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華 盧永坤 劉麗芳
(云南省地震局,昆明 650224)
云南地處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帶的東側,地質構造復雜,構造運動強烈,是我國破壞性地震頻繁發(fā)生、地震災害特別嚴重的省份之一。
2011年云南地震活動頻繁,地震災情較重。2011年對云南造成災害的破壞性地震共4次(1次為鄰近中國邊界的緬甸地震),最大地震為3月24日緬甸7.2級地震。地震共造成25人死亡,338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32億元。云南境內最大地震為3月10日盈江5.8級地震,影響最大、成災最重。德宏州、保山市、西雙版納州和普洱市是 2011年云南地震災害最重的州 (市),其中德宏州 25人死亡,31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 23.72億元,約占全省全年地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75%;保山市1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4.4億元,約占全省全年地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的14%;西雙版納州1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 3.01億元,約占全省全年地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的10%;普洱市無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 0.31億元,約占全省全年地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的1%。
2011年云南地震災害特點如下:
(1)城市直下型地震危害嚴重。盈江5.8級地震震害損失不僅名列云南省歷次同級地震前列,同時也平居本年度全國25次破壞性地震(5.0~6.1級地震)之首。究其原因,主要與盈江地震為城市直下型地震(微觀震中與縣城相距僅有千米)以及縣城建造在沖積盆地之上、震害疊加等因素有關。
(2)震害疊加現象明顯。盈江5.8級地震發(fā)生前,部分災區(qū)(縣城)受到2008年發(fā)生的5.0、5.1、5.9級地震影響處于Ⅵ度區(qū)內,2011年1~2月發(fā)生的兩次4.8級地震也在災區(qū)局部造成Ⅵ度破壞;騰沖兩次5.2級地震的微觀震中相距僅3000米左右,屬于原地復發(fā)地震。這些明顯的震害疊加現象,一方面致使災區(qū)面積增大;另一方面造成建(構)筑物的破壞程度加重,人員傷亡加大。
(3)2011年云南地震災區(qū)地處邊疆3個州(市)8個縣(區(qū))的山區(qū),災區(qū)多屬邊、少、山、窮、少數民族聚居的貧困地區(qū)。由于經濟基礎低下、防震意識薄弱,這些地區(qū)部分建(構)筑物抗震設防標準不高,老舊建筑不少,相當數量房屋采用空心磚作為建筑材料,或者采用“墻抬梁”建筑,抗震能力低下,在地震中大量倒塌,破壞較嚴重。致使地震時震害加重,地震受災后抗震自救能力有限,房屋震損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比最大。
(4)民生工程在地震中表現突出。2008年汶川地震后,云南省全面加強預防和處置地震災害能力建設的十項重大措施實施,全省開展了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中小學校校舍安全工程,在本年度的各次地震中經歷了考驗,災區(qū)這類工程涉及的各類建筑物,震后調查平為基本完好,在2011年的地震災害中取得明顯減災效益。
(5)3月24日緬甸7.2地震發(fā)生在國外,但造成國內受災。地震發(fā)生在北東東向勐龍斷裂構造帶緬甸境內,震級較大,震中距云南最短距離僅86 km,云南西雙版納州勐海、景洪、勐臘和普洱市瀾滄、孟連、西盟等縣沿邊境的部分鄉(xiāng)鎮(zhèn)民房、校舍、醫(yī)院、水利設施等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