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藝
(泉州師范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南音源于漢代,形成于唐代,是閩南地方音樂與古漢語方言的完美結合,主要以洞管、弦管為音樂表現(xiàn)形式,是基于閩南文化發(fā)展起來的,結合了閩南方言、宗教、人民物質(zhì)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因素,是一種藝術綜合體。南音分為指、曲、譜三種類別,其中,曲是南音中最具分量的藝術形式,在南音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擁有上千首之多。南音的曲在演奏中分為上四管和下四管兩種形式,其中上四管可分作洞管與品管,洞管主要指琵琶、三弦、洞簫、二弦、拍板等五種,品管主要指琵琶、三弦、笛、二弦、拍板等五種;下四管稱作十音,主要是指木魚、四寶、銅鈴、扁鼓、三弦、二弦、響盞、狗叫、中音嗩吶、琵琶等。曲是南音的核心,是南音中最具有戲劇性的音樂形式,又被稱為散曲。它時而抒情,時而繪景,時而言志,種類繁多,委婉纏綿,又不乏剛勁之力量,流行最為廣泛。通常情況下,南音的曲是用泉州方言演唱。首先,南音的曲吸收了從古至今的藝術精華,具有時代的繼承性。南音曲很好地繼承了我國唐代大曲中的遍和破的手法,例如《甘州歌》、《梁州歌》等。其次,南音曲與閩南本土的宗教、文化密切結合,例如《南海觀音贊》、《普庵咒》[1]等。第三,南音的曲還廣泛引進其他藝術形式的精華,吸收楚歌、潮調(diào)、吳歌及閩南地方音樂,并融合了弋陽腔、青陽腔、昆腔等唱法,是一個藝術的大薈萃,例如《告大人》、《士九弄》等作品。
腔韻是在南音藝術構建中最具有表現(xiàn)力的一種音樂形態(tài)。南音曲的腔韻表達的更多的是一種和諧之美,在手法上體現(xiàn)出既波瀾疊嶂又平靜如水,不偏不倚的藝術之美,使音樂更加婉轉、悠揚、深邃,通過腔韻的應用,展現(xiàn)出南音曲的不同曲風、曲體、曲韻。南音曲中靈活的腔韻應用,使得許多作品更加突顯出特色。例如作品《三千兩金》中的邊歌邊舞,《春光明媚》通過腔韻的變奏的運用,體現(xiàn)出春天的萬物復蘇的美感與生機勃勃。南音曲的腔韻是與樂器緊密結合的,南琶、二弦、三弦、洞簫及曲笛、小嗩吶等主要樂器本身就具有靈活多變的特色,為腔韻的靈活運用提供了前提條件。南音曲的腔韻形態(tài)有不同的種類以及顯著的特征。
對比是南音曲腔韻最明顯的特點,即通過腔韻的調(diào)式、調(diào)性、音調(diào)、旋律對比來表現(xiàn)表演者的喜怒哀樂情感,體現(xiàn)出了南音曲特有的音樂形態(tài)。例如在《去秦邦》中,通過腔韻的強弱、快慢的對比,使得作品更加打動人心,引人入勝,通過對比產(chǎn)生的大韻、中韻、小韻、短韻表現(xiàn)出更突出的視聽張力。
腔韻的變奏是在原有腔韻的基礎上,通過修飾的手法,使曲的腔韻更加具有豐富多樣的表達力。南音曲腔韻的變奏通常有許多種方式,比較常見的有裝飾性變奏、高低音變奏、壓縮變奏三種類型。裝飾性變奏,指通過音符的裝飾性的延伸或加花進行變奏。高低間變奏,指由高音區(qū)移向低音區(qū)或由低音區(qū)移向高音區(qū)。通常情況下,此變奏在句頭或句尾用得比較多,音域的間隔為四度至八度之間。南音曲腔韻的壓縮式變奏,表現(xiàn)為節(jié)拍的壓縮,即由4/2拍變?yōu)?/4拍,或在句尾進行拉腔變奏壓縮等。南音曲腔韻通過變奏,使得曲子更加富于變化,靈活運用,而不失整體性,更好地表現(xiàn)了音樂的主題。[2]
重復的手法是流行音樂或民歌常用的一種形式,南音曲腔韻中也經(jīng)常用到這種手段。相對于民歌和流行音樂而言,南音曲的歌詞不如單純式民歌或流行音樂那般整齊押韻,不能夠靈活地分節(jié)或分段,但是南音曲腔韻的重復手法,使得南音曲能夠像民歌或流行音樂那樣,表現(xiàn)出曲子的重點,更好地體現(xiàn)出曲子的核心主題和內(nèi)在情感,例如南音名曲《魚沉雁杳》就采用了這種重復的手法。
通過多管門、多滾門、多曲牌腔韻的交融整合,能突顯出南音曲中的不同管門、滾門、調(diào)門、曲牌,使曲子更具有創(chuàng)造力。例如南音曲中的《梅花操》應用不同的管門進行巧妙的整合,又通過豐富的滾門交錯其中,使之更加具有藝術內(nèi)涵。通常情況下,南音曲的腔韻交融綜合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滾門貫穿于樂曲的開始與結尾,達到一種遙相呼應的效果,即通常情況下,頭韻由 mi、re、do、si、la等下行的骨干音組成,而在尾韻,則在這些骨干音的后邊增加低間so、mi然后回歸到la。二是滾門的差異。南音曲的腔韻由上下二個分句的骨干音相間,同是fa、mi、re、mi與si、la、sol、la的巧妙融合。三是通過由c(五空管)向f(四空管)的轉調(diào),來實現(xiàn)腔韻的交融與綜合。在這種形式下,兩種腔韻的骨干音組是相同的。四是大調(diào)與小調(diào)的融合,即通常由do、mi、re、do、do與do、re、do、si、la的尾腔的小甩腔進行融合。五是腔韻的一腔多用,是指通過一種唱腔表現(xiàn)出不同的情感。一腔多用在借鑒許多民歌的基礎上形成,南音曲與民歌的互通性,促進了一腔多用這種藝術形式的發(fā)展。例如在南音曲《元宵十五》中,通過滾門、大調(diào)與小調(diào)以及腔韻的前后呼應,更完美地體現(xiàn)了元宵十五晚上燈會的情景,起到了對主題思想的烘托和渲染的作用,使元宵十五晚上燈會更加繪聲繪色,生動逼真。[3]
南音曲的旋律是構成南音的基本要素,在運用的過程中,主要通過曲與直、長與短、高與低等不同的手法,形成有組織有節(jié)奏的和諧運動。它是在南音特有的調(diào)式和節(jié)拍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時值和音高、音量組成。南音曲的旋律時而深沉厚重,時而飄逸輕妙。
南音曲旋律充分體現(xiàn)了哲學思想在音樂中的應用,時而婉轉悠揚,時而生動直接,體現(xiàn)出剛與柔的完美結合,可謂由直生曲,曲中生直,直中有曲,曲中有直。例如作品《拜告將軍》,通過曲與直的靈活運用,表達了作品的情感主題,更完美地對人物進行了刻畫。旋律的曲主要用于體現(xiàn)孟姜女尋夫的婉轉凄涼,曲式的旋律更加增添了作品的憂傷之感,同時,旋律的直則用于表現(xiàn)將軍戍守邊關的堅毅剛勁,通過曲與直的結合,同時表現(xiàn)出孟姜女與邊關將軍的人格特征,使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
長與短在南音曲的旋律中的搭配也是南音曲的一大特色。由于長與短的配合是福建民歌的一個特征,而南音曲的旋律又源自于福建民歌,因此在長音與短音的變化過程中來體現(xiàn)南音曲旋律的表現(xiàn)力,也就成為南音曲旋律搭配的特點。曲旋律的長短在南音中極盡變化之至,在南音曲中,最長的拖腔為九雁十一枝,最短的僅為一個或兩個音符。
南音曲旋律存在一種有序與無序的現(xiàn)象。細細品味,南音曲旋律的這一特點似乎與散文有異曲同工之處,即同為形散而神不散。當然,南音中的無序也不是所說的雜亂無章,而是在有序基礎上的無序。在南音所有曲的旋律中,有相似之處,但是絕不存在雷同。其每個曲子的曲牌是各異的,結構上顯得毫無規(guī)律可尋,但是仔細推敲,南音曲旋律中的句中韻、句頭韻、句尾韻的結構手法,都是相輔相承的,雖然形式各異,但是它們之間卻又存在著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既注重統(tǒng)一,又注重局部。
如果按南音曲旋律的平均密集程度來劃分,每首曲子的密集度也不相同,或疏在前密在后,或密在前疏在后,疏與密相互映襯,相互對比,體現(xiàn)出兩者間的完美結合。例如《八駿馬》中,在演奏開始使用的是較密的旋律,而在中間則是較疏的節(jié)奏,兩者間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對比,很好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題特征。
高音與低音是所有音樂藝術形式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旋律特征,即通過曲旋律高低的變換,以體現(xiàn)作品的思想感情。南音曲旋律通常是由中低音區(qū)逐步向高低音區(qū)演進,使兩者間出現(xiàn)一個對比和反差,以達到增強音樂感染力的效果。例如南音曲中的《望明月》,描寫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是采用了旋律的高與低搭配的手法。曲子的開始一直在中音旋律徘徊,直至唱到最末段時,才將中音旋律演變?yōu)榈鸵粜桑诘诙橹貜统┒蔚倪^程中,引用了高音的旋律,從而將末段的感情推到了一個高潮,更完整地體現(xiàn)出了作品心如止水而又波瀾起伏的愛情故事色彩。
級進與跳進是指南音曲旋律跳躍的特征。南音曲旋律在級進的過程中,不是通過簡單幅度的增減達到的,而是借助跨越式的大跳以達到,且通常為二度、三度級進與四度跳進相配合,甚至偶爾也有六、九、十一度不等級的跳進。在級進與跳進中,南音曲旋律之美極盡搖曳多姿。
聲調(diào)是由聲音振動的頻率來決定對唱詞的限定作用。在南音的曲中,其聲調(diào)對字義具有完全的限制作用。南音曲主要使用的是閩南方言。從閩南方言與普通話的對比來看,閩南方言的聲調(diào)要比普通話多,普通話的方言聲調(diào)為四個,而閩南南音一般為七個,即在普通話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基礎上又增加了陽上、陰入與陽入。正是因為閩南方言聲調(diào)的多樣化,使得以閩南方言為基調(diào)的南音的曲聲調(diào)極富表現(xiàn)力,南音裝飾音的繁復多變以及靈活運用,正是這一特點的具體體現(xiàn)。得益于這一點,在南音曲的演奏和演唱過程中,要把細膩的聲調(diào)表現(xiàn)得更加到位,通常的做法便是用在字音的前方或后方加入裝飾音來解決的。
鼻音是所有閩南歌曲最明顯的特征。就南音曲的發(fā)源地泉州方言來說,其鼻化韻就有19個。相比漳州有15個鼻化韻,閩西方言有12個鼻化韻而言,泉州的鼻化韻是最多的。鼻化韻在發(fā)音過程中,氣流由口腔與鼻腔同時涌出,產(chǎn)生一種共振和共鳴,使得聲音更加具有表現(xiàn)力,甚至可以達到閉口也可以出聲的效果。鼻音的共鳴為南音曲的演唱帶來了難度,使其聲音通常顯得較為低沉,不能像其他歌曲那樣明亮,但是鼻化音也構成了南音曲的另一種風格,那就是宏大而意味深長,婉轉而又一曲飄香,展現(xiàn)出閩南南音曲的魅力精華之所在。
南音曲的調(diào)值的音樂形態(tài)特征是低音較多,很少有單純的高音。通常語音的調(diào)值分為低、中低、中、半高、高五個等級,聲調(diào)可分為升、降、先升后降、先降后升等種類。泉州方言通常為半高平調(diào),這就使得南音在發(fā)聲時除部分聲調(diào)較普通話高外,其他調(diào)值均比普通話的聲調(diào)要低,平調(diào)和中低降調(diào)較為常見,因此南音曲體現(xiàn)出溫柔綿軟的特點。這使得南音能明顯地區(qū)別于其他民族歌曲的唱法,即于平淡之處略顯曲子的韻味,在聲調(diào)與曲調(diào)高低調(diào)值的搭配中,展現(xiàn)出抑揚頓挫、高低起伏的變化。
總之,南音曲腔韻的對比、變奏、重復、交融綜合,南音曲旋律的曲與直、長與短、有序與無序、疏與密、高與低、級進與跳進,南音曲聲調(diào)的裝飾、鼻化韻、調(diào)值搭配,共同構成了南音獨特的音樂形態(tài)。南音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重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來源于閩南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中,從漢代產(chǎn)生至今,始終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出璀璨的藝術光芒。在音樂藝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南音曲以其獨特的魅力在音樂領域長久不衰,是與其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音樂形態(tài)密切相關的。
[1]張兆穎.析南音曲牌的曲牌性[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9(4).
[2]李寄萍.南音綜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4).
[3]張盈盈.福建南音泉州派、廈門派“曲”之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