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會民 □馬俊民 □高占遼(許昌市潁汝灌溉管理局)
某水利大壩工程壩址地質條件復雜,表面主要為坡積和冰積物筱蓋層,基巖由含煤中細粉砂巖、粉砂巖、煤質頁巖等韻律組成。壩區(qū)大小斷層和層間剪切破碎帶十分發(fā)育,巖性條件較差。大壩為鋼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136m,壩頂長534m、寬13m。壩體由防滲鋼筋混凝土面板、趾板、墊層區(qū)、過渡層區(qū)、主堆石區(qū)、次堆石區(qū)、下游堆石區(qū)、干砌石護坡組成。墊層區(qū)水平寬度為3m,過渡層區(qū)水平寬度5m。壩體填筑總方量為1180萬m3,其中各區(qū)填筑工程量見表1。
表1 壩體各區(qū)填筑工程量表
選取較為平整的場地,用YZ-26C型振動碾進行壓實處理,對基礎取樣,保證干密度滿足碾壓試驗料設計干密度。用石灰線劃分不同的試驗小組,試驗小組內布置1.5m×2m的方格網,石灰線作好標識,對基層面方格網進行高程測量。
采用機械鋪料,由自卸汽車按順序直接倒在場地上,推土機進行推平,局部不平處由人工整平。按標準虛鋪層厚鋪設完畢后,按不灑水、灑水10%、灑水15%(體積比)3種情況進行灑水作業(yè),由水表控制。基層面用石灰線布設1.5m×2m的方格網,對層面高程進行測量。再用YG26C型振動碾按規(guī)定遍數進行碾壓,水平碾壓時,振動碾在同一碾壓帶上進退碾壓,進退時均起振各算1遍,錯距碾壓時兩條相鄰碾壓帶連接處碾痕重疊20cm。碾壓結束后,對碾壓后的層面高程進行測量。
采用灌水法測定干密度和空隙率,鐵環(huán)直徑2.5m,試坑深度為填筑層厚。再按照試驗規(guī)程要求測定顆粒級配、滲透系數、最大粒徑等指標。
對所有的試驗小組成果進行整理,繪制出鋪層厚度、灑水量、碾壓遍數、干密度與含水量的綜合關系曲線。通過對各試驗小組結果進行分析優(yōu)選,形成最終的填筑碾壓施工參數。對于斜坡墊層料,采用BW7552型振動碾,碾壓參數為4遍,不加水。各填筑區(qū)料碾壓參數見表2。
表2 各填筑區(qū)料碾壓參數表
施工準備內容包括場地平整、測量、立層厚標志桿和分區(qū)界線標志。先對填筑場地進行平整,兩側壩坡清理干凈,并按照規(guī)范要求測量方格網高程。根據填筑料的不同分區(qū),用石灰線作好標識,制備不同高度的層厚標志桿,作為填筑層厚的參照物。左右兩岸修建若干個蓄水池,用PVC管接至填筑工作面,管子終端安設水表,進行灑水計量。
壩料填筑分區(qū)分塊由低向高鋪料,鋪料方向平行壩軸線方向,主堆石、次堆石、下游堆石均采用進占法鋪料,自卸汽車卸料后由推土機推料平整。墊層料和過渡層料采用后退法卸料,墊層、過渡層料人工配合反鏟平倉整平。在鋪料過程中,嚴格按照分區(qū)石灰線鋪設,如果超出用反鏟挖掘機作修整;厚度按照層厚標志桿進行控制。
在碾壓過程中根據壩料含水量補灑水,灑水采用人工拖PVC管均勻噴灑,專用灑水車作為補充。碾壓采用YZ-26C自行式振動碾,碾壓采用進退錯距法碾壓,除施工道路處順坡向碾壓外,其他部位沿平行于壩軸線方向進行。碾壓參數以批準的碾壓試驗成果為準,碾壓不到的部位采用小型振動碾碾壓。
3.4.1 主堆石、次堆石、下游堆石區(qū)料填筑
壩體主、次堆石區(qū)及下游堆石區(qū)的填筑除料源的級配、質量要求、鋪料厚度、壓實度都各有差異,但其施工方法基本相同。填筑料采用32t或26t自卸車運輸卸料進占法填筑,以使粗徑石料滾落底層,細石料留在面層,以利于推土機的平整和碾壓。卸料的堆與堆之間留1.0m左右間隙。平倉采用山推320型推土機平倉,振動碾采用自行式振動碾碾壓,碾壓時采用錯距法平行壩軸線方向進行。鋪料層厚、灑水量、碾壓遍數、行駛速度嚴格采用碾壓試驗確定的參數施工,鋪筑碾壓層次分明,做到平起平升,以防碾壓時漏振欠振。在岸坡邊緣靠山坡處,大塊石易集中,故岸坡周邊選用石料徑≤40cm,級配良好的石料鋪筑,嚴防架空現象。碾壓時滾筒盡量靠近岸坡,沿上下游方向行駛,仍碾壓不到之處采用平板振動碾壓實,確保岸坡部位碾壓合格。灑水在碾壓前提早進行,專人負責,加水量由水表嚴格控制。在碾壓過程中根據需要補灑水,補灑水由專用灑水車按碾壓先后次序分別灑水。壩體堆石料盡可能做到大面積鋪筑施工,保持壩體均勻上升,以減少接縫,當采用分期分塊填筑時,對層面塊間的接坡處采用臺階式的接坡方式,對接坡處的虛鋪石料、超徑塊石必須挖除重填,以保證接坡處壓實度符合設計。
3.4.2 過渡區(qū)堆石料填筑
填筑前,必須把主堆石區(qū)上游面所有>30cm的已分離的塊石清除干凈。填筑時采用26t或20t自卸汽車將料直接卸入過渡區(qū)工作面,后退法卸料,倒料順序可從兩端向中間進行,以利灑水車作業(yè)。堆與堆之間留0.5m間隙,用推土機推平,再用反鏟輔以人工整平。鋪層厚度、碾壓遍數、灑水量、行駛速度等施工參數嚴格按確定的碾壓參數執(zhí)行。
3.4.3 墊層區(qū)料填筑
墊層料最大粒徑控制在10cm以內,墊層料由大坪砂石料場軋制,經摻拌后符合設計級配要求的成品料,采用20t自卸車運至墊層區(qū),然后用推土機平倉并輔以人工整平。鋪料前與過渡區(qū)界面上的粒徑>10cm已分離的石料必須清除干凈,填筑時在上游邊線法線方向超填15~30cm的余量,便于修坡。鋪筑方法同過渡區(qū)料,并與同層過渡料一并碾壓。墊層料和過渡料的填筑需與堆石區(qū)同步進行,即主堆石區(qū)填筑1層,墊層、過渡層填筑2層。墊層料每升高5m,進行一次上游邊坡修整,修整后坡面在法線方向宜高于設計線5~8cm。墊層每升高10~15m進行1次斜坡碾壓,并做M2.5碾壓砂漿護面。
本工程壩體較高,上壩道路布置高差較大;壩體填筑工程量大且填筑高峰期強度持續(xù)較長,按照分階段填筑要求,在壩內要設置循環(huán)通道,以保持壩內運輸道路暢通,為此須在壩體分期填筑的高差處均設置壩內斜坡道。壩區(qū)坡道設置:上游墊層、過渡層區(qū)不設置斜坡道,壩內斜坡道的水平頂寬≥12m,壩區(qū)內運輸坡道最大縱坡≤10%,特別地段不陡于12%,斜坡道邊坡不陡于1:1.4。坡道處的堆石料應符合所在區(qū)的壩料要求,并按照該區(qū)標準進行碾壓施工。隨壩體上升找平,找平過程中坡道側面未壓實的堆石必須挖除鋪平,使該堆石與后填筑的堆石體一并壓實成符合設計要求的整體。
3.6.1 大壩各區(qū)料的界面處理
大壩填筑各區(qū)料的交接界面必須注意防止大塊石集中,特別是墊層料與過渡料之間、過渡料與主堆石料之間,填筑料的粒徑差距較大,施工時難免有不合格料滾落集中,因此要及時采用反鏟挖掘機或人工清除,保證主堆石區(qū)不侵占過渡區(qū)、過渡區(qū)不侵占墊層區(qū)。
3.6.2 壩體與岸坡接合部的填筑
壩料填筑時,岸坡接合部位易出現大塊石集中現象,且碾壓設備不容易到位,造成接合部位碾壓不密實。因此在接合部位填筑時,應減薄填筑鋪料厚度,或采用過渡層料填筑,碾壓設備順岸坡方向碾壓,碾壓不到的部位采用小型振動碾碾壓密實。
3.6.3 壩體分期接合部的施工
由于本工程施工工期長,面板分三期施工,中間需要預留一定時間的沉降期,且按照臨時擋水要求各區(qū)填筑高程不相同。在壩體分期接合部位,存在一定寬的半壓實狀態(tài)的松散料,必須加以處理才能進行上一層料填筑。處理的方法主要采用反鏟挖土機或推土機削坡處理,在后填筑區(qū)填每一層新料時,超前在先填筑體邊坡處用反鏟挖掘機在邊坡上削坡,把原半壓實狀態(tài)的松散清除到壩內已壓實的面層上。削坡厚度一般為1.5~2.0m,削坡后的臺階與新填筑層同時灑水后,用振動碾順邊坡方向騎縫碾壓結合部,隨著后填區(qū)的升高逐層進行削坡處理,依次邊削邊填邊碾壓到頂部。
3.6.4 雨季施工及反滲水處理
工程所處位置雨季時間長,降雨量大,容易對岸坡交接處,特別是上游墊層區(qū)產生較大的沖蝕作用,因此必須做好岸坡及坡面的排水設施:在壩肩及以外岸坡上開挖截水溝,或在壩區(qū)內有山溝的位置修截水墻,將岸坡、山溝下泄的水流導向壩區(qū)以外,防止岸坡集中水流沖蝕填筑壩面。在填筑過程中,始終保持上游壩面高于下游壩面,避免壩面的集中水流流向墊層區(qū)。施工期間,加強基坑的排水管理,使基坑下游側的水位始終低于基坑上游側水位,防止出現反滲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