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陳化然 姚 麗 劉曉燦
1)河北省地震局邯鄲中心臺,河北邯鄲 056001
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合肥 230026
3)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與地震活動有關的空間電磁擾動頻段主要集中在甚低頻/超低頻(VLF/ELF),這已經被眾多學者研究結果所證實。特別是2004年6月法國DEMENTER衛(wèi)星成功發(fā)射以來,地震電離層電磁異常研究得到了長足發(fā)展。然而,相對于來自空間的擾動,諸如磁暴,磁層亞暴,太陽風擾動以及地面閃電等引起的電離層電磁擾動,地震電離層異常為弱信號,怎樣凸顯地震電離層異常信息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我們利用法國DEMETER衛(wèi)星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期間地磁春、冬季夜側軌道頻譜數據,篩選了全球229個孤立地震,采用了統計學的研究方法,并限制地磁活動性來抑制非震擾動,得到了磁靜條件下地震電離層電磁頻譜異常特征的全球觀測模型。
(1)孤立地震選?。簩τ谀骋粋€地震,如果震前30天,或經度10°以內,或緯度10°以內沒有地震發(fā)生,那么該地震為孤立地震。此外,如前所述,緯度絕對值超過50°的背景數據誤差較大,并且我們分析的地震的空間域為震中距10°以內,因此,緯度絕對值大于40的地震也被排除掉。根據這些條件,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共選出299個孤立地震。
(2)背景設置:Kp: 要求kp=[0°,2°];網格:4°×2°。
季節(jié):按勞埃德季節(jié)劃分方法,把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分為3個地磁季節(jié),即3,4,9,10月為春秋季;5,6,7,8月為夏季;11,12,1,2月為冬季。在此,我們僅選取2006,2007和2008年夏季和2006,2007和2008年冬季分別做一個觀測背景,所有同一季節(jié)的地震統計研究時,采用該季節(jié)的背景。
頻段:分[20,1 k],[20,10 k]兩個頻段,前一頻段頻率分辨率為50 Hz,后一頻段的分辨率為500 Hz。
(3)研究20 k~10 k Hz電場頻譜在時間-頻率(t-f)域的特征,比較相同背景下地震和隨機統計結果,找出地震電離層異常的優(yōu)勢頻段。
(4)研究地震優(yōu)勢頻段電場頻譜的時間-空間特征,找出優(yōu)勢時間和優(yōu)勢震中距。
(5)不同季節(jié)、不同半球、不同類型(海洋、陸地)地震的空間-空間域特征研究。
統計結果表明:①地磁夏季地震時50~300 Hz頻帶統計結果顯著低于隨機統計結果,地磁冬季地震時統計結果也顯示地震時50~300 Hz頻帶的電場頻譜明顯低于常態(tài)水平;[20,10 k]Hz頻段:地磁夏季1.5k~2k Hz及4k~8k Hz頻段的電場頻譜值高于相應頻段常態(tài)值,而地磁冬季的規(guī)律則和地磁夏季相反。因此,認為50~300 Hz頻帶可看做地震優(yōu)勢頻段。②距離地震位置越近,電離層擾動越顯著,這可能是由地震引起的電離層效應,但異常的幅度較小;地震前后 72小時內,正負地震電離層異常均可發(fā)生,異常幅度值(sigma)超過3。③對同一地磁季節(jié),不同半球地震異常的方位和方向均不相同,若不分半球,則異常間相互疊加,導致異常幅度減弱;在震中附近,海洋地震以正異常為主,而陸地地震則主要為負異常;冬季和分點季節(jié),南北半球 VLF磁場能譜的震中空間-空間分布復雜;夏季南北半球震例出現趨勢分布,北半球夏季南北對稱,北半球震中正北800 km出現顯著的極大值,另有震中西南方向(600 km,800 km)出現極大值。南半球夏季σ東西方向對稱分布,西部600~1 000 km范圍的南北各440 km處出現極大值;東部以負值為主極大值出現在震中東北(200 km,500 km)處。
因此,我們認為衛(wèi)星高度上全球地震電離層電磁場頻譜有以下特征:50~300 Hz為地震電離層效應的優(yōu)勢頻段;距離地震空間位置越近,地震異常越顯著;不同半球的地震,異常方向和方位不同;地磁夏季北半球地震研究表明,海洋地震主要為正異常,而陸地地震則為負異常;地磁夏季,不同半球地震的磁場頻譜異常顯著不同,北半球的正異常偏南,而負異常偏北,南半球的正異常偏東北,而正異常偏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