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中北大學 人文社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從禮貌原則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李 霞
(中北大學 人文社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禮貌原則是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中西方禮貌原則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稱呼語、自謙尊人、中庸原則與贊同準則等方面,從中可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由于產(chǎn)生背景、民族心理特點以及思維方式等不同,而在自我觀、世界觀、道德觀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產(chǎn)生的明顯差異。
禮貌原則;中西方;文化差異;民族文化
(一)以漢文化為代表的中國的禮貌原則
中國的禮貌原則主要可以概括為:第一,尊稱原則,指在交往過程中恰當?shù)胤Q呼對方。這種原則是漢文化“上下有異,貴賤有分,長幼有序”的觀念長期發(fā)展而導致的。第二,自謙原則,指貶低自身或者是與自身相關的事物,并對他人或者是與他人相關的事物予以高度贊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就有“夫禮者,自卑而尊人矣”的說法。第三,使用雅言的原則,指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盡量使用高雅的而非粗糙的言語。第四,德言行原則,指盡量減少他人由于自己的行為而付出的代價,體現(xiàn)的是“尚德”的精髓。第五,中庸原則,指在交往的過程中,雙方都盡量避免過大的分歧,體現(xiàn)了漢文化“尚同”的內(nèi)涵。
(二)以英美文化為代表的西方禮貌原則
在以英美文化為代表的西方禮貌原則方面,英國語言學家Leech早就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和歸納。Leech將西方禮貌原則歸納為6個基本的方面:其一,策略準則。在交往的過程中盡量減少他人為此而付出的代價,同時盡量增加他人可能獲得的利益(Minimize cost to others &maximize the benefit to others),這一點和漢文化當中的德言行原則基本上是一致的。其二,慷慨準則。在交往的過程中盡量減少自己所得的利益,而盡量增加自己付出的代價。其三,贊揚準則。在交往的過程中盡量多用贊揚語言,少用批評用語,這樣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融洽的交際環(huán)境。其四,謙虛準則。在交往的過程中減少對自己的標榜,可通過夸大自身的不足或自我批評(Minimize praise of self &maximize dispraise of self)來達到這種效果。其五,贊同準則。在交往的過程中盡可能縮小與他人在觀點和意見方面的不同,盡量放大與他人意見相同的部分(Minimize disagreement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maximize agreement between self and others)。這一點與漢文化當中的中庸原則存在共同點。其六,同情準則。交往時盡可能地縮小對他人的厭惡感,而增加對他人行為的理解與同情程度(Minimize antipathy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maximize sympathy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一)中西方禮貌原則上的差異
1.稱呼語方面的差異
在交際中使用的稱謂是交際用語的關鍵,最能夠體現(xiàn)出各國語言中存在的差別和本質(zhì)。
在中國使用的稱呼語主要有:其一,姓名,主要包括全名、小名、學名以及在姓前加上大/小等字眼,如李高坡、歡歡、老牛、小劉等。其二,親屬、長輩,如阿姨、叔叔、爺爺、奶奶等。其三,通用性的稱呼語,這些稱呼語適用于社會普通成員之間的交流,如先生、女士、同志、小姐等。其四,職業(yè)/職位,這主要是根據(jù)人們所從事的職業(yè)或在各個行業(yè)中的職銜等來稱呼的,如老師、醫(yī)生、連長、處長等,這些稱呼語之前也可加上姓氏,如張連長、王醫(yī)生等。其五,無稱呼,這種形式包括諸如“喂”、“麻煩”、“勞駕”等日常交際用語。
相對于中國人使用的稱呼語,西方文化中對姓名的稱呼比較單一:“名”或“稱謂詞+姓”;對親屬的稱呼往往不分長幼,也不太講究輩分高低;至于職業(yè)或職位,則不用作稱呼語。
2.在自謙尊人方面的差異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交際過程中漢文化形成了一套自謙尊人的詞語。自稱“晚生”、“鄙人”、“小弟”和“不才”;稱自己的兒子為“小子”、“犬子”;稱自己家為“寒舍”、“鄙室”、“陋室”;稱自己的作品為“愚作”、“拙作”。而尊稱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為“您”、“閣下”、“您老”;“令郎”、“令嬡”;“府上”、“杰作”、“佳作”等。
西方文化雖尊人,但不卑己,并沒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這些自謙尊人的用詞。第一人稱用“I”、“my”、“mine”;第二人稱用“you”、“your”、“yours”,簡單、直接。
此外,在中西方文化中,人們對對方的贊美做出的回應也不同。在漢文化中,人們聽到對自己的贊美之后往往會通過貶低自己來傳達自己謙遜的信息,比如,“這次是運氣而已”、“哪里,哪里”等。而在英美文化中,如果對對方的贊美采用這種說辭,則會被看作是虛偽的表現(xiàn),或者是缺少自信心的表現(xiàn),對方就會認為自己的觀點被否定了,因此,這樣做是一種極不禮貌的行為。英美文化中,在交際過程中被對方贊美時,應該表示感謝,而如果要表示謙遜,則可以采用轉(zhuǎn)移話題,或者是降低對方的贊美值等方式,而不是完全地予以否定。
3.中庸原則與贊同準則的差異
漢文化中的中庸原則與英美文化中的贊同準則具有相似性。這兩種禮貌原則在本質(zhì)上都最大限度地考慮到了交際中對方的“面子”,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對方。但是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的。西方人在表達不同意見之前,往往先說“對不起”,或部分肯定對方的觀點。在中庸原則下,中國人在交際中雖然會盡量避免大的分歧,但與對方觀點不一致的時候,常常直接表示反對,而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先對對方的觀點表示肯定,然后提出異議。
(二)禮貌原則所折射出的文化差異
禮貌原則是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中西方文化由于產(chǎn)生背景、民族心理特點以及思維方式等不同,在自我觀、世界觀、道德觀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具有明顯差異。這些差異反映到語言上就表現(xiàn)為禮貌原則的不同——英語民族認為禮貌的用語,漢語民族不一定認為是禮貌的,反之亦然。在文化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正視這樣的差異。
以熱情程度為例。中國人通常都是十分注重“人情味”的。因此,熱情是交往過程中漢民族常用的禮貌表達方式。例如,在宴請對方時有勸食的行為,在送禮時存在強行要求對方收下的現(xiàn)象。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都還存在很多所謂的“中國式關切”。例如,一位美國教授應邀到中國講學,在講完一節(jié)課之后,中方的接待人員出于關切而對教授講:“You look rather tired.You’d better have a rest.”這位教授將之視為對自己講課的不認同,為此而感到非常不快。從這點來看,在交際的過程中,雙方都應該從對方的文化角度出發(fā),去理解對方,這樣才能實現(xiàn)成功的跨文化交際。
[1]王國平.從禮貌準則看中英文化的異同[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2]李利芳.從委婉語的使用看中西文化差異[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5(6).
[3]茅琳,李愛萍.英漢禮貌用語的語用與文化差異[J].山東省農(nóng)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2).
H030
A
1673-1395(2012)03-0167-02
2012-01-08
李霞(1976-),女,山西壽陽人,講師,主要從事社會語言學研究。
責任編輯 強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