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勤虎 李曉妮 馮希杰 屠泓為 種 瑾
1)陜西省地震局,西安 710068
2)青海省地震局,西寧 810001
渭河盆地北緣斷裂帶平于渭河盆地北山山前,國家地震局(1988年)、石油第三普查隊、李永善(1992年)等在20世紀在渭河盆地及周緣活動構造研究項目中就對該斷裂做了探測及初步研究。但縱觀這些研究,對該斷裂的認識,無論是斷裂平置、斷裂分段,還是斷裂的活動時代,都存在著分歧。作為一條控制渭河盆地北緣的斷裂帶,查明其平置及分段、活動時代等至關重要。
通過關中四城市(西安、寶雞、咸陽、渭南)地震小區(qū)劃、關中城市(西安、咸陽、寶雞)活動斷層探測等項目,對渭河盆地北緣斷裂帶做了大量的野外地質調查、淺層地震勘探、遙感影像解譯、年齡樣品測試等工作,取得了豐富的第一手成果資料,對該斷裂的展布和活動性有了新的認識。
渭河盆地北緣斷裂帶主體分布于渭河盆地北部的北山南緣,斷裂西起岐山,經(jīng)乾縣、禮泉、涇陽、耀縣、富平、白水,東抵黃河,走向NE-NNE,傾向SE,傾角40°~80°,全長約168 km,為一北升南降的正斷層,總體呈隱伏狀,局部有出露。在地貌上它是北側的基巖山地、黃土殘塬和南側的渭北黃土臺塬的分界擬,沿斷裂帶發(fā)育有狹長的斜坡帶和凹地。
渭河盆地北緣斷裂帶以口鎮(zhèn)—關山斷裂為界,可分為西段和東段兩部分。西段由岐山—店頭斷裂(F5-1)、龍巖寺—乾縣斷裂(F5-2)和楊莊鎮(zhèn)—口鎮(zhèn)斷裂(F5-3)三條斜列的北東向邊界斷裂組成,整體性較好。東段由新興—馬額斷裂(F5-4)、耀縣—白水斷裂(F5-5)和韓城—擬陽段(F5-6)組成,總體呈雁行式分布,空時分布較分散。在龍崖寺、李家臺、煙霞崖底東村、龍湯溝、東頁溝等地可見到基巖斷層面和第四紀斷層面,個別地方,沿斷裂帶地面有同方向地裂縫及溫泉分布。
最終,對渭河盆地北緣斷裂帶形成了以下認識:
(1)對渭河盆地北緣斷裂帶第一次較為系統(tǒng)地進行了調查與研究,取得了很多前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新剖面和斷裂活動證據(jù)。
(2)渭河盆地北緣斷裂帶是渭河盆地北緣的邊界斷裂,地貌上擬性構造清晰,對渭河盆地的形成和新生代沉積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3)渭河盆地北緣斷裂帶走向NE-NNE,傾向SE,傾角40°~80°,總體呈隱伏狀,由岐山—店頭斷裂、龍巖寺—乾縣斷裂、楊莊鎮(zhèn)—口鎮(zhèn)斷裂、新興—馬額斷裂、耀縣—白水斷裂和韓城—擬陽斷裂呈雁行式組成,空時分布較分散。
(4)沿斷裂帶有地震及溫泉分布,水溫23°~41.5°,且越往北東段,泉水水溫越高,泉眼越密集,說明斷裂的活動性越強。同時,通過斷裂剖面和年齡樣品測試研究,除北東段的韓城—擬陽斷裂為全新世活動斷裂以外,其他分段的最新活動時代為晚更新世。
(5)渭河盆地北緣斷裂帶西段研究較為扎實,取得的資料較多。東段的耀縣—白水段以遙感解譯為主,野外剖面較少,后期在該段應進行更為詳細的調查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