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在中國北方地區(qū)與西北地區(qū)的交界處,它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主要包括山西、陜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qū),面積40萬平方公里,占世界黃土分布70%,為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qū)。黃土厚50~80米,氣候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
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大。黃土顆粒細,土質松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yǎng)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農墾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但由于缺乏植被保護,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長期流水侵蝕下,地面被分割得支離破碎,形成溝壑交錯其間的塬、墚、峁。
正地形是相對高于鄰區(qū)或新構造上升地區(qū)的地形。山地、高原、丘陵都是正地形。世界上許多石油礦床都與高地、丘陵,特別是穹隆或背斜構造形成的正地形有關。石油、天然氣、金屬礦床常常形成或儲存在上述正地形中。有些金屬礦床比圍巖抗風化作用較強,也形成正地形。
極地東風是從極地高空區(qū)流向低緯度的氣流。由于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氣流偏東:在北半球偏為東北風,在南半球偏為東南風。極地東風帶沿緯線圈并不是連續(xù)分布的。在北半球主要出現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靠極地一側,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南極洲沿海的印度洋地區(qū)。南北半球極地東風帶的性質有很大差別。一般來說,南極的東風比北極的更穩(wěn)定、更強盛。
非地帶性又稱隱域性,是由非地帶性因素引起的無規(guī)律分布。海陸分布、洋流等非地帶性因素使地帶性分布規(guī)律變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鮮明,使自然環(huán)境更加復雜。例如,由于巖石組成、地形起伏、地質構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帶性自然綜合體;又如,在母巖、地形、排水條件等非地帶性成土因素影響下形成的隱域土,雖與一定的生物氣候條件相聯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氣候地帶的嚴格制約。同樣,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響而形成的隱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帶內,夾雜在顯域植被中間,不形成獨立的植被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