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妍,指導:魏紹斌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
盆腔炎性疾病(PID),屬于中醫(yī)“婦人腹痛”“帶下病”“不孕癥”等疾病的范疇。由于該病病情纏綿,誘發(fā)因素復雜,易反復發(fā)作,難以徹底治愈,若未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可能會發(fā)生一系列后遺癥,主要表現為不孕、異位妊娠、慢性盆腔痛及盆腔炎性疾病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質量。本文擬通過對盆腔炎反復發(fā)作的預防方法進行探討,為尋求更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案提出思路。
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發(fā)生多是由于經行產后,胞脈空虛之時,濕熱、邪毒之邪乘虛而入,與沖任氣血互結于胞宮胞絡,氣血郁滯,變生瘀血,濕熱與瘀血相搏結,膠結難解,而病情纏綿,日久傷正,或前期治療過用寒涼攻伐之品,耗損正氣,正虛邪戀,而反復發(fā)作,故預后多為邪祛正虛。要預防本病的反復發(fā)作,雖不可忽視外邪之留戀,但仍當以扶助正氣為主,以扶正祛邪之原則遣方用藥,綜合性多途徑給藥,以期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防止病情反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生半死也?!奔膊〕跗冢∥惠^淺,病情多輕,病較易治,而早期治療,可有效防止病邪進一步深入,積極治療是有效預防盆腔炎性疾病反復發(fā)作的重要措施。
由于本病病情纏綿,易遷延反復,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造成較大的影響,在預防其反復發(fā)作時,單一的藥物療法往往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中醫(yī)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采取多種家庭療法、內外合治的綜合性方法,廉簡便驗,既考慮了患者病情的需要,又可得到病人的良好配合,方能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2.1 調攝飲食,增強正氣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自古有“藥食同源”之說,《內經》即有食療方劑,歷代醫(yī)家亦重視食物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的相關作用。食療是藥物與食物的有機結合,與中醫(yī)治療疾病、益壽養(yǎng)身關系密切。將食療作為本病預防方法之一,針對本病虛實夾雜的主要病機特點,常常選用黃芪、人參等扶正益氣,蓮子、杜仲、枸杞子、山藥等補腎強筋,茯苓、薏苡仁、芡實等清熱利濕之品入膳,用于食療的藥物多藥性平和,長期服用,能調補脾腎陰陽,提高抗病能力,以祛疾療病,強腎保健。
2.2 推薦中藥浴足,祛邪通脈 根據中醫(yī)理論,利用內病外治、舒筋活血的原理,使用中草藥熬制熱湯,用以泡腳是我國民間極具中醫(yī)特色的傳統(tǒng)療法。中醫(yī)認為,人體是一個內外緊密聯(lián)系的整體,足部是人體整體的縮影,足為人體十二經絡中足三陰經(脾、肝、腎)之始,又系足三陽經(胃、膽、膀胱)之終,五臟六腑的精氣通過經絡匯聚于足,是人體中腧穴最為密集的區(qū)域之一,沖脈與十二經脈亦在足部相通,且足底為腎經的通路,與生殖系統(tǒng)密切相關故有“足為精氣之根“之說。熱水浸泡雙腳,通過經絡中氣血運行作用,影響其他經脈,促進氣血運行、溫煦臟腑、通經活絡,從而起到調節(jié)器官功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改善毛細血管及全身組織的營養(yǎng)狀況,加強人體新陳代謝的作用,以健脾溫腎、調理腸胃、散結通滯、主療百病。在預防盆腔炎性疾病反復發(fā)作中,選用相關中藥配伍進行足浴,既能平衡陰陽,強身健體,提高人體免疫力,利于防病,符合百姓日常生活習慣,易于接受。
2.3 指導自體穴位按摩,增強免疫力 《素問·刺法論》曾明確提出,五疫將至,應用五種“刺疫法”進行預防,現代研究證實,中醫(yī)藥能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針灸推拿可調節(jié)機體生理病理狀況,具有增強機體防御功能和預防疾病的作用。在人體的諸多穴位中,足三里、關元、中脘、三陰交、涌泉等穴歷來都被認為是強壯要穴。針對本病相關病變臟腑,在腎、肝、脾、胃四經中選擇保健作用明顯、易定位、好操作的穴位,指導病人進行自體穴位按摩,促進血脈流通,使氣機調暢,可強健體質,增強臟腑功能,提高正氣的抗邪能力,防病治病,強身健體。
2.4 提倡耳針,協(xié)調臟腑 耳針,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針刺或者其他方法進行刺激,防治疾病的方法,因其治療范圍廣,操作方便,易于接受而越來越為醫(yī)家所提倡。耳內通臟腑,與經絡相連,跟五臟六腑及四肢百骸之間存在密切的內在聯(lián)系,《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备爬ㄕf明了耳部與全身經絡的關系。當人體的內臟或軀干發(fā)生病變時,耳廓的相應部位會出現壓痛敏感、變色等反應,故耳不僅僅與臟腑的生理活動有關,而且與其病理變化也是不可分割的。在預防盆腔炎反復發(fā)作中,加用耳針療法,擇取子宮、卵巢、三焦、內分泌、交感、腎、肝、神門等穴位,可協(xié)調臟腑,調和陰陽,扶助正氣。
目前盆腔炎性疾病發(fā)病率在逐年攀升,復發(fā)率也存在增高的趨勢,但溯本求源,本病還是可防、可治的。運用中醫(yī)中藥理論,辨證施治,從食療、足浴、按摩、耳針等多方面著手,避其邪氣,增其正氣,調和陰陽,內安臟腑,可扶正祛邪,提高機體免疫力,有效防止反復發(fā)作。
[1]劉敏如.中醫(yī)婦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2]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3]魏紹斌,王妍.防治慢性盆腔炎反復發(fā)作的相關對策探討[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6,33(9):1101-1102.
[4]張瑞蕾.慢性盆腔炎的中醫(yī)治療、預防及調護[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6,4(9):47-48.
[5]卜彥青,姜文.婦科疾病針灸治療學[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8.
[6]王妍,要永卿,季曉黎,等.從調理沖任論溫和灸在治療盆腔炎反復發(fā)作中的作用[J].吉林中醫(yī)藥,2009,29(6):499-500.
[7]駱永珍.針灸與免疫[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