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維特根斯坦意義理論中的“經驗證實”

      2012-03-19 20:36:47楊曉斌
      外語學刊 2012年4期
      關鍵詞:無限性維特根斯坦證實

      楊曉斌

      (四川美術學院,重慶401331)

      1 引言

      在意義證實論中,維特根斯坦對經驗證實的考察與邏輯證實同步展開,其初衷是檢驗前期“圖像論”對命題的語義要求。經驗證實就是將符合句法要求的命題投入經驗事實中,進一步考察命題能否獲得其陳述內容的經驗對應物,從而驗證命題的意義是否具有“經驗的可能性”,洪謙把這種驗證稱為“事實的答復”(洪謙1989:9):“一個命題所表達所敘述的事實能否由經驗證實,就是這個命題之為真為假或有無意義的標準”(洪謙1989:6)。

      經過邏輯證實的反思,加上經驗證實的“經驗要求”,維特根斯坦對經驗證實的研究在日常語言中展開。討論初期,維特根斯坦甚至認為可以用邏輯分析日常語言達到證實目的。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他發(fā)現,“指示性的解釋及其依然處在語言之中,與此完全不同。這里不存在與事實相映證的符號”(維特根斯坦2003a:185)。也就是說,在經驗世界中,邏輯分析得出的基本命題或記號失去指稱——命題不能反映事實,只能反應事實。這就決定經驗證實某個命題的主要方式是“觀察與比較”,“命題與事實之是否一致,僅有從觀察中判斷,從證實中證明”(洪謙1989:9)。這種對日常語言和日常生活的動態(tài)考察表明,中期維特根斯坦對語言和意義的探索逐步向后期思想過渡,意義證實論就是意義使用論的前身。

      2 證實方法

      經驗證實的目的是排除與事實脫離的句子。維特根斯坦說,“一個句子如果被理解為它可能是不可核實真假的,那么這個句子就完全與事實相脫離,并不再作為句子起作用”(維特根斯坦2003b:275)。也就是說,語句只有在直接觀察到的現象或經驗與之相符或不符的時候才有意義。他對經驗證實方法的討論并未囿于“如何通過直接觀察證實某個句子有意義”,而是從宏觀上通過“語言”和“人”兩個維度回答:語言怎樣被事實驗證。

      從“語言”出發(fā),一方面,維特根斯坦判斷,“我們的句子只是由當前來驗證。它們必然是這樣構成的,即它們能夠被當前所驗證”(維特根斯坦2003b:66)。他甚至認為,“為了能夠被當前所驗證,句子必須具有某種能力。這樣,它們就以某種方式與當前有了公約性”(維特根斯坦2003b:99);如果不是這樣,人們將無法交流,信息將無法傳遞。另一方面,維特根斯坦斷言,“事實的驗證作用對于語言來說是本質的”。他設想某個人向他提問:“你從哪知道,全部的現實都可以由句子來表述?”隨即作出回答:“我只知道,只要它能由句子表述,它就可以由句子表述,而且在語言中,我不能在可以這樣表述的部分和不可以這樣表述的部分之間畫一條界線”(維特根斯坦2003b:202)。就是說,句子表述現實,語言是句子的總和,不存在不能表述現實的句子,所有句子都可以驗證,事實驗證天然作用于語言??傊?,“語言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與事實相聯系”(make contact)(維特根斯坦 2003b:274),事實是經驗證實的可靠保障。

      維特根斯坦從“人”切入,發(fā)現語言描述事實,但這種描述具有一般性——句子只能通過我們的直接經驗證實其陳述內容的“某一方面”來獲得意義。也就是說,句子與事實相聯系,但是,“這種聯系多少有點松散”(維特根斯坦2003b:202)。比如,當我們只看見軟椅的一個側面時,我們就說“這兒有一把軟椅”?!霸跇O端的例子中(例如某些否定句——引者),聯系不復存在,事實可以肆意孤行而不與句子發(fā)生沖突”(維特根斯坦 2003b:202)。那么難道說句子失去意義嗎?對此,維特根斯坦昭示“全部重要之點”與“全部必要之點”。前者在于,符號不管以何等復雜的方式存在,最終總要與直接經驗相聯系,而不是與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一個自在之物)相聯系……”(維特根斯坦2003b:203)。也就是說,符號或基本命題總是直接指稱現實,它們之間的聯系無需任何中介,這是人對語言的約定,它構成經驗證實的前提。此外,“要使句子有意義”也就是能夠被經驗證實,后者在于,我們的經驗在某種意義上既可以與這些句子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人的直接經驗的有限性決定,人們在使用語言時會主動掌握對其作出規(guī)定的“特權”,因此當我們只看見軟椅的一個側面時,我們就說,“這兒有一把軟椅”。因此,“人們可以對能夠通過事實進行檢驗的一切作出斷言”(維特根斯坦2003b:274),并且這種斷言無需中介,因為“我們就是這樣使用語言的”(維特根斯坦2003c:19)。

      如石里克所言,“證實是真理的標準,可證實是意義的標準”。須要強調,雖然維特根斯坦說,“理解一個句子的意義,就是知道怎樣可以決定這個句子是真是假”(陳嘉映2003:50)。真理的確與意義緊密相關,但是“通過經驗可以判斷的是句子的真或假,而不是它的意義”(維特根斯坦2003b:50)。判斷命題內容得出的真或假是經驗證實的結論,而能夠被經驗證實或證否的命題已經具備可證實的性質,即意義,意義并不經過判斷得出??梢姡S特根斯坦此時已經放棄把真理標準等同于意義標準的觀點:“人們可以說:哲學不斷地收集句子材料,而不關心其真假。只是在邏輯學和數學中,它才只致力于'真'句子的探求”;“證明并不是對真理性的一種宣示,而是命題的意義”(維特根斯坦2003b:191)??梢?,證實不必求真;哲學不必求真。要獲得命題的意義,只須知道它的證實方法,也就是“怎樣可以決定”命題真假的方法,而不須知道命題究竟是真是假。維特根斯坦舉出例子進一步說明,“測量的方法,例如空間測量的方法,與某種特定的測量的關系就像一個句子的意義與其真假之間的關系一樣。尺度的使用并不以被測的客體的長度為前提……由此我可以在一般意義上學會測量,而不必去測量每一個可測量的客體。我唯一需要的是:我必須能夠肯定,我會應用我的尺度去測量”(維特根斯坦2003b:63)。這段話深刻體現出維特根斯坦從前期到中期的思想變化:“測量的方法”即命題的證實方法,它顯然是對邏輯要求的“某種特定測量”的釋懷與超越;“可以測量”才是命題具有意義的前提,而“被測的客體的長度”(測量結果)并不決定意義,甚至可以說與意義無關。與“圖像論”和邏輯證實相比,經驗證實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掙脫意義確定性的枷鎖,破除真理的迷信。此時,維特根斯坦已經沿著他的“梯子”爬到更高處,其視域變得更加開闊。

      3 證實困難

      面對廣闊的經驗世界與豐富的日常語言,經驗證實如同“打開潘多拉盒子”,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不確定因素”;它們與“觀察與比較”的證實方式以及語言與事實之間的“松散聯系”共同作用,造成經驗證實的一系列困難。經過筆者的初步歸納,這些困難主要包括:第一,如何處理證實方式的多樣性;第二,如何處理物理學命題(假說)的證實;第三,如何證實觀察者從未有過的經驗(包括“啟示”、“無限性”等概念)。針對以上困難,不同于邏輯實證主義者“由強轉弱”的作法,作為推動哲學語言轉向的領頭人(洪謙1982:7),維特根斯坦牢牢把握住意義的承載者——語言??梢哉f,維特根斯坦對證實困難的探索就是利用語法分析解決哲學問題的初步嘗試。這一部分內容在維特根斯坦的證實論中所占比重最大。下面,將圍繞證實困難的以下3個方面討論:

      (1)經驗證實中,證實方式的多樣性主要由日常語言的“模糊性”和人經驗的“多樣性”引起。前一種情況如“這是黃色的”。在邏輯語言中,它顯然是不可懷疑的“基本命題”。然而,“‘黃色的’在實際生活中與在物理學中意味著完全不同的東西。因為,在實際生活中,一個關于黃色的命題通過觀察來證實,而在物理學中則通過測量波長來證實”(維特根斯坦2003a:162)。后一種情況如“賽茨曾被選為市長”。維特根斯坦說,“我究竟應如何著手去證實這一語句呢?正確的方法是否就是:我上街向別人探問?或者我去詢問當時在場的人們?一種方法是從前面看問題,另一種是從后面看問題。或者我應通過閱讀報紙來證實?”(維特根斯坦2003a:16)??梢姡c日常語言和經驗世界發(fā)生關聯的命題,呈現出證實方式的多樣性,而證實方式的變化自然會引起意義的改變。

      對于第一種情況,在經驗證實初期,維特根斯坦似乎不以為然:“同一語詞,在以不同的方式被證實的命題中,就可能具有不同的含義。我們就是使用了不同的符號,這些符號也只是偶爾具有共同的記號”(維特根斯坦2003a:121)。就是說,語詞的意義取決于命題的證實方式,需要不同方式證實的命題必然具有不同的意義,它們由不同句法規(guī)則組織而成。這樣,“當我們推導這一命題的時候,我們早已按照不同的規(guī)則來作了”,它的“證實方式”的“出發(fā)點”已經不同,該命題本身已經具有“一種不同的意義”(維特根斯坦2003a:144)。可見,維特根斯坦此時依然將句法規(guī)則視為不變的標尺。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他認識到,句法規(guī)則也要服從于人們對語詞或句子的不同理解,甚至作用于精確的數學語言。例如,他曾與魏斯曼討論如何證實“線段AB如許長”這一命題。維特根斯坦指出,“這完全要視人們如何理解‘測量’一詞而定”(維特根斯坦2003a:162)。這就是說,人們對“測量”的不同理解決定將采取何種方法進行測量,即選擇何種句法規(guī)則去規(guī)定命題的證實方式。他接著說,“如果我把'測量'理解為重復擺尺、目測和確定相符的過程等等,那么我就有了兩種不同的報道,經驗的事就是看結果是否一致。另一方面,如果我以歐幾里德幾何學為基礎,又用句法固定的語言來描述測量結果,情況就與之相反”(維特根斯坦2003a:162)。由此,我們的理解決定語詞用法的不同情況,每一種情況對應著命題的一種句法規(guī)則,不同句法規(guī)則為證實選擇不同方式。維特根斯坦在對這一問題的總結中將“句法規(guī)則”換成“語法”:“如果我把'空間'理解為視覺空間的話,那么幾何學就是我用以描述這些現象的詞語的語法。但是如果我把'空間'理解為物理空間的話,那么正如物理學一樣,幾何學就是一種與測量經驗有關的假設”(維特根斯坦2003a:162)。

      對于第二種情況,經驗的多樣性似乎決定命題的證實方式要在多樣的經驗中選擇,這就引發(fā)了“命題能否得到充分證實”的問題。調查顯示,維特根斯坦在1929年到1931年間主要持強證實原則。他主張,“如果我不能充分證實語句(命題)的意義,那么我就不能用語句來指任何東西。于是,語句也就沒有任何意謂”(維特根斯坦2003a:16)。然而,維特根斯坦后來也承認,“何時能充分地證實一語句,是沒有保障的”(維特根斯坦 2003b:129)。維特根斯坦沒有進一步說明這一問題,畢竟他更加關心語言,而不是經驗。

      (2)在經驗證實中,維特根斯坦注意到一種比較特殊的陳述:它們有意義,因為它們可證實;然而,它們不能被確證,因為它們描述的是對其證實不能窮盡的經驗。這類陳述主要由物理學命題構成,維特根斯坦將它們與一般的現象學命題區(qū)別開來,統稱為假說或假設(hypothesis)?!耙粋€命題可以被證實,一個假設卻不能?!?維特根斯坦2003c:26)舉例來說,物理學陳述包括對自然規(guī)律的表述。人們通常認為,自然規(guī)律比其他規(guī)律更為可信,因為它們經常被證實可靠;然而,區(qū)別于現象學命題的是,“自然規(guī)律決不僅僅是對至此所做的觀察的概括。我們只能說,它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或許'是真的(假的)”(維特根斯坦 2003a:210)?!盎蛟S”在這里體現一種概率——自然規(guī)律不能被確證,因為人們“沒有表達這種在數量上的差別的測量手段”(維特根斯坦2003a:63),而一個陳述(現象學命題)只能是真的或是假的——它要么被證實,要么被證偽。維特根斯坦指出,物理學陳述之所以不能被確證,是因為它們構建假設系統,而我們對這些假設的證實卻并非由觀察所能窮盡。被證實的現象學陳述是真的或假的,它們是對現實的表述,其真值具有穩(wěn)定性;而物理學陳述既不能是真的,也不能是假的,因為物理學不是對迄今為止人類所有觀察經驗的概括,它不是歷史,它的“最本質的東西”是與未來的關聯——物理學的目的是預見。因此,假說從來不會被證實,“人們永遠保留讓它們失效或者改變它們的可能性”,假說的意義就在于“它們指示了無窮的未來”(維特根斯坦2003a:64)。

      他得出結論,假說與現象學命題最根本的區(qū)別就在語法:雖然假說同樣是關于感覺事實和直接經驗的描述,但是它的語法即我們使用它的目的,是通過事實總結確認規(guī)律;相比之下,我們對現象學命題的使用則是為了確認一種可能性。我們雖然說出一個假說,但是我們的目的卻是“力求一個非假說式的表述”(維特根斯坦2003a:276)。我們容許它在將來被證實,“因而它產生了一種期待”(維特根斯坦2003a:278)。這就是假說的本質,這種本質決定我們對它的證實永遠不會終結。

      (3)經驗證實的主要方式是觀察與比較,這就需要觀察者及其觀察經驗作為“證據”。然而,經驗的無限性與人類認識的有限性發(fā)生矛盾。比如,維特根斯坦設想一種人們可以認識但卻無法經驗的東西,他將這種東西稱為“啟示”(implication)。維特根斯坦說,“只有在具備解答方法的地方,才有問題。這意味著,在那些只能期望某種啟示性解答的地方,也不會有問題。沒有一個問題與一種啟示相對應。這就如同人們想對一種人們還不具有的感覺經驗提問。人們也不能去尋找一種新感覺(感官感覺)”(維特根斯坦2003a:161)。類似“啟示”的東西無法證實。事實上,語言經常言說人們從未有過的經驗,使這樣的語句陷入無法證實的境地,難道這樣的語句就沒有意義了嗎?!為解決這一問題,維特根斯坦通過分析“無限性”等概念又一次將證實引入語法范疇的討論。

      在《哲學評論》中,維特根斯坦以專題形式細致討論“無限性”(維特根斯坦2003b:294)。討論是從他對拉姆塞(F.P.Ramsey)的反駁展開的,“有一次我說過不存在延伸的無限性。拉姆塞接著說:‘難道不可以想象,一個人永遠活著,簡單說就是永遠不死,這難道不是延伸的無限性?’然而我確實可以想象,一個輪子不斷地旋轉,而且永遠不停下來”。維特根斯坦挖苦道:“多么稀奇的論據:‘我可以想象!’”這就是說,我們的想象在這里似乎成了證實的根據,這在維特根斯坦看來顯然不通:“讓我們考慮一下,我們可以把哪一種經驗看做對此的證實或證明,即這個輪子永遠不會停止旋轉”??梢?,人類認識的有限性在這里遭遇經驗的碰壁,維特根斯坦認為,我們此時面臨的才是真正的哲學問題,哲學問題的解決方式就是語法分析。于是,他接著說,“讓我們把這種經驗與使我們知道這個輪子會轉一天、一年、十年的經驗比較一下,我們會很容易地看出‘永遠不停下來’和‘一百年以后停下來’這兩種說法之間的語法區(qū)別”。維特根斯坦將人們無法經驗的“無限性”還原至語言中,與“有限性”進行對比分析,在語法中考察“無限性”的特別之處。

      按照經驗證實的要求,要實現對“無限性”的證實,我們首先要理解含有“無限性”這一概念的語句,由此找到與這一概念相聯系的全部經驗。然而,“無限性”顯然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概念,維特根斯坦這樣描述:“‘我們是否可以想象一個無限的樹行?’當然可以,如果我們已確定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什么;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這一概念與所有的一切聯系起來,與為我們確定了樹行概念的經驗聯系起來的話……”;“我們有一種經驗,當我們沿著一行樹走時,對這行樹我們可以說行列終止。而一個無盡頭的樹行卻是我們永遠不會有這種體驗的行列”。應該注意,維特根斯坦多次提到一個能夠代言“無限性”的關鍵詞“永遠不”(never)?!啊肋h不(從來沒有)’在這里是什么意思?我知道一種用這個詞來描寫的經驗:‘他在這一個小時中一次沒有咳嗽過’,或者‘他在一生中從來沒有笑過’”。經過語法考察,維特根斯坦注意到,在含有“永遠不”這一概念的命題中,能夠被經驗證實的必然涉及一個時間定域。時間定域為含有無限性概念的命題圈出有限的考查范圍,在此范圍內才能談論經驗。對不涉及時間定域的命題,他強調“必須重新進行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才能使‘從來沒有’這個詞用得有意義?!覀儺斎豢梢哉业竭@種使用,但是我們必須專門根據它們的規(guī)律去研究它們”(維特根斯坦 2003b:296)??梢姡S特根斯坦此時已承認,不可證實不等于沒有意義,并且意義顯然同語法密切相關,而證實原則只是“我在使用命題之前對命題的一種承諾(determination)”(Wittgenstein 2003:117),證實方法只是弄清語法的一種手段。這在后期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中得到澄清:“問一個命題是否和怎樣才能得到證實僅僅只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問‘你是怎么意指那個的?’對此的回答是對該命題語法的一種貢獻”(維特根斯坦1996:169)。

      4 證實反思

      在經驗證實中,維特根斯坦對證實方法與證實困難的探索真實記錄他從中期到后期的思想演變:對證實方法的研究使維特根斯坦破除對真理的迷信,進而使意義掙脫確定性的枷鎖。在此基礎上,一方面,對假說以及“無限性”概念的研究讓維特根斯坦進一步認識到語言的多樣性以及語法的基礎地位,進而將意義與日常語言用法緊密結合,通過語法分析消解證實難題。他在對“無限性”問題的總結中強調,對于人們經驗上無法證實的概念或命題,必須要根據它們的使用規(guī)則作專門描寫,因為類似于“永遠不”這樣的語詞并不是僅有一種有意義的用法,而“每一種使用都有其自己的規(guī)律”(維特根斯坦2003b:296)。對于假說,他指出,“我們所涉及的是一種根本不同的句子(或者說具有另一種意義的句子)”(維特根斯坦2003b:296)。他得出結論:“對我們來說,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找到現成的表達形式,這是不夠的,因為日常語言中每個詞的用法具有極不相同的意義,我們理解這個詞在一種情況下的使用,并不能省卻我們對這個詞在另一種情況下使用時的語法的研究”(維特根斯坦2003b:297)。石里克曾說,“陳述一個句子的意義,就等于陳述使用這個句子的規(guī)則,這也就是陳述證實(或證否)這個句子的方式”(洪謙 1982:39)。不難看出,意義證實論本身就孕育著意義使用論的種子,而維特根斯坦的這段話標志著它的萌芽。

      另一方面,維特根斯坦對證實方式多樣性的思考使意義擺脫了句法規(guī)則的束縛,這也使他深刻認識到人的理解對語法的導向作用。值得關注,證實方式的多樣性不同于無法證實的概念或命題。后者包含我們對經驗世界的普遍認識,而前者在經驗判斷上卻帶有一定主觀性。羅素甚至認為,這種主觀性就來自“可證實”這一概念。他說,“'可證實'(Verifiability)與'真實'(Verity)不是一樣的東西;前者比后者更是主觀的,更是心理的。如果要使一個命題是可證實的,不但必須這個命題是真實的,而且必須這個命題的真實可以為我們所發(fā)現。所以,可證實乃是依靠我們的知識本領,而不依靠客觀的真實”(羅素1982:184)??梢?,在羅素等人看來,證實論中的意義似乎就是主觀臆斷的產物。

      其實,從邏輯證實到經驗證實,維特根斯坦始終沒有停止對意義產生機制的探索,這也提供了考察維特根斯坦思想演變的另一個視角:在“圖像論”的意義觀中,人的思想就是有意義的命題,命題的意義就體現為命題符號與事實要素的一一對應;在邏輯證實中,維特根斯坦從“理解”出發(fā),在強調句法的同時,將意義與人的理解聯系起來。在經驗證實中,維特根斯坦更深刻地認識到,是人的理解決定命題的意義??梢哉f,維特根斯坦對意義的考察顯示“人”作為具有能動性的主體逐步參與語言與世界的互動。因此,一些認為中期和后期維特根斯坦走向“唯我論”的學者其實曲解了他的深意:維特根斯坦并非以“我”為視角,論述“我”對命題的證實或是“我”對語言的使用,而是從“人”出發(fā),強調具有社會屬性的“人”并列于語言和世界的本體地位。他說,“只有對于一個活著并且具有人類行為的人,我們才能說他有無感覺、有無視覺、有無聽覺或是有無意識”(Cook 2006:117)。這一思想在后期維特根斯坦的意義觀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5 結束語

      經驗證實以邏輯證實為基礎,初步嘗試通過語法分析解決意義問題。因此,中期維特根斯坦意義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主要體現如下:第一,將意義研究引向語法,消解了意義證實論在其本質上難以規(guī)避的困難;證實不單是對語言的要求,在意義的生成機制上,對現實的考察始終是證實思想的應有之義。而語法考察將語言和現實有機結合并將意義的生成交付于語言本身,這就消解了證實對經驗的現實要求——語言本身的“自救能力”(李洪儒2009:8)使證實對語言工具性的考察變得不再必要。第二,經驗證實承接邏輯證實對意義的實證性考察,完成向后期維特根斯坦“游戲論”意義觀的過渡;伴隨意義證實論發(fā)展的是語言地位的逐步提升,這促使純語法分析超越與事實世界相照應的語言證實成為考察語詞意義的最直接、最根本方式;后期維特根斯坦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切語言的意義都在于使用語言的活動;意義使用論因此成為“游戲論”意義觀的內核。可見,“游戲論”意義觀建立在經驗證實對意義的語法考察基礎上。第三,經驗證實突顯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本體論傾向,他在此基礎上將意義考察引入語言的生活世界;通過語法分析獲得語詞意義的研究方式依靠語言本身的建構與運作,這種研究方式將語言視為能夠自給自足的特殊在者/是者,即語言本體。上升為本體的語言通過其實際用法融入經驗世界;經驗證實在研究語言的同時,回到“語言的生活世界——話語或言語”(索緒爾1999:10)——語言的日常使用中。而“日常使用中的言語具有特殊性、個體性、現實性、變異性,它們與個體人對語言和言語的使用、構擬、解讀相聯系”(李洪儒2010:22)。這樣,維特根斯坦對經驗證實的研究不能脫離使用話語或言語的主體——人。他發(fā)現,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語法的正是人對語言的理解,人的地位在生活世界中甚至超過語言——這種人本思想的潛出為后期維特根斯坦“人本主義語言存在觀”(李洪儒2006:29)的形成埋下伏筆。因此,意義證實論在銜接維特根斯坦前后期意義理論的同時,完成它最重要的使命——將語言和意義引向生活,引向人。

      洪 謙.維也納學派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李洪儒.系詞——人在語句中的存在家園——語言哲學系列探索之二[J].外語學刊,2006(2).

      李洪儒.言語行為間接意向的語言哲學批判[J].中國俄語教學,2009(2).

      李洪儒.索緒爾語言學的語言本體論預設——語言主觀意義論題的提出[J].外語學刊,2010(6).

      羅 素.“我們對于外間世界的知識”[A].舒煒光.維特根斯坦哲學述評[C].北京:三聯書店,1982.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石里克.“哲學的轉變”,“意義和證實”[A].洪 謙.論邏輯經驗主義[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維特根斯坦.維特根斯坦全集.第二卷: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與維也納小組[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a.

      維特根斯坦.維特根斯坦全集.第三卷:哲學評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b.

      維特根斯坦.維特根斯坦全集.第五卷:維特根斯坦1930-1932年劍橋講演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c.

      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John,W.Cook.Human Beings[A].In Peter Winch(ed.).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Wittgenstein[C].London:Routledge Press,2006.

      Wittgenstein,L.Philosophical Remarks[M].New York:Barnes& Noble Books Press,1975.

      Wittgenstein,L.et al.The Voices of Wittgenstein:The Vienna Circle[M].London:Routledge Press,2003.

      猜你喜歡
      無限性維特根斯坦證實
      星 空
      維特根斯坦式綜合
      哲學評論(2018年1期)2018-09-14 02:34:20
      高三幾何概型復習面面觀
      淺析人的有限性與哲學的無限性
      山東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7:28:09
      去哪兒、攜程互咬一路廝打至商務部沈丹陽證實收到舉報材料
      IT時代周刊(2015年9期)2015-11-11 05:51:27
      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薄軌枕的效力得到證實
      暴漲理論或證實多重宇宙存在
      世界科學(2014年4期)2014-02-28 14:58:15
      維特根斯坦語篇分析方法探析
      外語學刊(2011年3期)2011-01-22 03:42:12
      維特根斯坦的語境觀及其影響
      外語學刊(2011年2期)2011-01-22 03:40:44
      尖扎县| 调兵山市| 贡嘎县| 乾安县| 永修县| 乌兰浩特市| 兴文县| 轮台县| 汤原县| 铁岭市| 湖州市| 嵩明县| 安宁市| 开江县| 兴化市| 壤塘县| 夏河县| 武隆县| 日照市| 汝南县| 宿迁市| 大关县| 桐城市| 鸡泽县| 凤山市| 嘉祥县| 资溪县| 龙井市| 西盟| 英吉沙县| 白山市| 资源县| 漳州市| 天峻县| 常德市| 汉川市| 关岭| 梧州市| 通城县| 陇南市|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