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勤
在一次和歐洲商界的朋友會談時,一位德國朋友以“旁觀者清”的口吻說,他感覺最近中國工業(yè)技術界似乎處于一個沉悶和壓抑的氣氛中,這樣下去不利于中國的經濟發(fā)展。他并不十分清楚其中的原因,但是他擔心這種狀態(tài)最終會傷害“中國技術”的國際化進程。
這不是筆者第一次聽到這樣的擔心:由于發(fā)生一些質量問題和安全事故,國內部分輿論場和公眾對“中國技術”的質疑和不信任在持續(xù)發(fā)酵。在最近的一些項目招標當中,一些擁有國內自主創(chuàng)新技術的企業(yè)面臨許多來自自己陣營內部的質疑,不得不同時面對國內、國外的雙重壓力。這種主要來自本國輿論和公眾的責備(我稱之為“自責”)已經逐步演化為對相關技術部門的壓力,對自身的自信心產生了巨大打擊,拉了中國企業(yè)的發(fā)展后腿,阻礙了中國企業(yè)健康正常順利的成長。而這正是國際上一部分幸災樂禍的人希望達到的目的:中國產業(yè)自亂,等到明白過來時,市場已經重新被瓜分。我們應當了解并設法扭轉這種狀態(tài)的蔓延。
能否善待自己的民族企業(yè)和民族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崛起的重要條件,而技術崛起又是國家崛起的前提。過度和濫用質疑的言論自由權利,很可能傷及科技發(fā)展的積極性。例如,聯想集團在其崛起過程中,首先要克服的就是來自自己陣營質疑它們在進行“龜兔賽跑”的尷尬,但聯想沒有被那些“自責”拉住后腿,反而更加奮進,最終完成了龜兔的角色轉換。
其實,世界各國在其技術發(fā)展的道路上均遇到過類似被“自責”拉后腿的困惑,包括那些所謂的技術強國。日本、德國等國都曾發(fā)生過特大鐵路交通事故,但事故沒被過度渲染,沒有影響到這些國家技術可靠性的信譽和出口貿易。美國波音公司等國際名牌產品,也曾經歷過失敗的慘痛教訓,但世界沒有因為這個事件懷疑美國在相關技術的領先地位,美國更沒有因此而中斷有關技術的探索。美國技術的卓越成就,除了得益于美國特有的保護技術人才的體制以外,美國的媒體、社會、公眾給予本國技術界極大的信任和支持也是決定因素。有人假設如果這些事故發(fā)生在中國,有可能是另一個結果。
中國有些產品問世之初,遭到市場的過度指責,早早夭折,未能進一步的技術革新,這種案例并不少見。國產冰箱、洗衣機、電視機、汽車、乳制品等幾乎都曾遭遇被過度“自責”的過程。在“自責”過程中,各類國外產品喬裝打扮,紛至沓來,占領了原有的國內產品市場。等中國企業(yè)從“自責”中松綁清醒過來時,才發(fā)現市場已經變得面目全非??梢?,過度“自責”對企業(yè)的殺傷力很大,能起到市場正當競爭不可能達到的效果。
在改革開放30年中,中國產品的國際化經歷了一個痛苦的過程,其中有被外國人排擠、嘲弄和誹謗的經歷,而最讓人不能理解的事就是許多中國產品被“愛國的”中國人“貶殺”,中國社會輿論氛圍中的“過度自責”很容易扼殺中國技術精英的創(chuàng)造靈感。中國經濟已經發(fā)展到體育比賽中常見的“極限”階段:當年參與改革的年輕人,如今多數已到退休年齡,中國能否保持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取決于目前兩代人的交接是否順利。老一代人完成了向世界提供“中國制造”的成功,年輕技術精英們肩負著把“中國技術”推向世界的責任。沒有“中國技術”的“中國制造”不可能讓中國真正立于世界強國之中,而過度“自責”將會惡化民族創(chuàng)新的氛圍,自傷元氣,不可小視,必須得到緩解?!ㄗ髡呤侨鹗刻K黎世州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