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志明
(云南民族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云南 昆明 650031)
《黑暗的心》中馬洛的性格分析
孟志明
(云南民族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云南 昆明 650031)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的一部以非洲為背景的小說,主人公馬洛在非洲旅行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事件使他的性格發(fā)生了變化。通過對庫爾茲的深入了解,馬洛對人的本性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發(fā)現(xiàn)自我、認(rèn)識自我,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禮,心靈得到了凈化。
馬洛;康拉德;黑暗的心;象征意義
《黑暗的心》是英籍波蘭作家約瑟夫·康拉德(1875~1924)的主要作品之一。這是一部以非洲為背景的小說。一艘從英國起航的船沿著剛果河進(jìn)入非洲的深處,一路上,船長馬洛不斷聽說有一個叫庫爾茲的白人代理商被非洲土著人奉若神明,尊為領(lǐng)袖,認(rèn)識他的人都對他贊不絕口。馬洛也對此人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非常想見到他。歷盡艱難,馬洛終于見到了庫爾茲。但結(jié)果卻使他大失所望,原來庫爾茲是一個掠奪財富、騙取土著人崇拜的暴君。雖然馬洛是故事的敘述者,但實際上,他也是作者的代言人。在某種程度上,馬洛就是康拉德本人,小說就是根據(jù)作者本人的親身經(jīng)歷創(chuàng)作的,在馬洛身上體現(xiàn)了作者的觀點及思想。因此,馬洛的性格也就反映了康拉德本人的性格。
馬洛有著像神一樣的性格和相貌。小說中有三次描述: “馬洛盤著腿坐在船尾,背靠著后桅桿。他兩頰深陷,黃面孔,背脊挺直,一副苦行僧的模樣,兩只胳膊垂下來,掌心向外翻,活像一尊菩薩?!匦掠珠_始說,把一只胳膊從肘部抬起,掌心向外,于是,加上他盤在身邊的兩條腿,他的姿勢就活像穿西裝講經(jīng)的菩薩,只是缺少了一座蓮臺?!R洛停止了,模模糊糊、一聲不響地坐到一邊去了,姿勢像個跌坐默思的菩薩。”[1](P484)即便如此,他還是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在充滿神秘色彩的非洲,任何人都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即使是像馬洛這樣一個公認(rèn)的大好人也免不了會被這種黑暗所誘惑,險些誤入歧途。但他不斷加強(qiáng)自我約束,最終戰(zhàn)勝了野蠻,抗拒了誘惑,沒有像庫爾茲那樣抵擋不住誘惑而最終走向毀滅。
與馬洛不同,庫爾茲的墮落和腐化正是由于他的為所欲為,對自己的行為毫無約束所致。他對土著人有著極大的威力,他有英國未婚妻、土著情婦、俄國隨從。在他看來,一切都是他的,他宣稱:“我的未婚妻,我的象牙,我的貿(mào)易戰(zhàn),我的河,我的……”[1](P553)他成了主宰一切的暴君,完全喪失了對自己的約束力,從而道德淪喪,失去了自我。最后,庫爾茲受到良心的折磨,在極度的恐懼中死去。他在臨時前大喊: “嚇人啊,嚇人!”[1](P584)這正是其自我厭惡的表現(xiàn),這種結(jié)局完全是他毫無約束的行為所致。
康拉德的一生充滿了矛盾。他熱愛波蘭,最終卻背棄祖國而成為英國公民;他熱愛海洋,后來卻成了一名專業(yè)作家;他喜歡冒險,卻常常謹(jǐn)小慎微。小說是這樣描述馬洛的:“他是一名水手,但是他也是一個流浪漢……他們的家永遠(yuǎn)在他們的身邊——船,他們的祖國也永遠(yuǎn)在他們的身邊——大海?!保?](P486)馬洛熱愛真理。他曾經(jīng)說過: “你們知道我恨撒謊,討厭撒謊,受不了別人撒謊,這并不是因為我比我們當(dāng)中的其他人更加直率,而僅僅是因為撒謊令我懼怕。謊言里帶有一種死亡的腐朽味兒,一種致人死命的臭氣——這正是我在世界上最為厭恨、最為憎惡的東西——我所要拋諸腦后永遠(yuǎn)不再記起的東西。它使我難受,讓我惡心,就好像咬了一口某種腐爛發(fā)臭的東西似的?!保?](P519)據(jù)此,我們堅信馬洛是絕對不會撒謊的,然而令人吃驚的是,他最終還是撒謊了。當(dāng)他向庫爾茲的未婚妻隱瞞庫爾茲臨死前說過的話時,他的內(nèi)心受到了這種自我矛盾的煎熬。“這時我心中有一種類似絕望的感覺……我感到胸間好似一陣冰涼。我聲音發(fā)抖地說……慢慢地說:‘他最后說出來的一個詞是——您的名字。’我覺得在我逃開之前,這幢房屋將會倒塌,天會塌下來壓在我頭上?!保?](P596)由此可見,撒謊對他來說是多么艱難!他這樣做心里多么難受!盡管他撒的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可是這也違背了他忠實的本性,使他痛苦不堪。一方面,他認(rèn)為文明人對原始、野蠻的最大反應(yīng)是極端的厭惡;另一方面,他也感到了自己不斷地被這黑暗的荒原所誘惑。“我想我是永遠(yuǎn)也不能再回到汽船上了,幻想著自己將獨自一人、手無寸鐵地在森林中一直活到老。……我不記得我把鼓聲錯當(dāng)作了我的心跳聲,還曾因為它那么平穩(wěn)和有規(guī)律而高興呢?!保?](P488)他對墮落的庫爾茲感到同情,從而想象般地認(rèn)為在庫爾茲和古羅馬征服者的身上都有一種共同的自我矛盾心理?!八械皆嫉幕脑瑹o邊無際的荒原,從四面八方包圍過來——那是森林中、莽叢中和野蠻人的心靈中騷動著的野性所構(gòu)成的全部神秘的生活。而他對于這種神秘卻不得其門而入。他不得不在那無法理解的世界,同時也是令人憎惡的世界當(dāng)中活下去?!O(shè)想那與日俱增的后悔,那逃跑的渴望,那無能為力的厭惡,那投降,那仇恨?!保?](P523)事實上存在著兩個庫爾茲,一個是馬洛心中理想化的庫爾茲,另一個是墮落了的庫爾茲。剛開始,馬洛深深地被這個神秘人物所吸引,馬洛成了追尋者,庫爾茲是他所追尋的圣杯。但是到了后來,他逐漸了解到真正的庫爾茲已經(jīng)腐化墮落。馬洛的行程結(jié)束就是兩個庫爾茲的合而為一,追尋的結(jié)果是理想中英雄的消失。理想與現(xiàn)實統(tǒng)一的結(jié)果是殘酷的、可怕的。他沒有徹底解決矛盾,因而要繼續(xù)搜索那“黑暗的內(nèi)心深處”。
《黑暗的心》看上去似乎是馬洛尋找?guī)鞝柶澋墓适拢珜嶋H上是馬洛在尋找自己,他承認(rèn)他最想做的,其實就是對自己的認(rèn)識。有評論家把《黑暗的心》同班揚(yáng)的《天路歷程》相比較[2](P241),這樣馬洛便成了追尋者,而庫爾茲則是被尋找的圣杯。在追尋圣杯的過程中,找到圣杯者會得到一種啟迪。馬洛就像是一名在尋找圣杯的騎士,盡管他沒有古代騎士那樣勇敢。當(dāng)他結(jié)束追尋時,卻沒有像他所期望的那樣找到一個生活在黑暗和腐敗中的好人。他很快就發(fā)現(xiàn)庫爾茲先生并非他的偶像,并得到了一個可怕的啟示:“生命是個滑稽可笑的東西——無情的邏輯,為了一個毫無意義的、神秘的安排。你所希望從它那得到的,最多不過是一些對你自己的認(rèn)識而已——而那又來得太晚——一大堆無法消解的遺恨而已?!保?](P587)庫爾茲臨死前的叫喊是對人性本質(zhì)的認(rèn)識,馬洛對此也有共識,不只是對自己靈魂丑惡之處的認(rèn)識,而是對整個人類的更深層次的認(rèn)識。這次航行實質(zhì)上是一次自我發(fā)現(xiàn)的精神航行,一次經(jīng)歷內(nèi)心潛意識的旅行。在這片充滿黑暗、未知的土地上,馬洛有目的地去發(fā)現(xiàn)自我。他說:“我不喜歡工作——沒人喜歡工作——但是我喜歡工作中含有的一種東西——即發(fā)現(xiàn)你自己的機(jī)會。你自己的真實……這是任何其他人都不可能知道的?!保?](P556)從這次旅行中,馬洛更清楚地認(rèn)識了自己??道略?jīng)說過:“在去剛果之前,我只不過是禽獸而已?!保?](P141)回到文明社會,他愈發(fā)覺得自己與之格格不入。“我發(fā)現(xiàn)自己回到那座墳?zāi)拱愕某鞘?,正對著眼前大街上匆匆走過的人們發(fā)怒……在我看來,他們的生活只是一些惹人氣惱的自我吹噓?!麄兊呐e止神情令我反感……我踉踉蹌蹌地走在街上——朝著那些十分可敬的人們苦笑?!保?](P597)通過這種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認(rèn)識,馬洛對人的本性有了更深層次的認(rèn)識,他覺得所謂的文明社會實際上更加黑暗。馬洛(其實是康拉德本人)實在無法找到解決矛盾的辦法和沖出黑暗的道路,結(jié)果他成為了一名懷疑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這也正是康拉德的局限性之所在。
[1](英)康拉德.康拉德小說選[M].袁家驊,趙啟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2]殷企平,等.英國小說批評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G.Aubry,Jena.Life and Letters of Joseph Conrad[M].London:Cambridge Press,1987.
Analyzing the Personality of Marlowe in Heart of Darkness
MENG Zhi-m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 Yunnan 650031)
Heart of Darkness is a novel on the background of Africa written by Conrad.Marlowe,the protagonist in the novel changed greatly in his personality after traveling in Africa.Marlowe got to know more about human nature through the deeper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Kurtz.Thereby,he completed a spiritual baptism and got his mind purified through discovering and recognizing himself.
Marlowe;Conrad;heart of darkness;symbolic significance
I106.4
A
1673-1395(2012)03-0017-02
2012-01-10
孟志明(1964—),男,云南大理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xué)、外語教育研究。
責(zé)任編輯 葉利榮 E-mail:yelirong@126.com
長江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