā)出問候。胡錦濤笑著說“挺好”,并向奧巴馬問道:“夫人和孩子們好吧?”奧巴馬隨即向胡錦濤轉達了家人的問候。
會見正式開始后,胡錦濤首先表示:“很高興和你在首爾再次見面。這是我們今年的首次會晤,也是三年多以來的第11次會晤?!?/p>
這則消息一改嚴肅的報道風格,另辟蹊徑,從中美兩國元首拉家常這一細節(jié)寫起,富有人情味,輕松活潑,令讀者莞爾一笑,印象深刻。
讀報最怕長文,更怕黑壓壓、沒有條塊、邏輯不清的長文。在編輯長篇時政新聞時,首先要理清稿件邏輯,然后對稿件進行分拆。一般情況下,稿件超過800字,就應該制作小標題,緩解文字壓力;超過2000字,則應根據(jù)稿件內容進行分拆,把新聞主體獨立成篇,再將其余文字分拆成提要、鏈接、解讀等,將長文“條塊化”,再錯落有致地編排在版面上,讓新聞鮮活易讀。如每年的全國、省、市“兩會”報道,開幕消息中,有關政府工作報告的內容無疑是重頭戲,就應該善于分拆稿件,將讀者最為關注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目標、措施等重要信息作為提要單獨成塊,置于顯要位置。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研究認為,一個有創(chuàng)造性的和諧的版面設計,就是要在版面上安排一個強有力的視覺接觸中心,而圖片就是版面上最有力的視覺刺激物。因此,在版式上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摒棄重文輕圖的觀念,善于運用圖片、圖表配合文字,靈活運用底紋、邊框、留白等包裝手段,讓版面活躍起來,也是提高時政新聞吸引力的重要途徑。比如《南方日報》從2002年8月6日第一次改版迄今,共進行了8次改版,目的就是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性閱讀需求,提高新聞的吸引力。
上面所述,只是從采編業(yè)務方面探討提高地方黨報時政新聞吸引力的有效途徑。簡而言之,就是讓時政報道更多地遵循新聞規(guī)律,更好地回歸“新聞”本真。顯然,在現(xiàn)有的新聞體制和輿論環(huán)境中,要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由于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報道慣性和思維定式,以及體制內諸多因素的影響,地方黨報時政新聞的改革之路還任重道遠。比如,在實踐中,地方黨報在處理新華社播發(fā)的時政報道時,往往能夠熟稔地按新聞規(guī)律制作標題、刪減稿件內容。但在報道當?shù)仡I導政務活動時,卻難有創(chuàng)新。顯然,就目前情況而言,如何提高地方黨報時政新聞的吸引力,地方黨報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固然重要,但同樣重要的還在于創(chuàng)新之舉能夠得到當?shù)刂髡吆蜕霞壷鞴懿块T的認同和支持。
(責任編校:張京華)
G216.2
A
1673-2219(2012)07-0197-02
2012-04-14
張旭華(1976-),男,湖南邵陽人,文學碩士,惠州日報社要聞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