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玲
學齡前兒童的不良行為,指學齡前兒童違反正確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學前兒童的游戲、學習和生活中普遍存在。據觀察,沒有一個學齡前兒童在一天里不出現任何不良行為。怎樣理解和對待這種現象呢?我認為,兒童的這種不良行為正是學齡前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而且他們正是在不良行為中逐步提高認識,吸取教訓,慢慢形成好的習慣、性格和道德品質的。當然,如果對他們的不良行為不及時矯正,他們也會從種種不良行為的重復中,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有的放矢地實施教育,使學齡前兒童受到正確行為和道德的訓練,使每個兒童的潛在能力獲得更大的發(fā)展,這對于培養(yǎng)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學齡前兒童不良行為原因的分析
1.因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特點造成的。我們經??吹接行┤轿鍤q的兒童扣錯衣扣,穿錯鞋襪。這是他們目測能力差,空間知覺不準確,大腦操縱小肌肉群的能力差的緣故。我們還常看到5—6歲孩子好動、好斗。有時因追逐扭打,有時因攀爬跳躍跌傷手足,這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兒童運動器官迅速發(fā)展,對運動表現了永不滿足的欲望。同時,他們具有強烈的興奮性又很不穩(wěn)定,如孩子們正在做操,忽然看見一架飛機飛過,馬上歡呼雀躍起來,就會不顧老師的哨聲和口令,這是因為學齡前兒童大腦雖然獲得了發(fā)展,重量已達到成人的十分之八九,但腦細胞卻很嫩弱,抑制過程的微弱和興奮過程的強烈以及意志的自覺性、堅持性和自制力還很差,使他們的目的性往往變得盲目和不穩(wěn)定。兒童的注意力不集中,經不起外界刺激、引誘,表現為學習中的“溜號”,也屬此類原因。
2.由于缺乏經驗而造成的不良行為。有的孩子因好奇把豆子、珠子等小東西塞進鼻腔或耳朵里;直接拿燙手的杯子;因好奇而拔掉剛栽好的小苗等等,都是缺乏足夠的生活經驗,所以我主張學齡前兒童應廣泛接觸事物,積累經驗,從而促進兒童心理的發(fā)展。
3.對行為準則不理解而造成不良行為。有的孩子對走、臥、坐姿勢不正確不以為然,認為是老師的要求太多,或把帶尖的用具當玩具等。這是因為兒童不知道不準確的姿勢對他們成長的危害,玩帶尖的用具有被戳傷的危險。所以講清行為準則的合理性對學齡前兒童是很有益的。
4.因不良影響造成的不良行為。有的孩子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帶,老人對孩子比較嬌慣,因此孩子稍不如意就大發(fā)脾氣,哭喊打滾;有的孩子在家里處在“以我為中心”的地位,什么東西都要先給他,連別人的東西也吵著要;有的孩子在家常常遭到家長的打罵,以頂嘴反抗,以打同伴出氣。以上種種不良行為都是由于家長對孩子的驕縱溺愛、缺乏成人教育、過分壓制的結果。有的孩子過分講究穿戴,隨意罵人打人,隨地吐痰等都是從成人身上模仿的。大量事例說明,孩子的行為恰恰映出了成人的影子。
二、矯正學齡前兒童不良行為的做法
1.榜樣示范。學齡前兒童模仿性很強,根據他們的這一特點,采用榜樣示范的辦法,矯正他們的不良行為,效果很好。
孩子們在隊列練習時,有的孩子不聽指揮走得不整齊,我說:“看哪位小朋友像解放軍叔叔那樣走的整齊?”或者指出隊伍中走的好的孩子表揚,孩子們一聽馬上邁開大步整齊地走起來。這就是榜樣的力量。對孩子們來說,教師的榜樣示范更有力量。因為,教師生活在孩子中間,他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孩子們的注視,他們往往不加選擇地模仿教師的一切言行,并以教師的言行作為自己言行的榜樣。因此,教師處處要以身作則,才能使教師的榜樣示范收到應有的效果。
2.反復訓練。學齡前兒童生理機能尚未成熟,中樞神經系統(tǒng)對肌肉的支配作用需要不斷地在練習中得到發(fā)展。同時,學齡前兒童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過程強于抑制過程,常常經不住外界的誘惑,使過失反復出現。因此,對于他們的行為和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學習習慣)進行反復的練習是很有必要的。一個正確的動作和習慣,每做一次練習,就得到一次加強,練習得愈多,這個動作和習慣就愈鞏固。
拿吃飯習慣來說,應當要求兒童飯前洗手,不玩餐具,正確使用餐具,吃飯咀嚼慢咽,吃完把餐具輕輕放入桶內。所有這一切必須要反復練習,經過長期的不間斷的練習,兒童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3.表揚鼓勵。表揚鼓勵對于兒童的進步是很有必要的,表揚鼓勵不僅針對兒童取得的成績,更應該針對兒童所做出的努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兒童有充分的信心,使自尊心得到很好的保護。自尊心是很寶貴的,它是孩子進取向上的一種內在動力。引導不得法,也可以使自尊心變?yōu)樽员案谢蜃园粮校@對于兒童良好的品德形成是很不利的。
我們班新轉來一個農村孩子,說話吞吞吐吐,土話很多,常惹得大家哄笑,于是他在課堂上從不發(fā)言,也不愿和小朋友玩。為了幫助他,我經常和他聊天,逐步糾正他的土話。他有一點進步,我就夸獎他,讓小朋友為他鼓掌,慢慢地,他也敢大聲回答問題了。說話的機會多了,他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發(fā)展,和小朋友的關系也融洽了。
4.因勢利導。學齡前兒童辨別是非能力還比較差,抑制能力也比較差,行為和動機具有一致性,常常說一樣做另一樣,或者不自覺地違反規(guī)則,因此需要教師循循善誘,因勢利導,使兒童的動機和行為統(tǒng)一起來。一天,我正給孩子們上課,一只蜻蜓飛進了教室,孩子們頓時興奮地叫起來,我想這是向孩子們進行保護益蟲教育的好機會,就悄悄走過去一把捉住了蜻蜓,邊走邊說“大蜻蜓綠眼睛,飛來飛去捉蚊蟲”孩子們安靜下來。我問:“小朋友,蜻蜓是害蟲還是益蟲呢?”“是益蟲?!薄盀槭裁??”“因為它會捉蒼蠅蚊子?!薄澳窃趺崔k?”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放掉它?!?/p>
5.耐心說理,批評教育。學齡前兒童除了直接感受,還需要知道一些道理,主要是使他們知道什么不好,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講道理,應該形象生動。對于學齡前兒童的過失,有的需要嚴肅批評,使他認識錯在什么地方,吸取教訓,有所進步。批評決不能厲聲厲色,而要講清利害,提出要求,還要經常督促檢查,這樣才能達到教育效果。比如,我班有個孩子會拿別人的東西,對于這種情況,我單獨把他叫到一邊嚴肅地批評了他,但隨后又鼓勵他勇于改正錯誤,做個好孩子。另外有意在班上講了一個故事,有個小孩小時候喜歡拿別人家的東西,長大了變成小偷被警察抓起來的故事,那個孩子聽了以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再也不敢拿別人東西了。
6.優(yōu)勢轉移。新的強烈的刺激是轉移兒童興奮中心的一種信號。當兒童高度集中于一件事上而表現出固執(zhí)時,可以采取新的強烈的刺激來轉移他們的興奮中心,矯正他們的過失,這只是一種救濟法,可以暫時解決問題,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所以一定要伴之以事后教育。
四歲的明明剛入園,躺在地上打滾,又哭又鬧,對于這種倔強的孩子采取刺激法有效果,我抱他時發(fā)現他的口袋里有東西,我問:“明明,這里有什么寶貝?”“蠟筆?!薄敖o我看看可以嗎?”“可以。”“你看,蠟筆都斷了,我?guī)湍惴藕冒桑俊蔽腋嬖V他,老師還可以教你畫畫,我什么都會畫。他高興了,從此很信任我,以后我常常告訴他,打滾不好,老師是不喜歡的,他就再也不打滾了,但對于特別執(zhí)拗的兒童,可以采取退一步進兩步的方法,即滿足他一定的要求,同時提出新的要求并糾正他的執(zhí)拗,退一步的目的是進兩步,只有退一步,沒有進兩步是對孩子的嬌慣,對矯正學齡前兒童的不良行為是有害的。
總之,對于糾正學齡前兒童的不良行為,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持之以恒,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我們的付出將使孩子受益終身。