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艷
(畢節(jié)學院 人文學院,貴州 畢節(jié) 551700)
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石春艷
(畢節(jié)學院 人文學院,貴州 畢節(jié) 551700)
傳統(tǒng)民本思想在中國社會不斷發(fā)展,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頂峰。在特定歷史階段,明清民本思想發(fā)揮了積極的社會作用,同時為新時代的來臨做好了思想準備。因此,對明清民本思想進行研究,意義深遠。
明清社會;民本思想;新民本
在明末清初發(fā)生的劇烈社會變遷中,社會需求為思想家們提供了思考的根本動力,使得他們不再紙上談兵,轉而把目光投向現(xiàn)實,投向社會,將社會現(xiàn)實與思想的發(fā)展變化緊密結合起來,批判精神迅速提高[1]。
對于“民本”的概念,至今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結論。一般來說,所謂民本思想,就是認為民眾是國家之根本的思想[2]。它有非常豐富的內涵,主要探討的是天下與國家、民眾與君主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的關系問題。就內容來說,“民本”包括政治實踐活動以及最基本的重民、養(yǎng)民、富民、教民思想。
(一)重民思想
民本思想的第一個層面就是重民思想,它強調國家的根本是人民群眾。君主要順民心,尊民意,關注人民的地位,重視民眾保家衛(wèi)國的作用,處理好國家與民眾以及民眾與民眾之間的關系。重民思想是對普通民眾在社會發(fā)展以及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
(二)養(yǎng)民思想
民心如何駕馭,說到底就是民生問題如何解決。該問題與國家盛衰直接相關,是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基本內容和特點。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自從出現(xiàn)了社會,民生便開始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最主要的矛盾。只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戶戶安居樂業(yè),社會才會穩(wěn)定。所以,國家最基本的職能就是安定民生,君主最主要的職責就是養(yǎng)育民眾。
(三)富民思想
經濟活動的初級目標是養(yǎng)民,民眾得以安居樂業(yè)之后,如何使民眾生活富裕就是君主該考慮的問題了。富民比養(yǎng)民要求更高,不僅要使人民有充足的生活資料,還必須使他們富裕起來,生活優(yōu)越。
(四)教民思想
統(tǒng)治者實行統(tǒng)治的基礎是養(yǎng)民和富民,而統(tǒng)治的最高境界則是教化。自古以來,中國對教民思想都是非常注重的。傳統(tǒng)民本思想重視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于是便教化人們以使他們的德性增強,通過教育讓他們懂得人倫道德,明辨是非善惡。
(一)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特征
第一,意識到人心是朝代存亡、治亂、強弱和興衰的決定性因素,從而從根本上強調了君主的政治責任,并明確了君主的權力來源,對君主提出了從民欲、順民心的要求。
第二,認為君主是上天派下來管理百姓的,他可以對民眾進行隨便的役使,民眾不能制約君主的權力,也不能真正讓君主保證以民為本,民眾只是一種被君主利用的資源。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本質是要維護君主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地位,維護的是君主的最根本的利益。
(二)明清民本思想的出現(xiàn)
傳統(tǒng)民本思想衰退的事實,激發(fā)了明清思想家改革的志向,他們從“民本—尊君”的系統(tǒng)中把民本思想剝離出來,對君主存在的合理性進行大膽否定,從而提出了中國社會的異端思想——無君論。同時,在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基礎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和創(chuàng)新,強烈抨擊君主專制制度及其罪惡,要求建立限制君主權力的政治制度。即在傳統(tǒng)民本思想無路可走時,誕生了“新民本”思想。
明清民本思想不僅是明清民本思想家以傳統(tǒng)民本思想為出發(fā)點,對其加以改造的結果,也是那個年代現(xiàn)實社會的產物,因而具有很強烈的時代氣息。它是在專制制度出現(xiàn)危機,以及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的條件下出現(xiàn)的。在這個階段,商品經濟不斷發(fā)展,富民階層迅速壯大,要求的利益不斷增多。
明清時期,中央專制制度已經被逼得無路可走,這必然會使有眼光的、關心民眾疾苦的政治家、思想家覺醒,開始清算舊的傳統(tǒng),漸漸表現(xiàn)出對君主專制的反叛。他們開始用民本思想來反對皇權,從而讓傳統(tǒng)民本思想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一)狠狠抨擊和批判了君主專制制度
在廣度上,明清民本思想家對君主專制制度的各個方面(經濟、政治、教育、文化、軍事、科舉等)都進行了批判和清算,對君主專制作了揭露和抨擊[3]。在深度上,首先揭露了君主“私天下”專制制度的實質,指出君主所擁有的權力全部是靠搶奪來的;其次,深刻揭示出專制統(tǒng)治衰退的規(guī)律;最后,揭露君主專制制度不可克服的中央集權的弊端。
(二)斬斷君主專制立論的基礎
傳統(tǒng)民本思想雖然提出了“社稷重于君主”和“天下為公”的信念,但是他們所講的“私天下”與“公天下”是能夠由君王進行粘合的。明清民本思想則不同于簡單的“公與私的辯論”,而是“天下與王朝之辯”。如果說古代人們對國家興亡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話,那么到了明清之際,關心國家和政治的人群擴大到全體民眾,所以才會出現(xiàn)“亡天下與亡國”之辯。
(三)建立同事型君臣關系
傳統(tǒng)民本思想以尊君重民為政治模式,建立了“君為臣綱”的關系規(guī)范,同時也以“君臣師友論”來讓文臣作為君主的老師和朋友。明清民本思想則超越這一觀念,嘗試在君臣之間建立一種平等的同事型君臣關系。
(四)建立新型君民關系
明清民本思想家普遍主張君民平等,即朝廷的官員不一定是富貴者,平民百姓不一定是低賤的。唐甄提出,“天子雖尊,亦人也?!保ā稘摃ど朴巍罚┨熳与m尊,也只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君主要“處身如農夫,殿陛如田舍,衣食如貧士”(《潛書·尚治》)。
(五)規(guī)劃未來政治制度
1.用相權制約君權
明清民本思想家主張以社會分工為理論,確立君主與宰相的同事關系,宰相享有和君主在行政上“共議可否”的權力。這種先經過天子批紅,再經宰相補充,最后將君、相批閱的文件直接下發(fā)至六部執(zhí)行的體制,不僅在明代內閣制時未曾有過,即使是以前實行宰相制時也未曾有過。
2.以學校議政左右政策
學校不只是培養(yǎng)人才的機構,也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機構。學校參與天下治理的主要作用是對君主進行制約和監(jiān)督[4]。具體由中央和地方的學校分別評議朝廷和地方的政策。就中央而言,在太學里面挑選出一位當世大儒作為祭酒,其地位相當于宰相,對天子、宰相、六卿等進行監(jiān)督和評議。就地方來說,通過“公議”而不是任命的形式,選出一位名儒為學官,主持郡縣教學。
明清民本思想是在世界民主浪潮即將來臨的時候,中國思想家形成的思想,它本身具有近代性。然而,中國社會的特殊文化模式、近代排斥性等因素,使明清民本思想沒能發(fā)展為近代民主思想,而只是近代民主觀念與傳統(tǒng)民本思想之間的中間形態(tài)。
[1]詹萬生.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義利之辯與當代青少年學生的義利觀教育[J].吉林教育科學,1995(2).
[2]遲汗青.傳統(tǒng)民本思想源流考評[J].北方論叢,1995(3).
[3]陳柯云.略論明清徽州鄉(xiāng)約[J].中國史研究,1990(4).
[4]謝貴安.試論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J].江漢論壇,2003(10).
D092
A
1673-1395(2012)03-0109-02
2012-01-02
石春艷(1977-),女,貴州威寧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地方史研究。
責任編輯 強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