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恭勤
(溫州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古代女子名折射的文化內(nèi)涵及時代性
汪恭勤
(溫州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摘 要]人名是文化的鏡像。古代女子名,有其構(gòu)成特點,折射出文化內(nèi)涵,而且被深深打上時代烙印。古代女子名的獨特性及其在不同時代所呈現(xiàn)出的不同特點,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命名習俗、婚姻制度及女性的社會地位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封建社會;女子名;文化內(nèi)涵;時代性
許慎《說文解字》:“名,自命也,從夕從口,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1]早期人口稀少,僅僅是識別形體和聲音就能滿足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如果在晚上相遇,雙方又看不清楚,這時就需要說出一個符號作為個人標記,因此就產(chǎn)生了人名。人名在產(chǎn)生之初就是一個符號而已。但隨著私有制的產(chǎn)生,姓名就緊緊地與權(quán)力、經(jīng)濟、社會地位及榮辱聯(lián)系在一起。
人名是由詞匯構(gòu)成的,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但實質(zhì)上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語言的詞匯多多少少忠實地反映出他所服務的文化?!盵2]漢族人的姓名透視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豐富的人名是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座寶庫。歷史上留下的女子名并不多,但女子名的研究受到了學者的關(guān)注。如田恒金認為,先秦時期女性命名取字的方式與男性不同:一是女性的名諱必須帶上自己的姓;二是女性的名、字之間沒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3]。焦杰認為,古代女子名中所體現(xiàn)出的女性氣質(zhì)反映了社會性別文化的深刻影響和社會性別文化的建構(gòu)過程[4]。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女子名豐富而多樣,這些女子名本身的獨特性及其在不同時代所呈現(xiàn)出的不同特點,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命名習俗、婚姻制度及女性的社會地位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1.用字局限于體現(xiàn)女性的美和特點
人們往往通過名字就可以辨別出擁有這名字的人是男性抑或是女性,因為在命名時會刻意考慮性別這一因素。從名字上區(qū)分性別很普遍,中外皆然,這是人們長期以來的習慣心理所致。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這種局限性更大。封建社會的女子是男性游心娛目的對象,她們的品質(zhì)和行為多是適應男子的要求,追求“貞靜幽閑,端莊誠一”。命名時很少出現(xiàn)像男性那樣具有圣賢、豪杰、事功、志業(yè)等色彩的名字,而“多用陰柔的字眼,向閨閣之內(nèi)的金玉器玩、花卉草木發(fā)揮,向婦德婦言婦工婦容發(fā)揮”[5]。為此,蕭遙天歸納出女性命名的常用方法,有“正格八法、變格三法、殊格一法”,多使用“姬、娟、嬋、好、婷、娥、姿、娉、妙、嫩、媚、嬌、婉、嫻、妖、娜、媛、蘭、蕙、英、芝、莉、薇、繡、紈、綺、香、黛、瓊、瑤、玉、佩、珊、璧、艷、美、佳、麗、月、波、云、雯、喜、怡、貞、淑、端、莊、靜、巧、慧”等,或者使用疊音“鶯鶯、燕燕、真真、詩詩、盈盈、瓊瓊、英英”等字。其中,部分字眼所指的事物有供男子賞玩之功用,部分字眼具有合于婦道之德行的色彩。現(xiàn)代社會對于女性的美和特點依舊沒有擺脫古代的傳統(tǒng)觀念,但這種審美標準并不是建立在封建思想之上的。長期以來,人們對女性的美和特點的判斷標準已經(jīng)形成了思維定勢,潛藏在意識深處,很難轉(zhuǎn)變。
2.重姓與“重人倫”
母系氏族社會中女子掌管著氏族的經(jīng)濟,女子的姓得到重視,這主要是由女子所在的重要經(jīng)濟地位所決定的。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母系氏族社會最終被父系氏族社會所取代,從此確立了以父權(quán)為中心的封建社會。但女子的姓并沒有隨著母系氏族的瓦解而走向滅亡,繼續(xù)受到重視。據(jù)考證,夏商周時代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并確立父權(quán)中心制的時代。但直到周朝,女子仍稱姓,男子則稱氏。女子稱姓主要是為了“別婚姻”,便于分清世系,防止同姓相婚。同姓不婚是周朝的禮法之一,這種禮法在數(shù)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根深蒂固,綿延不絕,直到近現(xiàn)代。可見,漢族女子的姓十分重要。雖然受男尊女卑觀念的影響,封建社會中女子名遠沒有男子的正式、重要及精致,不少甚至沒有名,但卻不能沒有姓[6]。在現(xiàn)代社會看來,這種同姓不婚正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與科學。然而,這種同姓不婚觀念的形成并不只是“別婚姻”這么簡單,它的背后是強大的封建禮法的約束,也正是因為有這種約束,女子的姓才會得到重視。如果真是從血緣關(guān)系上考慮的話,封建社會中的“姑表親”就不會比比皆是了,說到底人們的出發(fā)點還是“重人倫”。
3.女子男名與男尊女卑
古代女子名的用字一般局限于陰柔的字眼,但歷史上的女子名也有出現(xiàn)“女子男名”的現(xiàn)象。中國傳統(tǒng)社會歷來重男輕女,正是受到這種男尊女卑觀念的影響,當一個家庭求兒若渴卻又不得時,家長就會采取女子男名的方法,將生兒意愿寄托在女兒的名字上或希望女兒可以像男孩一樣。承載著類似文化內(nèi)涵的女子名有漢武帝皇后衛(wèi)子夫、相馬者陳君夫、鮑宜妻恒少君,孫權(quán)長女孫魯班、少女孫魯育等。此外,還有一些明顯暗含了男尊女卑思想的女子名,如招弟、來弟、亞男、勝男、亦男、若男等。這些女子名雖然擺脫了用字局限于女性美特點的字眼,但卻含有明顯的男尊女卑觀念,讓人依舊為古代女子感到不平。
4.閨名與封建禮教
進入父系氏族之后,男子掌管經(jīng)濟,女子不再起主要的領導作用。封建禮教森嚴,婦女地位低下,她們被禁錮在狹小的天地里,名字的使用范圍自然很有限,婦女無外事,故名不聞于人。通常,女子名又被稱為閨名,一般只在閨閣間流行,越不出家庭的墻垣。《宋史·列女傳》中所記載的四十位列女,卻只有三位有名字,其余或稱某氏,或稱某某妻、某某婦,或稱某某女,青史留名的倒是她們的丈夫和父親。還有不少受人稱道的婦女,她們的名字只是和自己的兒子聯(lián)系在一起,如《三字經(jīng)》中的孟母和文學形象徐母、岳母等[7]。翻閱歷史,留名青史的女子名的數(shù)量相對于男子名來說,少之又少。一般女子名都是“養(yǎng)在深閨無人識”,這是封建禮教對女子的束縛,是封建禮教加在女子身上的枷鎖。
人名是時代的沉積,它在文化發(fā)展歷史長河中載沉載浮,排除不同時代的少數(shù)同名現(xiàn)象,人名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時代性。通過歷時角度比較不同時代留名史書的女子名可以看出,女子名被深深打上了時代烙印。
1.各時代的女子名
(1)先秦時期:孟姜、仲子、叔季、季姒、褒姒、姜嫄、簡狄、鐘離春、西施、東施、鄭旦、武姜、莊姬、息媯、芮姜、王姬、徐嬴、蔡姬、穆孟姬、聲孟子、厲媯、戴媯、懷嬴(辰嬴)等。
(2)兩漢時期:趙子兒、衛(wèi)子夫、呂雉、少夫、名男、成男、衛(wèi)少兒、叔先雄、班昭、蔡琰、王昭君、卓文君、桓少君、君俠、君力、君弟、張嫣、王娡、王姁、陳阿嬌、閻姬、梁妠、梁女瑩、鄧猛女、竇妙等。
(3)魏晉南北朝時期:楊艷、左芬、胡芳、諸葛婉、元姬、媛姬、光姬、伯姒、伯媛、憲嫄、容姬、貞風、惠媛、惠端、尚柔、含貞、齊媯、敬言、惠風、何法倪、王穆之、庾道憐、鄭阿春、王簡姬、李陵容、王法慧、陳歸女、王神愛、褚靈媛等。
以上列舉的是唐以前重要朝代留名史書的女子名,在唐之后(包括唐)留名史書的女性相對于前幾個時代就少了很多。如《新唐書》中只留下5位:徐惠、武則天、上官婉兒、楊玉環(huán)、王珠;五代十國有6位:張惠、劉玉娘、宋福金、種時光、周娥皇、張?zhí)A;北宋沒有記錄;南宋只有2位:李鳳娘、謝道清;明朝有3位:馬秀英、胡善祥、郭愛。元清均是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史書上記載的女子名大都是少數(shù)民族的女子名,而且數(shù)量十分有限,這里不做比較。留名史書的女子名一般出于個人的特殊經(jīng)歷,歷史上都有相關(guān)故事可尋。
2.女子名所折射的時代性
(1)從數(shù)量上看,唐是女子名的分水嶺。唐以前女子名在史書上俯拾即是,唐以后史書上關(guān)于平凡女子的記載就很少了。唐之前的女子名不但數(shù)量多,而且女子還有謚、有字,如穆孟姬,“穆”是謚,“孟姬”是字,其中,“孟”表示排行,“姬”是娘家姓;聲孟子,“聲”是謚,“孟子”是字,其中,“孟”表示排行,“子”是娘家姓。由此可知,女子名不受重視主要是在唐之后(包括唐)。從唐開始中國社會統(tǒng)治走向統(tǒng)一,封建專制制度空前加強,女子的社會地位低下,女子名更加不受重視,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被埋沒了。
(2)從名字的含義上看,女子名經(jīng)歷了如同名片到體現(xiàn)女子特征的變化。先秦的女子名如同一張張名片,這些名字和稱謂就像標簽一樣,具有標識其身份的作用。先秦女性的字和各種稱號主要由八種成分構(gòu)成:母家國名、母家姓、母家氏、排行、夫家國名、夫家氏、夫謚、自謚。其中,母家國名、母家姓、母家氏、排行標識出女性的籍貫、血緣關(guān)系和家庭狀況;夫家國名、夫家氏、夫謚標識出女性的婚嫁情況;自謚是對女性一生言行的評價[3]。如武姜,“武”表示丈夫為武公,“姜”表示母家姓;孟姜、仲子、叔季、季姒等女子名中的“孟、仲、叔、季”體現(xiàn)了其在家的排行。兩漢時期開始,女子名表現(xiàn)出了向女性特點發(fā)展的趨勢,如從男性化的趙子兒、衛(wèi)子夫、少夫、名男、成男等到有性別標志的張嫣、王娡、王姁、陳阿嬌、閻姬、梁妠、梁女瑩、鄧猛女、竇妙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名的用字基本都局限于體現(xiàn)女性特點的字眼。這種現(xiàn)象之所以會出現(xiàn),主要與封建思想發(fā)展程度有關(guān)。先秦時期,雖然父系氏族社會已經(jīng)建立,但封建思想并沒有完全確立,女子在經(jīng)濟上雖不占主導地位,但并沒有完全淪為男子的附庸,再加上“別婚姻”思想的影響,女子名沒有體現(xiàn)脂粉氣但標識性強;兩漢時期,漢武帝推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社會普遍接受“男尊女卑”觀念及封建禮教,女子名中性別標志明顯。隨后,女子地位日漸低下,完全淪為男子的附庸,女子名中的脂粉氣越來越濃重,越來越體現(xiàn)女性特點。
(3)宗教思想對女子名的熏陶。魏晉時期,男子名深深打上了宗教思想的烙印,女子名表現(xiàn)得并不明顯。但有些女子名也受到了宗教思想熏陶,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出當時佛教和道教的興盛,如何法倪、王穆之、庾道憐、鄭阿春、王簡姬、李陵容、王法慧、陳歸女、王神愛、褚靈媛等。
人名是文化的鏡像,歷史猶如一部浩瀚繁帙、復雜豐富的長劇。人作為歷史舞臺上的角色,以不同的姓氏標記扮演著歷史角色。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女子名猶如一座寶庫,體現(xiàn)了這部歷史劇的特征,人們需要努力挖掘才能得到那一幅幅歷史畫卷。
[參 考 文 獻]
[1]許慎.說文解字[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6.
[2]薩丕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96.
[3]田恒金.從《春秋》《左傳》看先秦時期女性的名字及其文化內(nèi)涵[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49-52,104.
[4]焦杰.從中國古代女性名字的演變看社會性別文化的建構(gòu)[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25-28.
[5]蕭遙天.中國人名的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203.
[6]王建華.人名文化新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80.
[7]趙瑞明.姓名與中國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00.
[責任編輯:丁治民]
[中圖分類號]K89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326(2012)04-0066-03
[收稿日期]2012-06-15
[作者簡介]汪恭勤(1988—),女,安徽安慶人,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emporal Spirit Reflected by Ancient Women's Names
WANG Gongqin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Abstract:A person's name is a mirror of the culture. Ancient women's names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s reflec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re marked with the stamps of the times. The uniqueness of ancient women's names and their different features at different time reflec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naming custom, the marriage system and women's social position at that time.
Key words:Feudal society; Women's names; Cultural connotation; Temporal 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