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珍
(綏化學院 外國語學院,黑龍江 綏化 152061)
岡察洛夫文藝理論與其創(chuàng)作實踐的辯證關系
孫麗珍
(綏化學院 外國語學院,黑龍江 綏化 152061)
岡察洛夫憑借奧勃洛摩夫形象締造者的身份,躋身19世紀俄國杰出批判現(xiàn)實主義大家之列,而距離說的創(chuàng)作理論又為其爭得了一個文學批評家的席位。探討其文學實踐與美學主張的矛盾與背離,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文學作品,辯證地接受他的文學觀點。
岡察洛夫;現(xiàn)實主義;矛盾
岡察洛夫是19世紀俄國杰出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兼文學批評家。他的長篇三部曲真實反映了19世紀中期的俄國社會生活狀況。他的一系列評論論著在總結前人理論成果的同時,闡述了自己的文學觀點與美學主張。
岡察洛夫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觀是在普希金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別林斯基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觀的影響下形成的,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關于藝術與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岡察洛夫肯定現(xiàn)實主義是藝術描寫的主導的創(chuàng)作方法。藝術不應當只寫光明而不寫陰影,應該像鏡子一樣放映“一切粗暴和丑陋”的東西,“現(xiàn)實主義是藝術的基本原則之一”[1](P457)。關于藝術真實。岡察洛夫認為藝術的生命在于真實,但它不同于生活的真實或是科學的真實:“科學家不創(chuàng)造任何東西,而是揭示自然界現(xiàn)成的隱藏的真實,藝術家創(chuàng)造真實的類似物,這就是說,他所觀察到的真實在他想象中反映出來,他又把這些反映轉移到自己的作品里,這就是藝術的真實。”[1](P462)關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目的。岡察洛夫否定“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捍衛(wèi)現(xiàn)實主義藝術的目的性和教育職能,將藝術目的解釋成勸善懲惡的道德教育。關于藝術傾向性。岡察洛夫要求藝術家把思想和藝術結合起來,既要用思想傾向代替藝術,又要提高形象思維的自覺性,用藝術表現(xiàn)思想。關于典型問題和距離說。岡察洛夫將人物形象典型性和時代性緊密聯(lián)系:“如果形象是典型的,它們就一定要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本身生活于其中的時代,惟其如此,它們才是典型的?!保?](P108)同時,他堅持典型創(chuàng)造中的距離說,即認為只有定型下來的生活和沉積為典型的人物才能成為藝術的描寫對象。
岡察洛夫的文藝理論與文學實踐的矛盾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回歸“自然”還是憧憬“美好”。19世紀50年代末開始,針對俄國文學的批判性問題,在革命民主派和唯美派之間掀起了“普希金傾向”和“果戈里傾向”之爭。岡察洛夫強調兩者之間的一脈相承關系,認為普希金和果戈里的活動范圍不同,果戈里整個趨向否定,但其客觀性應歸功于普希金。然而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小說家更傾向于普希金的文學傳統(tǒng),傾向反映社會現(xiàn)實美好的一面,不愿意絕對否定農奴制和宗法制生活秩序。因此,他在批判否定農奴制度和地主階級人物時,毫無疾言厲色,沒有辛辣的諷刺,反而常常溫情脈脈,幾乎要一撒同情之淚。奧勃洛摩夫懶惰成性,喪失意志與行動能力,這些作家不僅無意批判,還對他的墮落和毀滅懷有深深的同情,也表現(xiàn)出對農奴制和宗法制生活方式的戀戀不舍。作家將奧勃洛摩夫性格的形成歸咎于其生長和存在的社會環(huán)境,與其本性無關,字里行間盡是對其本性的贊許。岡察洛夫的這種中庸之道還體現(xiàn)在他對待《懸崖》中的萊斯基等人物形象身上。
第二,藝術真實還是憑空臆想。岡察洛夫始終堅持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反對虛構和捏造,然而,其小說中的某些人物形象和情節(jié)描寫卻違背了自己有關現(xiàn)實主義的具體觀點。他看到了農奴制必亡的歷史趨勢,急于找到一種新生力量作為俄國未來的希望?!镀椒驳墓适隆分械睦习⒍乓颍绕涫呛髞怼秺W勃洛摩夫》中的施托爾茲和《懸崖》中的杜新,這些新興資產階級就是以“未來希望”的理念被岡察洛夫創(chuàng)造出來的。說創(chuàng)造而不是塑造,是因為農奴制改革前后的俄國社會中,資產階級實干家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尚未真正出現(xiàn),也不能構成社會發(fā)展的進步力量。沒有了社會現(xiàn)實做基礎,小說家無法正面描寫他們如何管理自己的事業(yè),無法洞悉他們的內心世界。背離了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這幾個承載作家本人對時代理解的人物必然是“蒼白無力的,過于赤裸地表現(xiàn)著一種思想”[1](P115)。
第三,距離說與新人新氣象。岡察洛夫強調,定型生活的描寫和對成熟個性的塑造,能引導藝術家去周密地觀察社會生活,透徹研究人物性格,這也是他塑造出奧勃洛摩夫式成功典型的堅實基礎。然而,距離說并沒有影響小說家敏銳感知剛剛萌芽的社會現(xiàn)象。除了描寫諸如奧勃洛摩夫田莊和奧勃洛摩夫性格這樣的定型生活和沉淀為藝術典型的人物外,岡察洛夫也善于捕捉社會新生力量,并給予充分肯定。19世紀40年代,俄國資產階級剛剛露頭,而在此時問世的《平凡的故事》里,岡察洛夫就成功實現(xiàn)了對老阿杜耶夫這個新興資本家形象的藝術描寫,深刻洞悉了這個新興階層的本質特征,同時對其實干精神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揭示了小阿杜耶夫的貴族浪漫主義必然會被老阿杜耶夫的資產階級實干精神代替的歷史必然。岡察洛夫筆下的新女性形象也與他自己的距離說理論相互矛盾。作家賦予了奧爾嘉許多優(yōu)秀品質:理性,熱愛生活,追求自由,富于同情心等。她愛上奧勃洛摩夫,以“足以使頑石活起來”的努力去挽救他。但當她確知自己不可能成功的時候,她痛苦卻毅然地離開了他。在19世紀俄羅斯文學女性形象長廊中,奧爾嘉以這種大膽追求的熱情,奮發(fā)向上的力量區(qū)別于自己的前輩——塔吉雅娜和娜塔莉婭,躋身為新人中的一員。
岡察洛夫文藝理論同其創(chuàng)作實踐之間的矛盾與背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
現(xiàn)實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的客觀性。在現(xiàn)實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家的主觀傾向并不能完全左右他對社會真實的客觀反映。岡察洛夫出身成長于外省莊園,迫于生計,一直擔任沙皇政府的官員。他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留戀宗法農奴制生活方式的。家庭出身和社會生活背景決定了他不可能站在革命民主主義者的立場來主張暴力推翻沙皇專制統(tǒng)治和農奴制。這樣,他沒有遁入斯拉夫主義者之列,也沒有升格為革命民主主義者,對他筆下的諸多人物都表現(xiàn)出過于溫和的態(tài)度:所見的客觀現(xiàn)實雖過于“自然”,但刻意不去過多批判。
作家思想的局限性。三部曲中的施托爾茲和杜新等人物形象、某些故事情節(jié)有臆造的嫌疑,這也可以用作家保守的政治立場來解釋。持有改良主義政治主張的岡察洛夫雖然反對舊的宗法制,同情新的改革潮流,但看不到或者說是不愿意看到社會上迅速崛起的革命民主主義力量,而是把改造俄國社會的希望寄托在新興的資產者身上。因此,他在作品中不惜放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刻意把資產階級當作“新生力量和新事業(yè)的代表者”來描寫。
作家兼批評家身份的雙重性。這無疑是岡察洛夫文學創(chuàng)作與其文藝理論相互矛盾最外在的原因。他首先是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其次才是批評家。他的主要文學論著不僅都出現(xiàn)于最后一部長篇小說《懸崖》之后,而且大都是(除《萬般苦惱》外)為闡釋自己作品的思想傾向、人物形象而創(chuàng)作的。由于直接目的是為遭到批評與誤解的作品辯解,所以前后矛盾、無法自圓其說的地方在所難免。但作為批評家提出的距離說,對描寫新生事物時固有的局限性并沒有影響到作為小說家的本人對新生的尚處于萌芽狀態(tài)中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革命民主主義社會力量的真實的藝術反映。
矛盾歸矛盾,無論是小說家,還是文藝理論家的岡察洛夫,都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探討其創(chuàng)作實踐與文藝思想之間的出入,只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與辯證地接受他的創(chuàng)作觀。
[1](俄)伊凡·亞歷山大羅維奇·岡察洛夫.伊·亞·岡察洛夫全集(第8卷)[M].莫斯科:莫斯科文學藝術出版社,1980.
I561
A
1673-1395(2012)03-0021-02
2012-01-22
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11552355)
孫麗珍(1978-),女,黑龍江明水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俄羅斯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 韓璽吾 E-mail:sheke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