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瀟
(四川民族學院 旅游系,四川 康定 626001)
清末民初服飾變革的現(xiàn)代性表達
于 瀟
(四川民族學院 旅游系,四川 康定 626001)
清末民初,在西方文明的刺激下,中國人的服飾也由傳統(tǒng)走向了現(xiàn)代。封建社會的衣冠之制隨之解體,服制觀念在文明與落后的對立中被重構,中國人舊有的民族、國家觀念更被沖擊和重塑了。這一時期滿漢兼容、中西并蓄的服飾,就鮮活地體現(xiàn)著這一時代特征。
清末民初;服飾變革;現(xiàn)代性
清末民初是中國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近世服制演進的重要階段。在這期間,在西方文明的刺激下,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習俗、觀念等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中國人的服飾也由傳統(tǒng)走向了現(xiàn)代,輕便合體的西裝革履逐漸替代了傳統(tǒng)的長袍馬褂,中西合璧的中山裝與旗袍成為新的時尚,封建社會的衣冠之制隨之解體,服制觀念在文明與落后的對立中被重構,中國人舊有的民族、國家觀念更被沖擊和重塑了。
(一)剪辮易服
鴉片戰(zhàn)爭以后,與東方世界的沒落相對應的,是西方文明的興起。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擊碎了天朝上國大門,中國這個曾經(jīng)深受各國蠻夷艷羨與仰慕的文明古國,不知不覺中淪為備受譏諷的愚昧落后、不可理喻的不開化之邦,男人的發(fā)辮、長袍馬褂以及女人的毀形的腳,讓全歐洲都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荒謬最奇特的民族”[1](P51)。西方輿論的刺激和衰微的國勢,讓越來越多的人把辮子、長袍視為落后的標志,紛紛提議“取以歐美衣服而著之中人之體”[2],于是洋裝洋帽就成了中國人追求的新風尚。
伴隨著列強的侵略步伐,越來越多的西方人來到中國。傳教士在中國自由傳教、教會學校的開辦、租界的設立等,都讓中國人有機會接觸到洋裝洋飾,并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外官員、職員及其家眷的交往日益增多,服飾自然而然地在交往過程中交匯和融合。一些與外國人接觸較多的人,服裝和生活上也逐漸開始西化。隨著東西方文化接觸的逐漸增多,一些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西方文明的先進,同時也開始反思中國的陋習和弊病,剪辮易服就是這種反思的結果。
一些進步人士從國民體智和改制立憲的角度出發(fā),指出辮發(fā)、長袍的落后不開化,紛紛提議藉由剪辮易服來表明國家立意變法的決心與態(tài)度,以回應西方人的指責,但均遭清政府拒絕。1904年,為了經(jīng)武振軍,清政府開始采用西法練兵,在軍戎服制上也不得已模仿日本歐美等國做出改變,于是形成了剪短發(fā)辮這一變相的剪辮之風,雖然隨即被明令禁止,但剪辮易服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1906年7月30日,《大公報》以“剪發(fā)易服議”為題,發(fā)出征文廣告,力圖借此推動剪辮易服運動乃至整個新政改革。從8月20日起,“言論”欄目連續(xù)發(fā)表了于天澤、沈鄂、湘鄉(xiāng)季子、王采五、張兆蔭、張濬源、效靈七人的論文。這些文章從個人衛(wèi)生、經(jīng)濟、尚武精神、國運興衰和世界趨同等角度,論述了剪發(fā)易服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提出了三種區(qū)分年齡、職業(yè)的具體實施方案,并以大量的篇幅駁斥了守舊者對剪發(fā)易服的種種非難。10月31日~11月4日,《大公報》又以連續(xù)三期報紙連載俞麗宸的《剪辮論》。文章在稍早的“剪發(fā)易服議”討論的基礎上,指出剪辮易服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并號召國人不要因為眷戀那落后不合時宜的辮子而把自己區(qū)隔于文明社會之外。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大公報》先后刊登了八篇文章,大張旗鼓地對剪辮易服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剪辮易服的原因明晰了,方向也基本上確定了,還被提升到了強國保種的高度,在社會上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二)婦女解放運動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剪辮易服運動中,男子服飾是必須改革的對象,女子服飾要不要改革呢?
在中國幾千年以男權為中心的封建社會里,僅作為男性的附屬品而存在的女性,長期被封閉在狹小的閨閣之中,幾乎與社會隔絕,于大局而言,是可有可無的,因此清初的服飾變革中,有“男從女不從”之說。與男裝的全盤滿化不同,滿漢女性的服飾各因循其舊俗,未做改變。到了清末,女子服飾的改革與男女平權、國家興亡聯(lián)系起來,勢在必行。
反纏足。纏足,又稱裹腳、纏小腳、裹小腳,是漢族女性的一種舊俗。雖然很早就有有識之士提出反纏足,但成效不大。清朝統(tǒng)治者多次下令禁止纏足,卻屢禁不止。清末,纏足被視為中國社會落后的象征之一,并認為纏足造成了中國女性的柔弱,進而影響到整個民族及國家的力量,因此開始從強種保國的高度推行反纏足運動。民國之初,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發(fā)布命令通飭全國勸禁纏足,至此,纏足在法令上得到禁止,纏足之風開始逐漸消失。
新式女裝。清末民初,中國社會劇烈動蕩,各種文化因素交織碰撞,西學東漸促進了中國近代女權思想的產生,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和婦女解放運動的進程。“男女平權”的呼聲使中國女性第一次有機會從深閨之中走入社會,她們在爭取自己地位的同時也在塑造和展示著新的女性形象。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碰撞,也清楚地體現(xiàn)在她們的服裝上。民國元年公布的服制中規(guī)定的女裝,基本是對清朝漢族女性服飾的延續(xù);此外,一種穿高領窄袖長襖、素長裙、皮鞋,梳東洋髻的中西混搭式著裝受到廣大女性的青睞;也有一些婦女解放運動的先行者,紛紛著男式西裝、大衣和禮帽,以示掃去女性柔弱之氣。這一時期,女學生裝也出現(xiàn)了。當時的新式學堂,都明確提出了不纏足和衣飾整潔的要求。女學生多身著無任何鑲飾的窄袖襖、裙,到“五四”時期,素衣黑裙已成為典型的女學生裝束。
民國初年的服制改革,將西洋服飾第一次直接地自上而下地引入中國,并以此為社會政治變革和與世界大同的手段之一。民國初年,中國服飾總體上呈現(xiàn)出尚洋尚新基礎上的中西合璧、新舊雜陳的特征。中山裝和旗袍便集中地體現(xiàn)了這一時期的服飾風貌。
中山裝。推翻帝制后,以青年裝為基礎,綜合西服樣式創(chuàng)制而成的中山裝,一直深受政府官員和追隨革命人士的歡迎,并很快也被國際上認可為中國男子的禮服。1928年,國民政府下令將中山裝作為文官制服,并規(guī)定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中山裝的創(chuàng)立,標志了中國服飾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獨立和自覺。
旗袍。旗袍原是滿族女子的袍服,其基本樣式是立領、大襟、寬松、長袖,平面剪裁,不開衩。民國時,旗袍逐漸在城市婦女中流行,腰身較寬松,袖口寬大,長度至腳面,并作滾邊鑲邊。至20世紀20年代,旗袍融入西洋女裝元素,采用立體剪裁,變得收腰合體,線條簡潔,既突顯了女性婀娜多姿的體態(tài),又保留了東方女性的含蓄和優(yōu)美,迅速流行起來。滿漢兼容、中西并蓄的旗袍,從另外一個層面印證了近代中國從“排滿反清”到“五族共和”的思想轉變。
早期的革命黨人在狹隘民族主義的指引下,以排滿革命為號召,把滿族人同其他少數(shù)民族一道排斥在中國之外。以康、梁為代表的立憲黨人敏銳地覺察到,排滿革命會造成國家的分裂,于是康有為在其《辯革命書中》指出,無論滿蒙,都是中國人。梁啟超更進一步提出大民族主義觀,提出了聯(lián)合滿蒙苗回藏一起建立統(tǒng)一國家的思想。孫文等革命黨人也及時把口號修正為“合漢藏滿回蒙,為一大共和國”。1912中華民國成立,“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為一人”,并確立了象征五族共和的國旗——五色旗。這一時期滿漢兼容、中西并蓄的服飾,便鮮活地體現(xiàn)著這一主張。
[1](英)哈利.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M].王維周,等,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效靈.剪發(fā)易服議·言論[N].大公報,1906-10-11.
TS941.61
A
1673-1395(2012)03-0172-02
2012-02-10
于瀟(1981-),女,遼寧遼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跨文化社會問題研究。
責任編輯 韓璽吾 E-mail:sheke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